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成就 巨大的贡献—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不平凡之路

2019-10-12 01:58黄秉信宋勇军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稻谷粮食玉米

文/黄秉信 宋勇军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粮食产量只有2264亿斤,人均粮食产量仅209公斤。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道急迫课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采取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粮食流通制度、取消农业税、对粮食种植直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累计增产10894亿斤,年均增长2.6%;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70年来,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攀登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有持续多年增产,也有连续几年减产,但总体上呈波动式增长。7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先后跨越数个千亿斤台阶,成为世界第一粮食大国,实现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不仅成功解决了广大国民的温饱问题,还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看,可大致分为改革前后两个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粮食生

产筑底爬升,为解决温饱问题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重点在“量”的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前,连年战争导致土地大量荒芜,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分田到户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快速增加。1952年,我国粮食产量3278亿斤,跨越千亿斤台阶只用了3年时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缓慢增长。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1959-1961年我国粮食产量还有所下降,1961年粮食产量仅有2730亿斤,甚至低于1951年的粮食生产水平。在采取一系列稳定措施后,我国粮食产量触底回升,于1966年、1971年分别站上4000亿斤和5000亿斤台阶;1978年突破6000亿斤,达到6095亿斤,人均粮食产量319公斤,为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8年):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9-1999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越新台阶,基本解决了粮食生产总量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流通制度改革等政策先后实施,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快速增长,1982年、1984年和1993年先后突破7000亿斤、8000亿斤和9000亿斤大关;1996年突破10000亿斤大关,并连续三年保持在10000亿斤以上。

二是2000-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我国粮食连年减产,至2003年时全年粮食产量仅8614亿斤,甚至比1990年产量还低300多亿斤;人均粮食产量减少到334公斤,比1979年还低2.5%。

图1 :1949-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

图2 :1949-2018年我国粮食及主要品种单产

三是2004-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并向更高水平迈进。2004年起,我国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取消农业税,粮食产量迅速恢复,2008年粮食产量10687亿斤,一举超越历史最高的1998年;2010年、2012年先后突破11000亿斤和12000亿斤大关,我国粮食生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向更高水平前进。

四是2013-2018年,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一再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15年至今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为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图1)

二、70年来,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特征

(一)单产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第一推动力。

7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粮食单产持续提高。2018年,我国粮食每亩产量375公斤,是1949年的5.5倍,年均增长2.5%。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10749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98.7%。

分品种看,2018年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每亩产量分别为408公斤、468公斤和361公斤,每亩产量比1949年增加342公斤、318公斤和343公斤,分别增长2.7倍、7.4倍和5.3倍;因单产提高分别增产3100亿斤、2317亿斤和4333亿斤,占粮食增产总量的28.5%、21.3%和39.8%。三大主粮作物之外的其他粮食作物亩产186公斤,比1949年增加135公斤/亩,增长2.6倍。(图2)

(二)面积有所增加,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相对较低。

201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56亿亩,70年来累计增加10619万亩,增长6.4%;因面积增加增产粮食146亿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仅为1.3%。

分品种看,玉米播种面积增加最多,杂粮、杂豆等播种面积下降较多。2018年,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4.53亿亩、3.64亿亩和6.32亿亩,比1949年增加6721万亩、4126万亩和43822万亩,增长17.4倍、12.8倍和226.2倍;分别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5.8%、20.7%和36.0%,比1949年提高2.4、1.2和24.3个百分点。由于三大主粮作物之外的等其他粮食作物耕种机械化率较低、市场规模小和价格波动较大等,在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加的同时,其他粮食作物播种不断减少。2018年,三大主粮作物之外的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7亿亩,比1949年减少4.41亿亩,下降58.9%。(图3)

图3 :1949-2018年我国粮食及主要品种播种面积

三、粮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玉米增产最多

70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我国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从口粮作物为主逐步向口粮作物、食畜兼用、杂粮杂豆等协同发展转变,粮食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一)主要口粮稻谷、小麦持续增产,但占粮食产量的比重略有下降。

稻谷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70年来,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消费需求,我国稻谷产量持续增长。2018年,稻谷产量4243亿斤,比1949年增加3270亿斤,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2.2%;增产量占粮食增产总量的30.0%。但由于稻谷年均增速比粮食低,其占粮食产量比重不断降低,2018年为32.2%,较1949年降低了10.7个百分点;自2011年起,稻谷产量被玉米反超,从第一大产量作物跌落至第二位并持续至今。

70年来,我国小麦产量持续增长。2018年产量达到了2629亿斤,比1949年增加2353亿斤,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3.3%,年均增速比粮食高0.7个百分;增产量占粮食增产总量的21.6%。2018年,小麦产量占粮食产量的20.0%,比1949年提高7.8个百分点。

