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大棚闲置期利用桑木屑栽培袋料香菇技术

2019-10-08 11:13马东府
食用菌 2019年5期
关键词:木屑培养料养蚕

崔 胜 马东府

(1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8;2内乡县余关中心小学,河南南阳474663)

植桑养蚕和食用菌袋料栽培都是一项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快速脱贫的好项目。近年来随着农村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河南省多地都在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植桑养蚕和袋料栽培食用菌产业,使桑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然而,食用菌袋料栽培传统原料日趋紧张,如何解决替代物,使原料本地化、安全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1]。充分开发利用桑产业丰富的桑枝(每667 m2的桑园每年夏伐后可获得700~900 kg的桑树枝条,冬天剪稍还可收获300~500 kg的桑树枝条),这一可再生资源,作为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料之一;并利用养蚕大棚闲置期栽培食用菌,既能解决目前栽培食用菌原料紧缺,缓解菌林矛盾[2],稳定桑园面积,增加蚕农收入;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养蚕设施的利用率,是一项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的好技术。

河南省每年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养蚕季节,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中旬这段时间养蚕大棚等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此时正是春栽香菇出菇时期,可利用养蚕大棚进行香菇出菇管理,既节省了搭棚成本,又提高了养蚕大棚的利用率。现将养蚕大棚闲置期袋料栽培香菇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桑木屑加工

将夏伐或剪稍收获的桑树新鲜枝条用香菇木屑专用粉碎机(粉碎机刀口进行适当调整)粉碎成0.5~1.0 cm左右大小的薄片木屑,晒干储存于干燥、阴凉处备用。对于不能及时加工的桑树枝条,储存在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以防霉变。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香菇品种

河南地处中原,香菇栽培模式以春栽秋冬出菇、拱棚袋料栽培为主,因此应选择性状优良,菌丝生长健壮、抗病、抗杂菌力强,菇形圆正、菇盖肥厚、菇质紧密、菇柄较短,出菇时间长,且适宜中原气候春季拱棚袋料栽培的9608、L808、黄香5号等优质香菇品种[3]。

2.2 培养料配比

研究证明,在香菇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比例桑木屑,均能正常出菇,桑木屑比例在50%以内对香菇产量没有影响,但以添加40%桑木屑比较合适[4]。若桑木屑比例超过50%,随着桑木屑比例的提高香菇产量降低,比杂木屑出菇少2~3潮[5]。夏伐收获的桑枝条优于冬季剪稍收获的桑枝条。原因为夏伐收获的桑枝条生长时间长于冬季剪稍收获的桑枝条,且木质化程度较高。因此在配料时,因桑枝条剪伐时间不同,料中添加桑木屑的比例不同。参考配方:①夏伐桑木屑40%,杂木屑40%,麸皮18%,石膏2%;②冬剪桑木屑30%,杂木屑48%,麸皮20%,石膏2%。

2.3 培养料配制

按生产数量和配方中各种原辅料配比准备好各种主辅料。主料木屑先预湿12 h后平铺,再将麸皮、石膏等辅料均匀撒在木屑料上,用食用菌拌料机搅拌3~4次。拌料时要三匀:主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均匀,酸碱度均匀。拌好培养料pH6.5,含水量在55%~65%(用手捏料成团,掷地能散开)为宜。

2.4 培养料装袋及灭菌

栽培袋为60 cm×18 cm×0.006 cm的高强度免割聚乙烯袋,采用食用菌专用装袋机装料,每袋装料2.0~2.5 kg,料袋紧实适度。用食用菌专用封口机封口,在装袋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并检查料袋是否有破损,若有破损,用透明胶布封好。拌好的料当天装完,不能堆料过夜。

料袋灭菌。选择地势平坦之地,搭10~15 cm高木支架,支架上面铺一层编织布,将料袋码呈“梯形”堆垛,垛的两端,每隔一层用编织布将最外端的4~5个料袋包好,以防料垛下滑(图1)。培养料堆码好后,用塑料薄膜将料垛包严,薄膜外面再用编织布蒙好(图2),用绳子将垛绑好,塑料薄膜一定要盖严并超出培养料垛底部,用沙袋将垛底部薄膜压严,进气管伸入木支架内50~80 cm,进气口周围要密封好,以防漏气而影响灭菌效果。常压蒸汽灭菌,开始用猛火升温,争取在4~6 h内达到100℃,上汽后继续供汽48 h左右熄火,然后闷8~10 h后趁热将料袋转移至已消毒的接种棚内(地面铺塑料薄膜,将灭菌后的料袋码垛在上面,再盖上塑料薄膜,以防尘、防杂菌)。

