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变革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

2019-10-08 04:03文少保蒋观丽
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制度变迁高校教师

文少保 蒋观丽

摘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经历了不同变迁阶段。从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形成的基本出发点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中央集权、政府以行政手段配置教育资源、大学自主办学的文化传统缺失以及政治行动者的初始行为选择的影响,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及高额建设成本对行政导向初始禀赋选择的强化,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创新突破必须抓住制度变革的决策关键点,做好教师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工作,促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市场化和均衡化。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4-0091-08

收稿日期:2019-05-15

作者简介:文少保(1975-),男,湖南衡阳人,管理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蔣观丽,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南充,637000。

我国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表现出“国家强于高校”的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政府管制松动,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政策导向逐步落实。1986年,政府开始领导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2007年,国家进一步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全国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旨在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分配新机制。2017年,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高校,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尽管如此,业界仍然认为高校职称评审制度自主性不足。由此,本文提出一系列疑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为何长期由政府主导?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权力不对称关系有哪些?哪些因素在强化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路径依赖?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变迁的决策关键点有哪些?鉴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变迁逻辑与历史制度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认为用历史制度主义来分析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变迁逻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下文主要从这个视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论述与分析框架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核心论述

历史制度主义是政治学领域出现的第一个新制度主义流派。彼得·霍尔(Peter Hall,1986)对法国和英国经济政策发展的分析是最早的研究论述之一。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制度在塑造政策方面具有重要影响[1](P70)。历史制度主义的精妙之处在于将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置于历史的发展长河之中,从中观层面上将微观层面的政治活动和由制度结构提供的宏观层面的背景联系起来。历史制度主义强调,政治和经济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制度矩阵或系统的外在性;制度形成是各种政治力量特殊合力的作用,政治力量产生的最初政策决定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不仅构成了制度,而且为制度的变迁提供动力。历史制度主义强调初始时的政策制定和制度选择,认为现行的制度特征来自于过去对现行选择集合所施加的限制,而决策关键点在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引发制度的非均衡变迁。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历史制度主义十分注重历史脉络下制度的选择、发展及替换过程。对环境结构以及个体目的性行为的共同分析,有利于研究者在公共政策领域取得更有力的分析成果,因此政策制定的结果必然是有历史脉络可循的。为了更准确地呈现制度与结构及历史运作的关系,历史制度主义提供了两个分析范式: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范式与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范式。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范式将“深层结构”与“行动者”结合起来,制度的结构因素为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变迁提供了一种环境因素。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范式强调“路径依赖”以及“决策关键点”,路径依赖使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沿着初始选择延续下去,关键决策点为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变革提供契机。

1.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范式

历史制度主义的结构范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的深层结构。历史制度主义将制度界定为“在政治经济结构中嵌入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规则与范例”[2]。分析制度的演化和发展必然从深层的结构角度来分析,即分析对制度变迁起主导性作用的普遍性因素,再将其概念化。普遍性因素主要是指宏观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及文化观念等。这些普遍性因素不仅将过去与现在、未来连接,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见识变迁路线的线索[3](P9)。二是制度与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历史制度主义特别强调权力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尤其关注制度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均衡地分配权力的方式[4]。一方面,制度本身就赋予某些政治行为者不均衡的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另一方面,置于制度之中的政治行为者本身也会追求权力的绝对领导。总之,在制度选择、变更、代替过程中,社会群体“谈判力量”的变化会诱致不同制度框架的有效需求,在决策各方面力量给定的条件下,制度的变迁方向取决于处于强势力量的一方。

2.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范式

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范式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历史制度主义主张通过时间序列发现制度或政策的制定及变革,强调制度变迁受到先前组织和政治结构的制约[5]。具体而言,事件的发展方向将受其历史轨迹的限制,从而进入一种难以改变的锁定状态。即一旦政府在某一领域做出最初的制度选择,强大的惯性会使制度一直被延续下去,政治行为主体的适应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以及创新制度高成本会强化这一过程。二是决策关键点与断续式均衡。决策关键点也被称为历史的偶发性,源自于历史制度主义学者Krasner(1984)提出的断续式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概念[6]。这意味着制度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从初始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周而复始。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其中决策关键点对制度发展起转折作用。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制度变迁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农业生产组织创新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