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亭记》看王阳明的君子观

2019-10-08 04:44刘子聿
文教资料 2019年20期
关键词:君子

刘子聿

摘    要: “君子”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诉求,君子观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自古及今仁人志士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为契机,站在心学立场提出自己的君子观,并在《君子亭记》中以艺术化手法表达出来。王阳明认为,圣贤君子“以无我为本”,具有“德、操、时、容”四种美德,其中“中虚而静,通而有间”的无我性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 君子    无我    龙场悟道

“君子”的“君”,指发号施令的指挥者和统治者,“君子”的“子”,是古代社会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则指掌握国家和老百姓命运的人。到了春秋末期,君子作为一个阶层已经没落。孔子说:君子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难以承担起社会治理的重任。基于社会稳定与秩序的需要,孔子对君子提出有关“德”方面的系统要求,孟子加以丰富,历代学者不断阐释与践行,使君子定型为一种理想人格,成为道德高尚者的代名词。

君子观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自古至今仁人志士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和终身追求目标。

到明代中期的王阳明(1472—1529)时期,君子仍然保留“位君子”和“德君子”的双重意义。历史出现了惊人一幕,与孔子时一样,明代的“位君子”掌握着国家权力,口头上继续传颂“君子之学”,但修身克己的工夫实在太差,在“功利之毒”的浸淫之下,“位君子”蜕变为“伪君子”。王阳明却一心想做圣贤君子——“德位相配”的真君子。不但如此,他也希望学子们走上仕途后能成为“德位相配”的真君子。

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君子呢?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先把自我德行提高,成为圣贤君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有了德的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再是难事。

如何修身克己呢?王阳明运用朱熹从《礼记·大学》中寻得的方法:格物致知,发挥“人心之灵”,对事物之理穷追猛究,期望“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大学章句》)。他以竹子为格物对象,很诚恳努力地“格竹”,但不得其法终归于败,直到武宗正德三年(1508),他被贬贵州龙场期间,萦绕心间十几年的问题终于豁然而解。据《王阳明年谱》记载:

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石棺)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对王阳明君子观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龙场悟道的内涵是“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悟道的方法是“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一种完全内摄内省的方法,不同于朱熹主张的“求理于事物”的理路,一个内求一个外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路。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说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新君子观建立的关键。

在王阳明的思考中有几个连环钩锁的要害问题:“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等是人本来具有的吗?如果人人本来具有,就应该人人都是君子,放眼望去真正的君子却很少,多数人“执其自私自利之心”,并非君子。如果说,虽然本性上人人是君子,但是人又都还有“人欲”(私欲),那么问题来了:“人欲”的本质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的?可以被祛除吗?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解决方法。答案就是“君子之学以明其心”,而不是“求理于外”。所谓“明其心”,就是用“澄默静一”的功夫做直觉体验,达到对自我的一种真正的认识。人欲是什么?该如何处置?王阳明很形象地比喻,心犹如水,本来是纯净的,人欲犹如污浊,是恶是不善的;心犹如镜子,本来是光明的,人欲犹如垢积(灰尘),是蔽暗无明的。污浊也好,灰尘也好,都不是心上本来的东西,是外来的,是可以去除的。

王阳明敏锐地认识到,世间人之所以“率多媢嫉险隘”,学者为官不正,总根子在人欲之私。王阳明道出了成为圣贤君子的关键,即,去除有我之私,发挥良知的主人翁作用,让天理之光明照彻我们的身心。

王阳明从心学角度对君子观做出新的解释,将传统君子观提升到新高度。下面就以他龙场悟道后的《君子亭记》为例做一简单分析,摘其要者以飨读者。

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籟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

《君子亭记》大有深意,是王阳明借物讽喻之作,借竹子抒发悟道后对君子人格的体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喜爱竹子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数,最有名的要数苏轼,他赏竹、咏竹、画竹,生命之中渗透着对竹子美好精神的向往。他的《于潜僧绿筠轩》脍炙人口: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王阳明也很爱竹,认为竹君子有四种美德:德、操、时、容。他说竹君子之德“中虚而静,通而有间”,与他人歌咏的一点都不一样。王阳明到底想表达什么?竹子中间是空的,而且静寂无声,由于“空”因此“通”,由于有“节”因此有“间”。这是竹子中间的样貌,与君子之德有什么关联?王阳明为什么如此看重竹子的“中虚而静,通而有间”的确发人深省。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回到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上。