图1 培养料袋码放

图2 料垛包严

图3 料袋打孔接种

图4 料袋上架出菇

2.5 料袋消毒、接种

当料袋温度降至25℃以下后,开始接种。接种前天晚上用食用菌专用熏烟剂对料袋消毒,熏烟剂点燃发烟后,将大棚两端的薄膜放下压严。

采取半开放式接种方法,接种前进行人员分工(1人打孔,2人摆袋、盖膜,3~4人接种),用家用电动角磨机(不安装砂轮)打孔,料袋一面等距离打四个接种孔(图3),接种后用地膜覆盖接种穴,接种后堆放于棚内发菌(不需移出接种室)。

2.6 菌丝培养

2.6.1 适时通风

发菌棚要求清洁、通风、弱光。接种后发菌3 d后,发菌室要适时、适量通风(1次∕d,1~2 h∕次),气温低时(10℃以下)选择中午前后,气温高时(20℃以上)选择早晨或夜间通风,避免光线直射,接种后7 d内不要翻动料袋。

2.6.2 翻垛

接种15~20 d,待垛上部袋菌丝圈直径达3~5 cm,下部袋菌丝圈直径达8~10 cm时结合通风进行翻垛,采用“井”字形成排码放,每层平行码2袋,码放层数,以场地大小而定,一般不要超过8~10层。排与排之间留50~60 cm宽的走道。发现有杂菌感染的菌袋,应立即清理,以免交叉感染。

2.6.3 刺孔增氧

接种后60 d左右,待菌丝长满袋,表层呈乳白色,用食用菌专用刺孔机刺孔增氧,每袋刺8~10排孔,每排9~10个孔,孔深2.5 cm,刺孔后要根据气温和菌丝长势及时翻垛,以防“烧袋”。

2.7 出菇管理

刺孔增氧后,待菌丝长满菌袋开始转色,在漫射散光环境下继续培养150~180 d,有少量菇蕾形成(在霜降前7 d),袋内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上架排袋出菇。此时蚕区养蚕已经结束,将蚕架适当进行改造,缩小层间至20~25 cm,每层摆放2排菌袋,两架之间距离保持在1.0~1.2 m,便于摆放菌袋和采菇操作(图4)。

根据中原地区气候特点,在出菇时控制菇棚温度在5~25℃,采取白天盖膜,晚上揭膜,拉大温差在10℃以上,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促使菇蕾形成。

香菇子实体成熟,菌伞尚未完全展开,菌盖长到八分熟,菌盖有卷边呈“铜锣边”时即可采收。采收时不要碰伤正在生长的小菇。按照“先熟先采,分级盛放”的原则采收。

2.8 采菇后管理

将因采摘折断的菇柄、杂屑剔除干净,以免杂菌感染。每采收一潮香菇后7~10 d、菌袋质量减少15%~20%时,用食用菌专用注水器及时给菌袋补充水分,每袋注水时间10~15 s,注水后保温养菌7~10 d,相对湿度保持75%~85%,降低棚内光照强度,使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以利出下潮菇;每天通风1~2次,每次1~2 h。

3 注意事项

一是中、晚秋蚕收蚁时间适当提前[6],晚秋蚕结束后,立即对养蚕大棚内的蚕架架杆进行加密改造,并打扫、清洗进行“回山消毒”,3 d后即可摆放菌袋。在春季四龄蚕进棚前3~5 d要将棚内废料袋搬出,并做好养蚕前的消毒工作。

二是棚内地面若是水泥地坪,在育菇期间地面要铺一层塑料薄膜,以利保持棚内相对湿度,有利于提高香菇品质。

三是因桑枝木质化程度低,桑木屑比其他硬质杂木屑疏松,菌丝吃料快,出菇集中,但后劲不足,所以用桑木屑栽培香菇时,添加比例不宜超过50%,以40%为宜。

猜你喜欢
木屑培养料养蚕
养蚕不易
培养料pH和含水量对海鲜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养蚕记
木屑在高原无土基质化发酵腐熟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草菇出菇为何怪
木屑
不同种类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
不同含水量培养料栽培银耳期间料理化性状分析及对银耳质量影响初探
长江流域蘑菇栽培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