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课怎样上更科学

2019-10-07 08:39秦雄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课课程标准概念

秦雄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9月起,《科学》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出现在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上,科学课成为小学阶段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重点科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实施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和难点。熟悉了面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师该如何给一、二年级小朋友上课, 一年级科学课怎样上更科学?在一年多的一年级科学课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几点尝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了解学科特点,提高教师素养

科学课的老师不仅要理解儿童,自身也要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科学课的老师要深入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功能。教师对学科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教学质量。有些教师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思维并没有明确认知,不能一说科学就只想到科学知识。所以科学老师要经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同时要多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与其他学科融合,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课程“大概念统领”的结构特点,构建了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遴选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又进一步分解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把握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新课标除了进行文字表述外,还编制了知识结构图,把各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遵循科学教育规律”“洋为中用”将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

二、了解学生特点,提高课堂实效

一年级小朋友,在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数字、思维、情绪方面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初级且逐步快速上升的阶段,但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已开始迅速发展。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科学教育,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低年级的科学教学目标,不需要把重点放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上,要以培养兴趣、能力和习惯为主,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一般情况下不加深、不超越科學概念。低年级的内容特别不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不要求这些儿童记忆那些难于理解的名词和概念,不要求他们去从事一些难度较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发展低年级儿童科学学习的兴趣,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这也是首要的一条)。

2. 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根据研究发现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面。一般在5~8分钟之内,一定会发生注意力转移的现象,他们也不习惯自始至终用同一种形式来上课。那我们教师在科学教学当中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各种教学方法要交叉地综合运用。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即使动手做实验也不要给他们很长的时间,如果用很长时间,他们的动作就会变形,就会干其他的事情。每次上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微课、游戏、教具等调动一年级孩子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嘴表达,将富有童趣的学习贯穿整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这样来组织教学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3. 一年级课堂上还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老师也不明白学生在说什么,这样就会给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阻碍,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要关注儿童的语言,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和看得懂的字去提问和交流。当学生说出听不懂的话时,别着急否定,让他和他的小伙伴去解释。同时也要注意科学规范和标准用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好头、开好路,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科学课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兴趣、接受能力和成长规律进行。

三、了解学习特点,提高科学素养

对于一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还有一个值得了解的问题,即儿童自身已经具备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就是常说的科学前概念。用专业的词汇来说就是被称之为“天真幼稚理论”。众所周知,儿童很多时候会从主观意愿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性(即泛灵论)。儿童对事物以及其关系的解释具有“人为的”和“万物有灵论”的色彩,尤其在七八岁前,他们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人所创造的,太阳是人创造出来的,星星是人创造出来的,月亮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地球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都像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有情感,甚至还有阴谋。儿童也会像科学家那样去尝试着解释周围的世界,他们是依据个体的经验、已有的知识以及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虽然儿童的解释有时候很不成熟的、朴素的、甚至是有悖于科学常识的,但儿童的看法是基于他的那种有价值的证据,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儿童的这些看法虽然在客观上是错误的,但他是科学的。实际上,儿童像科学家一样,他们也知道用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只是儿童凭借的是自己缺乏指导的感官能力,对周围发生的日常现象,构建自己对事物、对科学的认识。因此,低年级的科学老师必须去接受,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儿童的“非科学性”的解释和经验。老师要鼓励每个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老师都要去倾听,去鼓励学生重复关键的描述;引导他们发现关注自身的矛盾的,不一致的地方,发现“我”的探究与同伴之间的这种差异的地方、矛盾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伴和对老师的结论提出质疑,但是争论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最后的结论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作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去改变、改进原有的想法。

现在全世界都在寻求新的育人模式,来应对这个“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一年级的科学教师一定要认识科学学科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好头、开好路,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启东市桂林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科学课课程标准概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幾樣概念店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