王阳明初到修文龙场时,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没有房子就自己搭草屋,草屋不能避风挡雨,就找个山洞栖身。《王阳明年谱》记载,那个迫害他、使他贬谪贵州的朝中权奸刘瑾对他并没有完全放心,仍然伺机加害。至暗时刻的王阳明没有放弃“学做圣贤”君子的梦想,除了悟道之外别无选择,只有找到成圣成贤之道,才能突破人生的瓶颈。他认为,廷杖、贬谪、追杀、泛海历险、蛊毒瘴疠、草庵穴居、交际困难等,这些都不在话下,得失荣辱备尝,也能放下,唯一难舍的是“生死一念”——对生死的执着。他自做石棺并立下誓言:“吾惟俟命而已!”一副毅然决然的样子。在石棺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以静坐保持心的澄明(清楚分明)又平和状态,以“静一”的专注工夫(静即没有杂念,一即一心,即没有杂念的一心状态),体验和思考生死一念与有生有死的“我”(身心合体)的本质,“久之,胸中洒洒”。领悟到身心的虚幻不实,从而放下生死,达到他认为的“无我”之境。

关于这一点,《王阳明年谱》没有丝毫记录。为了从旁加深理解,我们可以看一看王阳明的得意弟子王畿和罗洪先“静一”体会的记录。

王畿《悟说》一文解释:“君子之学,贵于得悟,悟门不开,无以征学……得于静坐者,谓之证悟。”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罗洪先在写给王门学者蒋道林的一封信中,详细描述自己静修时的境界:“当静极时,恍然觉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无内外可指,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古往今来浑成一片,所谓无在无不在。”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此心、静极、虚寂、贯通,王阳明描绘竹君子之德时有:中、虚、静、通。不难发现,二者讲的其实就是一回事。

虚与实相对,静与躁相反。王阳明体悟到心“虚寂无物”的本质后,彻底粉碎内心中与生俱来的执念:一个自以为真实的“自我”。一般人正是以“自我”为核心,去贪、去瞋、去攫取,导致人格的堕落、为政的腐败。王阳明以“静一”工夫悟到心的“无我之性”,放下对生死的执着,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又持久的平静,远离源于对“自我”本能认同而有的欲望躁动。这就是王阳明后来一再提到的“有我之私”:有我就有私,无我即无私。实际上,人们坚执的“自我”是一个虚假的表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虚假的“自我”(王阳明后来称作“躯壳己”)与肉体捆绑在一起,与私欲相混烂,是贪婪腐败的渊薮。躁动的私欲一旦放下,犹如虚空的心,“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心与天地浑然一体,无处不在。这是身心的切实体验,有一定的真实性。

心的无我之性,是王阳明龙场悟道最重要的内容,体悟心的空与无我是修身的关键。“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而勇以成之”“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学做圣贤的首要目标是认识并且体悟生命的无我性,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在生活中,在为人处世上持之以恒地磨炼。如此,则成圣成贤、成大德大廉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个人能否成为圣贤君子,在从政的事业中能否廉洁自律,离不开对生命本身的情感体验。只有对生命的情感体验真切的人,对生命本质有深刻透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境界高尚的君子,成为自我把控、廉洁自律的君子。体验越深刻,境界越高尚。

我们称王阳明为大德之士、大廉之人,最根本的是由于他对生命的“无我”体验。当一个人体验到此心犹如虚空一般,“贯通无穷,无有止极”,与天地万物“浑成一片”,无处不在时,他还会有私吗?他还会存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自私的心吗?

王阳明对竹子情有独钟,家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祖父王伦,生性洒脱,对世间的纷华势利,淡泊如过眼烟云。在居所的周围遍种翠竹,每日里读书吟诗,讲学授徒,而興之所至,常常在翠竹林间抚琴歌啸。有时候,王伦见有人伐竹造房,就会痛心疾首地感叹:“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由于爱竹成癖,人们便送他一个雅号:竹轩翁。王阳明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潜移默化,受此影响也是事所必然,以至于年轻时为了验证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理的对错,不去格松、格梅、格兰,而偏偏格竹。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王阳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罗洪先.答蒋道林[A].念庵文集·卷四[C].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75册.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君子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Liujunzi decoction (六君子汤)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君子之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君子在野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洲上再无君子里
宝马M4 君子如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