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与囊肿型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CT及MRI表现

2019-10-08 08:19丁雨虹陈铟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黏液胆管囊肿

吴 琛,冯 蕾,丁雨虹,张 超,陈铟铟

(1.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影像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1;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32)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 MCN)和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bile duct, IPNB)均起源于胆管上皮[1]并具有恶变潜能,且IPNB较MCN更易恶变,预后更差[1-3]。约1/3 IPNB在胆管内分泌黏液,导致胆管囊状扩张而呈现囊肿样外观[4],与MCN的影像学表现相似,术前鉴别较为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MCN与囊肿型IPNB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9年1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MCN(MCN组)和16例囊肿型IPNB(IPNB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MCN组男4例,女21例,年龄16~75岁,平均(50.2±14.6)岁;8例有临床症状,其中腹痛6例、发热2例、黄疸2例;8例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37 U/ml为升高)升高。IPNB组男4例,女12例,年龄52~73岁,平均(63.0±6.9)岁;7例有临床症状,其中腹痛5例、发热2例、黄疸1例;7例CA19-9升高。

1.2 仪器与方法 MCN组22例接受MR检查,CT检查2例,CT联合MR检查1例;IPNB组12例接受MR检查,3例CT检查,1例CT联合MR检查。

1.2.1 MR检查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或UIHMR770 3.0T MR扫描仪,行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包括快速屏气自旋回波脂肪抑制T2W:TR 2 000~2 800 ms,TE 74~94 ms,NEX 2,层厚5 mm,层间距1 mm;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TR 2 600~7 000 ms,TE 55~68 ms,NEX 6,b值为0、500 s/mm2,层厚5 mm,层间距1 mm。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剂量0.2 mmol/kg体质量,流率2 ml/s,采用三维容积内插扰相GRE序列行T1W三期动态增强扫描,TR 2.55~3.55 ms,TE 1.20~1.40 ms,NEX 2,层厚5 mm,层间距0。扫描范围自膈顶至左肾下极。

1.2.2 CT检查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行全腹部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螺距1.0,层厚5 mm,层间距5 mm;经肘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剂量1.5 ml/kg体质量,流率3 ml/s,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嵴上缘。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10年以上放射科工作经验的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不同时经协商达成一致。评价内容:①病灶直径,类圆形取最大径,不规则形取病变最大横截面(长+宽+高)/3;②病灶位置,肝左叶、右叶、交界性;③病灶形状,单囊形、多囊形(病灶内多发分隔);④病灶内部有无附壁结节、囊内出血(囊液平扫CT值>40 HU或T1WI囊内出现高信号);⑤病灶周围胆管情况,有无扩张,扩张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⑥ADC值,采用手动测量,将ROI放置于病灶最大中心层面,勾画病灶边界,尽量避开出血、伪影、周围胆管、血管等,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MCN组与IPNB组、IPNB组中非侵袭性与侵袭性病变[5]患者间年龄及病灶直径、ADC值,以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患者性别、临床症状、CA19-9升高比例及病灶位置、形状、有无附壁结节、胆管扩张及胆管交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CN组与IPNB组患者性别(χ2=3.669,P=0.160)、临床症状(χ2=0.202,P=0.904)、CA19-9升高比例(χ2=3.640,P=0.1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6,P=0.005)。

术后病理示MCN组恶性3例(囊腺癌2例、浸润性癌1例),良性22例。IPNB组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侵袭性6例及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包括IPNB伴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原位癌2例;侵袭性包括IPNB伴部分癌变5例(肿瘤均浸润至胆管壁肌层),胆管囊腺癌4例,胆管细胞癌1例。

IPNB组病灶周围均可见扩张胆管,10例肿瘤与扩张胆管相通,其中3例囊肿下游胆管扩张、2例囊肿上游胆管扩张(图1);MCN组8例周围胆管扩张,均见于病灶直径较大的病例(图2),未见与胆管相通;2组周围胆管交通及胆管扩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5、18.587,P均<0.001),见表1。IPNB组13例见附壁软组织结节,部分结节较大、呈软组织肿块状,使肿瘤呈囊实性外观(图3);MCN组仅4例见附壁结节,多较小,其中2例为恶性(图4);2组附壁结节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14,P<0.001),见表1。MCN组与IPNB组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IPNB组中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病变间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3,P=0.032),病灶位置、形状、附壁结节、胆管扩张、胆管交通、囊内出血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图1 患者女,57岁,IPNB伴部分癌变 A、B.轴位T1WI(A)、T2WI(B)示肝左叶囊性占位伴多发附壁软组织结节,呈菜花状; C.增强MRI示壁结节明显强化,远端胆管扩张; D.MRCP示病灶与扩张的胆管相通,上下游胆管均扩张,胆总管扩张

3 讨论

MCN和IPNB均为2010版WHO消化道肿瘤中新命名的肿瘤。MCN又称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6],由黏液性上皮及卵巢样间质构成,表现为肝脏囊性肿瘤,常不与胆管相通。IPNB的特点是肝内胆管扩张,管腔内含有乳头或绒毛状结构的胆道肿瘤,约1/3 IPNB在管腔内分泌黏液[7],其表现具有多样性[8]。由于囊肿型IPNB分泌较多黏液,黏稠液体堵塞胆管,使下游胆管引流不畅,肿瘤所在胆管压力升高,使胆管不成比例地扩张,呈现囊性或动脉瘤样外观,影像学表现类似MCN。

