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10-11 05:08丁坚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创新能力历史

丁坚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如果人们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人类文明将会倒退;如果人们没有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失去色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然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历史与社会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善于进行反思,逐渐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让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正确看待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价值。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历史与社会教学比较偏向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课堂现状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灌输什么,学生吸收什么。在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没有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类似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课堂弊端更加明确地凸显出来,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和禁锢。因此,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如何更加深入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贯彻课程标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創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校中的合格学生、生活中的合格公民,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理念贯彻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看作是被管理的对象。教师应以学生个性为基础进行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善于利用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教学情境可以有很多种,如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合作情境,等等,教师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在社会中生活》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从社区看我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可以从下面两幅图入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分析这两幅图。然后,以此为基础,让同学们分别扮演王朋和杜鹃,让他们各自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建筑的相对位置关系,看看同一小组的学生是否能够明确其中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这两幅图进行修改,使两幅图趋于一致。最后,看看哪一组提出的方案是最优方案。

(杜鹃画的平面图)       (王朋画的平面图)

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小组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标记”这个结论,从而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看似简单的小组合作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述出图片中隐藏的信息,在提取和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散了思维。通过合作,学生看到,对于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书本中知识的内涵,体会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合作学习模式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引入一些新鲜的话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教学《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体会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使学生的大脑飞速运转,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渠道,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丰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历史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根本,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之后,都会有一些综合探究类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必须让学生脱离课堂去实地感受,而是将传统课堂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课程中,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不同形式的地图,如军事地图、城区规划图、卫星遥感地图以及一些电子影像地图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这些地图形式,激发获取地图信息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对教材中的地图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地图信息,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始终处于发散状态,不会被传统的课堂模式所禁锢。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往往会给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也会收获一些在传统课堂上收获不到的知识。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课程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明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创新能力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新历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