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农村飞速发展面对面
——概述昆山农村70年大变化

2019-10-12 03:48张树成
上海农村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昆山城乡农民

■ 张树成

正值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就亲历亲见亲闻昆山农村70年栉风沐雨、70年筚路蓝缕、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的史实,经初步梳理,从六个方面概述如下。

一、土地制度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昆山土地制度变迁大体经历了“两分两合”的四个阶段,实现邓小平关于农业土地经营的两个飞跃。即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当时占全县80%以上的无地或少地农户分得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农业合作化后,农民从土改分得的土地以各种形式合归集体经营;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按农户人口、劳力多寡又将土地分包到农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摆脱“大国小农”的羁绊,农户将承包所得的土地以流转方式纷纷让给种田大户或家庭农场、集体农场实行适度规模农业经营。在这“两分两合”土地制变迁中,对维系农民生计的承包土地财物权益保持长期不变,以足够的历史耐心让农民放心。正因为如此,从根本上焕发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通过大兴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推广先进农技农艺,实行良种良法耕耘,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不断发展。以水稻生产而言,昆山1949年亩产仅有292斤,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跃上500 多斤台阶,60年代上升到700 多斤,70年代亩产超“纲要”达800 多斤,80年代 900 多斤,90年代超 1000 斤。进入新世纪,农业生产全面实行操作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水稻亩产稳定在1200 斤左右,夏秋两季粮食亩产超“双纲”,即 1600 斤以上,2018年高达 1861 斤,其中水稻亩产1246 斤,小麦亩产615 斤。

二、产业结构大调整

昆山历来素称“江南鱼米之乡”,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历史上粮油生产和出售商品粮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共产粮10.19 亿斤、产油菜籽4750 万斤,出售给国家的商品粮5.4 亿斤、油菜籽3800 万斤,商品率分别为53%和80%,曾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殊荣。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发展了社队工业和经商等第三产业,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昆山市矢志不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历经三次大的飞跃:上世纪80年代实现“农转工”(由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第一次飞跃;90年代实现“内转外”(由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的第二次飞跃;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卓有成效地推进“低转高”(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力)、“大转强”(产业由做大向做强发力)的第三次飞跃。就这样,尽管全市耕地逐年减少,由于农业结构调优调高,农业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据资料反映,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5.09 亿元上升为56.87 亿元,增长11.2 倍;农业增加值由1979年的1.3 亿元上升为31.62 亿元,增长24.3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9年的252 元上升为41664 元,增长16.5 倍。更令人信服的是昆山经过艰苦奋斗,始终保持经济稳定上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32.1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7.9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16 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0.6%、98.8%和68.9%。早在2005年率先实现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要求,2012年成为全国18 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从2005年起到2019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5年居全国县级市榜首,现已成为江苏省首批6 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地区之一。

