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2019-10-08 05:15史宁张永丹王雪超
商业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时代

史宁 张永丹 王雪超

[摘 要] 当前,互联网金融人才面临较大缺口,而互联网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却严重不足,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在互联网时代下,转型是必然之举。与此同时,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使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渐收容了一些新晋的本科院校,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逐年增长,这使得金融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竞争意识增强,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毕业生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通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高校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研究,寻找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革新的新方法,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建议,致力于培养出在互联网时代拥有全球视野、适应国际形势、具有竞争优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金融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9-0188-03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大批素质较高、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以应用为导向的本科院校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机遇,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根据大学基本网络提供的信息,有超过100所本科院校提供金融专业,包括金融、金融工程、投资和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和经济学专业。金融等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较为传统,有许多问题与当今社会的质量要求不相符。以下四个问题尤为突出。

(一)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尚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征是“金融”和“应用”,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应用起点,最终实现金融方面人才所具有坚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商业实践的目的。但就目前而言,老师过分关注书本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践的运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缺乏全面的素质培训。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例不够均衡。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发展尚未实现。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内在思想的创新意识,难以创造出属于高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学校的应用发展方向与其还有着些许偏差。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高校缺乏资金

为了在互联网时代稳步发展金融业,金融教师不仅要了解金融的本质,更要了解互联网技术,并对新金融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开放性。几乎所有申请的本科院校在此方面都面临着短缺。大多数现有教师都是研究生,主修信息、金融、数学、软件等。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学科整合能力仍欠缺,大多数教师缺乏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在企业长期工作和管理的经验,只接受短期培训,课程内容更侧重于理论分析,造成学生自主意识逐渐丧失。此外,大多数应用的本科院校主要通过学费和地方政府资助,资金来源单一,管理资金相对不足。当然,引入专门的课程开发和实验人员力度不大。

(三)教课程和课程体系低迷,缺乏创新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课程。课程体系的结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金融机构中,“应用”和“金融”同时可用。依目前而言,因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金融人才培养的过程仍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低迷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实施了不合理的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并不突出,专业课程内容枯燥,课程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一些知识点重叠和遗漏。大多数大学缺乏新课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数学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还有些院校模仿知名院校或老牌金融类院校,使其具有较高的相似课程模式,但必须转型升级。

(四)校企合作单纯的在表面上,缺乏深入合作

如今,大多数金融类院校的合作单位普遍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如果在金融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那里的大学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会更加深入。因为三线和四线城市金融业发展具有缺陷,所以这些地区的校企合作往往浮于表面,并未深入合作。在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工作需要拥有强大的技能、广泛的工作经验,这导致一些专业的核心工作,实习生难以接管,造成学生们在实习的过程中缺乏进入工作的安全感和缺少对实习真正意义的了解。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学生定位不明确导致校企合作停滞不前,缺乏实际意义。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金融人才的必要性

(一)金融人才短缺

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金融业的信息特征得到了加强,金融业的实际运作也被虚拟化。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处理和财务信息方面更加快速便捷。随着空间限制的突破,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以及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以此伴随着产业转型和人才短缺。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人才战略研讨会”发布的调查数据,互联网金融业人才缺口近320万。互联网金融业专业人才和自主人才比例存在着不足。目前,有80%的人才从金融行业转移至其他行业。此外,市场反应的滞后致使互联网金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员工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建立金融人才高层骨干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时代下金融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性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教育部也提出要积极开展高等创新教育,使大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没有离开革新的高层教育。

(三)促进大学生成长与促进就业的客观需要

适应网络时代的人才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成长。首先,這种培养模式使大学生提高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同时拓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并在实践中巧妙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已成为让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技能之一。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贡献大学生的个性化,可以帮助金融院校的大学生掌握一些创业技能。另外,国家制定了“创业者就业”政策,在该项政策中提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的重大举措。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乘着国家政策的“顺风车”进行自主创业,并为以后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单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性创业的教育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客观需求。

三、在互联网时代下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不仅更新了金融人才的培养观念,还突破了以前固有的教育思考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借鉴典型学校的成功经验。在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应用”和“金融”这两个特点,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训,扩大经营费用的来源

只有教师具备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本科金融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渠道,致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方法的训练和创业实践知识的传授。

第一,结合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同时,教师团队也需要积极提出自己对所讲学科设定的看法,结合一线的教育经验,大胆地对固有的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探索适合现代金融人材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第二,积极引进高学历的金融专职教师,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第三,完善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学习制度。把青年教师在金融机构的定期合作中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同时,应协助金融机构加强负责人的管理和考核。第四,通过很多渠道筹集学习经费、扩大经费来源,如申请财政分配、加强学校的国有资产管制以此来增加经营收入。捐款管理机制的改革,根据捐献者的意愿,使用制度上的经费,扩大开拓捐款供给源的条件。改革经费管理机制,适当降低管理费抽成比例,经费的清算范围要放宽,提高企事业单位课题横向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金的来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互联网上金融专业所开设的各项课程要具有特色和针对性,是具有实际效益的知识。网络时代的金融专业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全面的学科,它融合了金融、管理、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思考,构筑由业务课程和技术课程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因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特色课程比重、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一线教师要创新教育方法,大胆地去尝试新的教育手段。课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参加度,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目前,哈尔滨金融学院采取多数课程教学中翻课方式,教师布置的内容,学生在课下事先预习,在课堂上学生补充教师的疑问。经过多年的实践调查和调查反馈,这种创新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次,合理安排课程体系,重视教育程序的行业性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比重,重点强调金融专业课程的应用型特色,灵活设定实践教育单位的比例,并将实践教育单位的比例设定为柔软、灵活运用的金融学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在金融实践中选择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第三,要定期更新授课系统、与时俱进。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着力于解决当前社会结构的金融服务系统,重建由信息社会构筑的金融服务系统,对各种金融类型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这是地方学院定期更新的课程体系,及时淘汰落后的课程,增设新兴课程,,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互联网金融师资队伍

增强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机密性,,积极聘请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到校园内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眼界,打开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通道。由于他们深知行业状况,为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方案中应邀请业内资深人士参与进来,,以达到教师校内理论教学和行业资深人士校外实践教学的双向发展路径。与此同时,,研究团队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开发人员在职培训教材,,利用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优势开展更好的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双赢。目前,有很多高校都与阿里、京东等名企合作,,以共建商学院为落脚点,联合办学,,直接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以真实的商业运营方案,来推动教学改革,教师团队逐渐向双师方向的转变。并且,我们可以把新的方案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聘请教师行业的高管、业务精英和骨干职工、技能人才,到课堂上和学生和老师分享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热点,把他们平时的实操经验、从业经验分享给在校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另外,在高校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通过调整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模式,以创新毕业实习形式,将大学生的实习经历进行“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让学校统一给学生们安排各自的实习单位,并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提到自己在实习经历中的收获与感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准备,这一阶段称为“集中实习”;第二步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实习单位,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阶段成为“分散实习”。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

[2]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3).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时代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