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研究

2019-10-07 08:39陈晓微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字导图阅读教学

陈晓微

新课程目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习者、教育者、阅读资料和作者相互沟通的方式,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素养的界定是“领悟、运用和反思文章的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育者必须重视培育学生了解、感知、鉴赏和评判书面资料的能力,不管是领悟、运用、反思,还是感知、鉴赏和评判,都归于思想活动。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开端,阅读教学肩负着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责任,在小学阶段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最好时机。所以,笔者认为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思维导图对于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和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和需求性。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材案例,对应用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导图进行了合理布局,重点介绍生字词学习的思维导图应用方法。

绘制生字词思维导图的案例分析

为考证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能够切实地帮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掌握生字词,特别选取一节教授学生生字词学习的课程为制作生字词思维导图的案例。

一、前期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部编新教材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共有生字350个,要求学生能够辨识的汉字有200个,要求学生能够书写的汉字有150个。此次课程将选用以上生字作为授课内容。

(二)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生字并达到能写、会用新学的生字词;进程和步骤目标:掌握制作字词思维导图的方法,能够利用制作思维导图来完成认字和书写的任务目标;情绪、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使用思维导图学习生字词的阶段,能够主动创新,变通运用思维导图来达到学习目标。

二、应用策略的实施过程

(一)引入问题,激发兴趣

利用提问的契机将新课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请问,之前我们学到了一种画图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绘制思维导图。

师:那大家是否也可以尝试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生字呢?

在老师提问之后,学生开始思考怎样使用思维导图对生字词进行学习。

(二)说明使用步骤

师: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制作生字的思维导图呢?

学生甲:我们可以把生字放中间,环绕着生字的有关的拼音、字意、词组。

学生乙:我們还可以把生字造句,或者跟生字有关的图像画在周围。

学生们通过思索,自主发现绘制生字思维导图的方式,即为识记型字词思维导图。教育者可就此机会提出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学会更多生字词的问题。

师:大家如果想在一张图画中加入更多的生字,该怎么做?我们制作思维导图第一要决定的是什么呢?

(启发学生思索怎样制作归类型字词思维导图。)

学生甲:我们第一要决定思维导图的焦点主题,可以把拼音作为中心,这样就能将同样拼音的生字放到一个思维导图里了。

学生乙:中间的也可以是偏旁部首,这样就可以认识相同偏旁部首的生字。

学生丙:那也可以是一样结构的生字。

学生丁:还可以是同样意思的字。

……

在这个步骤里,教师并不是马上向学生讲授怎样运用思维导图学习生字词,而是带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制作字词思维导图的办法,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更有兴趣和自信去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去学习生字词,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习惯。

(三)主动制作,完成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发制作生字词的思维导图,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绘制并不强行规定。从以下的思维导图作品中可以看到,学生可以快速把握字词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其中第一张作品中,包括了“纫”字的拼音、构成、笔画、字意、偏旁以及词组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全能够借由制作思维导图来达到对生字的全面掌握的目的。第二张作品则归属于同音字类思维导图,学生创意性地将相同的韵母作为主体,环绕在韵母旁的是小学五年级生字表中所有与这个韵母有关联的字,除了在每个字的上面标记了字的发音声调以外,还写明了与生字有关的词组,展示了该生良好的归纳发散潜力。

三、实施案例总结

在案例进行的过程中,笔者看到学生都愿意接受制作字词思维导图的模式,当问到学生制作字词思维导图的感想时,学生们都表示,运用思维导图掌握生字,能让生字的学习更有乐趣,大多数学生觉得这种方法对生字词的学习有帮助,并且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采用这个方式。

本文探讨了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分析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规则,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适用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当中,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萧县实验小学  安徽】

猜你喜欢
生字导图阅读教学
烃思维导图
读儿歌识生字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