表1 MCN组和IPNB组影像学资料比较

注:—: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图2 患者女,37岁,肝右叶MCN A、B.轴位T1WI(A)、T2WI(B)示肝右叶较大囊性占位,内部信号不均匀伴分隔,无壁结节; C.增强MRI示病灶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周围扩张的小胆管显示清晰

IPNB直径(cm)位置(例)左叶右叶交界形状(例)单囊多囊附壁结节(例)出血(例)胆管扩张(例)与胆管交通(例)ADC值(×10-3 mm2/s)非侵袭性(n=6)4.20±3.034113341643.14±0.65侵袭性(n=10)8.20±3.3644237911062.82±0.40t/χ2值2.3831.257—————1.053P值0.0320.5340.6070.5181.0001.0001.0000.311

注:—: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图3患者女,58岁,IPNB伴局部癌变 A.轴位T2WI示肝左右叶交界区较大病灶,呈囊实性,内部多发附壁软组织肿块; B.增强MRI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灶周围见胆管明显扩张图4患者女,65岁,MCN伴癌变 A、B.轴位T1WI(A)、T2WI(B)示肝右叶巨大囊性占位伴多发附壁软组织结节; C.增强MRI示壁结节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未见胆管明显扩张

目前鉴别囊肿型IPNB与MCN的标准同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与胰腺MCN的鉴别标准,即卵巢样间质和女性性索成分支持胆管黏液性囊性肿瘤,而管腔与胆管相通且缺乏卵巢型间质支持IPNB。本研究将囊肿型IPNB分为非侵袭性及侵袭性。临床上IPNB分为低级别、高级别及侵袭性肿瘤,前两者属于癌前病变,包括IPNB伴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为非侵袭性IPNB;后者为IPNB伴相关浸润性癌,属于侵袭性IPNB[5]。

本研究中MCN组和IPNB组病灶恶性率分别为12.00%(3/25)、75.00%(12/16),提示IPNB恶性程度高于MCN,且IPNB组发病年龄高于MCN组,符合文献[2-3,9]报道。既往研究[7,9]认为MCN好发于女性,而IPNB以男性居多。本组资料显示MCN及囊肿型IPNB患者中均以女性居多,与Lim等[4,10]结果相同。IPNB和MCN临床表现类似,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因肿块较大出现腹部不适、胀痛等,或因肿块压迫胆管导致黄疸、炎症反应而引起发热[11]。MCN和IPNB患者均可出现CA19-9升高,可能与两者均能分泌过多黏液使胆汁淤积或诱发胆管炎有关[10],故CA19-9升高对鉴别诊断意义不大,但本组侵袭性IPNB患者CA19-9升高似乎更为常见,可能为样本差异所致。

本研究中MCN和IPNB均可出现囊内出血及多房分隔,对鉴别诊断MCN与IPNB无明显价值。Zen等[3]根据肿瘤形态学特点将多分隔黏液性肿瘤分为多房型和多囊型,定义多房型为肿瘤内多发分隔或囊中囊,多囊型为葡萄串样结构,认为多囊提示IPNB,多房提示MCN,笔者认为此种分型主观性明显,且二者形状较相似,部分病例难以界定。

本组4例MCN有附壁结节,且2例为恶性,目前认为出现附壁结节提示MCN恶性可能[12],但亦有学者[13]认为影像学对于鉴别良恶性作用不显著;IPNB组13例出现附壁乳头状或突入腔内的软组织肿块,以侵袭性IPNB更为常见,部分结节较大而呈囊实性改变,与文献[14]报道相符。IPNB组中16例周围胆管均扩张,与既往研究[8-9,14]类似;但MCN组中亦有8例周围胆管扩张,肿瘤均较大,直径9.20~15.30 cm,且有3例位于肝门部,可能与较大肿瘤压迫周围小胆管、且肝门区胆管结构丰富有关。

囊性病灶是否与胆管相通是鉴别IPNB与MCN的重要影像学特征。本研究IPNB组中10例可见与胆管相通,而MCN组中无与胆管相通者;但IPNB组6例未见与周围胆管相通,仅表现为周围胆管扩张,难以与部分MCN压迫所致胆管扩张鉴别。理论上IPNB生长于胆管腔内,应可见病灶与上下游胆管相通。分析部分IPNB未与胆管相通的主要原因:①部分IPNB可能起源于胆管周围腺体,通过自身导管与邻近大胆管相连,类似于胰腺分支型IPMN,胆管周围腺体出现乳头和黏液时,压力过高堵塞其出口的导管,使肿瘤与大胆管的连接通道被堵塞[4];②囊肿较大呈憩室状并压迫上下游胆管,导致胆管开口过窄,影像学手段难以显示。

理论上恶性肿瘤的ADC值低于良性肿瘤。本组侵袭性IPNB的ADC值略低,但MCN组与IPNB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大部分病灶内部黏液成分较多而实性部分过少有关。此外,本研究仅选取病灶最大层面测量ADC值,而2组中大部分病灶直径较大,且均一性较差,测量ADC值只能粗略反映其内部特征。

综上所述,MCN和囊肿型IPNB影像学表现相似,病灶周围是否有胆管扩张、扩张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是否出现病灶内部壁结节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结合患者年龄等临床资料可能有助于诊断不典型病例。

猜你喜欢
黏液胆管囊肿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肝囊肿与癌“不沾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