(二)玉米增产最多,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玉米用途广泛,加工链长,既是畜禽养殖的主要原料,也是淀粉、燃料乙醇等粮食深加工行业的主要原料。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玉米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玉米产量达5143亿斤,比1949年增加4895亿斤,增长19.7倍,年均增长4.5%,比粮食增速高1.9个百分点。2018年,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达39.1%,比1949年提高28.1个百分点。玉米增产量占粮食增产总量的44.9%,在所有粮食作物中增产最多,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三)其他粮食作物产量增加,占比下降。

随着新种子、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等,虽然稻谷、小麦和玉米之外的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较多,但在单产提高的带动下,其他粮食作物产量依然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18年,三大粮食作物之外的其他粮食作物产量1143亿斤,比1949年增加377亿斤,增长49.2%,但占粮食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2018年仅为8.7%,比1949年下降25.2个百分点。(图4)

图4 :1949-2018年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产量

图5 :1949-2018年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图6 :1949-2018年我国南北方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四、主产区增产作用突出,我国粮食生产日益向主产区集中。

(一)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高,增产稳产作用突出。

70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日益向主产省(区)集中。2018年,13个主产省(区)粮食产量合计10354亿斤,比1949年增长5.7倍;产量占全国的78.7%,比1949年提高10.2个百分点。70年来,13个主产省(区)共增产8803亿斤,年均增长2.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80.8%,年均拉动全国产量增长2.1%。(图5)

(二)粮食生产重心向北转移,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增产最多。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16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比重基本在60%左右波动,1982年达到62.4%。此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降低,2005年首次被北方地区超越;2018年下降到41.4%,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方所占全国比重相当。70年来,南方地区累计增产粮食4095亿斤,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37.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东北地区低产田地的开发利用,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北转移。2018年,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了58.6%,比1949年提高18.3个百分点。70年来,北方地区累计增产680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增产量的62.4%。其中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增产作用最为突出,四省(区)累计增产3062亿斤,占全国增产总量的28.1%;粮食产量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从1949年的13.9%提高到2018年的25.7%。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国粮食增长的主要潜力还将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将日益成为全国的“米袋子”。(图6)

(三)粮食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区域布局更加优化。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和优势农产品布局,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一是稻谷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1949年,我国水稻产量在60亿斤以上的省份有7个,分别为四川185亿斤、广东128亿斤、湖南113亿斤、湖北84亿斤、江西72亿斤、浙江67亿斤和江苏63亿斤,七省稻谷产量合计占全国的73.1%。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稻谷生产逐渐向北拓展,形成南北并重的哑铃型生产布局。2018年,我国稻谷产量在200亿斤以上的有9个省(区),分别是黑龙江537亿斤、湖南534亿斤、江西418亿斤、湖北393亿斤、江苏391亿斤、安徽336亿斤、四川295亿斤、广东206亿斤和广西203亿斤,九省(区)稻谷产量合计占全国的78.2%。

二是小麦生产进一步向黄淮海平原集中。1949年,黄淮海平原五省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小麦产量合计占全国的55.5%,其中河南、山东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江苏、安徽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五,河北仅列全国第7位。2018年,五省小麦产量包揽全国产量前五名,其中河南721亿斤、山东494亿斤、安徽321亿斤、河北290亿斤和江苏258亿斤,五省小麦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达到79.3%,比1949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三是玉米生产从小而散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形成了以东北-华北平原为主的玉米生产带。1949年,全国玉米产量超过20亿斤的仅有黑龙江、四川、吉林和云南4省,4省玉米产量合计占全国的44.0%。2018年,我国玉米产量最高的7个省(区)全部位于东北和华北平原,其中黑龙江796亿斤、吉林559亿斤、内蒙古539亿斤、山东521亿斤、河南470亿斤、河北388亿斤和辽宁332亿斤,7省(区)玉米产量合计占全国的70.2%;四川和云南则分别跌至全国第八和第十位。

五、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一)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非常落后,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兴修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为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据水利部统计,2018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9%。此外,国家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稳步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二)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大幅增加,是粮食增产的物质保障。

化肥、农药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科学合理的施用化肥、喷洒农药是促进农作物增产、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7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不断跃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化肥等农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653万吨,比1978年增长5.4倍;农用薄膜246万吨,比1991年增长2.8倍;农药使用量150万吨,比1991年增长96.5%。但是,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远超合理水平,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降低,还影响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不利于粮食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三)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驱动作用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不断加强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据科技部资料,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200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

(四)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70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亿千瓦,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从以人畜力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阶段。

六、我国粮食生产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绿色、有机等高质量农产品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消费需求等。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和满足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改善目前不尽合理的农业种植结构,中央适时提出和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进一步调减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非优势地区粮食生产,综合发展油料、瓜果、蔬菜、饲料等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2016-2018年,累计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绿色、有机、优质的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业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目前,虽然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随着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增加。考虑到我国水土资源利用的现状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目前粮食产量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上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趋于基本稳定,粮食供需紧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产生“粮食生产不必靠我”等思想,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过关,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等,这非常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为此,我们必须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尽快实现农业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走绿色、特色、品牌的质量兴农之路,为实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稻谷粮食玉米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收玉米啦!
谦卑的稻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我的玉米送给你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