三、社会保障大改善

昆山市一以贯之为百姓求发展、谋幸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与完善以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主的农村三大保障体系,筑起了挡风遮雨之墙,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如今,全市农村低保全覆盖和居家养老全覆盖。早在1997年1月与12月城镇、农村就起步施行低保政策(当时城区每月每人170 元,镇区每人153 元、农村每人100 元)。从2007年1月起,按照人均生活费用每天不低于1 美元的国际标准给予补足。2008年又把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天2 美元,尔后逐年增加。2019年7月1日起由之前的每人每月低保标准945 元提高到995 元,平均每天合4.8 美元,为全省最高,享受此标准共 1450 人(城镇 778 人、农村 672 人)。另外,各区镇富民合作社对每个低保户送2 万元干股、低保边缘户送1 万元干股,年终可分别获得1600 元、800元红利。全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全面并轨。从2002年试点,2003年起全面推行,当时有10万多老年农民(男满60 周岁、女满55 周岁)无门槛进入农保,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00 元至130 元,到2009年提高到250 元至280 元,女性享受老保年龄由之前的55 周岁降为50 周岁。1996年起农保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轨。2018年全市城乡参加养老保险的133.87 万人,占应保人数的99%(扣除昆山常住户口在外地参保人数),其中因种种原因农保对象尚未转入社保的有30283 人,其领取保金最低水平每人每月540 元,高的690 元;享受社保待遇的昆山籍居民最低的每月可领取老保费810 元,一般的在3000 元左右,最高的是央企、国企原职工,因缴费标准高、工龄长,一般在4000 元至5000 多元。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从2004年起,由村合作医疗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2007年城乡并轨,城乡居民一样刷卡看病,参保率达99%以上。2018年标准为1070 元。同时实行大病医疗保险,平均报销医疗费可达54%以上。通过织就三大保障网,且越织越厚实,实现了农民期盼的“老有所养、贫有所济、弱有所扶、病有所医”的愿望,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大减少,并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四、基础设施大变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昆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昆山农民亲身感受最深的是农田水利、路桥交通、供电通信等三大基础设施大改善、大变样,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2018年城镇化率达72.78%。就农田水利建设而言,新中国成立后,昆山人民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马不停蹄打了六个回合的硬仗:上世纪50年代以防洪治涝、建设圩区为重点,狠抓修圩复堤工程建设。60年代以连圩并圩,增强灌排能力为中心,发展机电排灌事业。70年代以建设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为内容,实施大面积平整土地、格田成方,路渠成网,推行“四分开两控制”治水改土措施。80年代以提高农机设备效率、加强经营管理为抓手,发展水利经济,增加社会效益。90年代以围绕“农业保丰收、城镇保安全”为目标,全面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确保城乡安度汛险。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进一步确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命脉、改善人民环境的基础地位,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落实河长责任制,建设靓丽的水环境风景线,不仅改善了水利面貌,而且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根治水害的同时,有效地改造了30 多万亩低洼穷土,治愈了28 万名血吸虫病患者。抓好路桥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复一年,舍得投资,不断加强路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克服河流多、桥梁多等各种困难,兴建城乡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的大交通网络体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其公路密集程度每平方公里区域达1.8 公里,为全国县级市之最。据2018年资料显示,全市拥有公路总里程1585.37 公里,其中乡道395.2 公里、村道754.8 公里、高速公路互通出口有11 个;铁路(昆山境内)92.49 公里,航道383.8 公里,2013年竣工投入运行的跨境轨道交通11 线6 公里,2015年建成市区中环高架公路44.2 公里,2018年轨道S1 线开建,境内里程37.3公里,前10年就实现村村通公交。发展供电、通信事业、电力事业,1949年仅有1 家85 千瓦柴油发动机的光明电厂,年发电量只有40 万千瓦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取得长足发展。到2018年,全市电网已拥有35 千伏及以上变电站91 座,其中35 千伏15 坐、110 至220千伏 72 座、500 千伏 3 座、1000 千伏 1 座,主变容量3262 万千伏安;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61 条、1875 公里,10 千伏至 20 千伏配电线路 1205 条、8702 公里;供电量253.47 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52 倍,工业用电每度创造的产值由1978年的3.93 元上升2018年的46.3 元,增长11.7 倍。通信、电讯事业发展瞬息万变,许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大跨度多领域快速发展,网购已进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手机248台和电脑81 台,互联网零售额达370.44 亿元。

五、村庄面貌大改观

回望昆山遍布广袤田野村庄的最大变化,莫属众多分散的零星自然村,通过调整合并,强村带弱村,新村变社区。村庄农房翻建由市镇统一规划,代代有新花样。上世纪50年代破旧小屋翻建成宽敞明亮的新农房,60年代草房大多翻成“三间一转头”瓦房,70年代平房翻建成层高二、三层的楼房,80年代继农业合作化后第二轮新农村建设,重新规划布局,不少村庄与农房纷纷异地翻建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农村。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先后提出两个“20 字方针”的新农村建设新的目标要求,昆山坚持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开口子鼓励农民自费翻建农房。与此同时,镇村统筹设计,在农村建设路网、管道、绿化、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市镇村三级投资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含医疗卫生室、会议室)、文体中心、幼儿园、商业摊店等公共配套设施,更是按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大力修复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实行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有序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破除陈规陋俗,切实扭转农村长期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再现粉墙黛瓦、环境整洁的江南水乡新景象。凡此种种,不仅使农村既塑形又铸魂,有品味、有特色、有底蕴,而且在城乡发展规划布局、资源管理、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冲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湮灭城乡“鸿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切实兑现了广大农民期盼“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昆山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依托农村农业资源,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狠抓农村产业发展,在建设千亩水稻、千亩果园以及水产、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高效规模农业和订单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新兴产业,由此涌现了周庄镇祁浜村、锦溪镇祝甸村、淀山湖镇六如墩村、千灯镇歇马桥村、张浦镇尚明甸村和姜巷村、花桥天福庵湿地公园等一批具有江南水乡古村落、圩田湿地风光、乡野硅谷独特气质的乡村旅游先进典型,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六、农民收入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昆山历任领导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少取多予的方针,不遗余力地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竭力为农民发声,谋农民利益,扶农民致富,让农民共同过着富裕、幸福、安康的现代化生活。如今,昆山农民不只是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于2006年起免交千年遗留下来的“皇粮”国税,而且种田还享受着购买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活资料的优惠补贴。不仅如此,通过构建农民社会保障系统、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义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广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等综合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的心病。突出的是从1996年起,先后在农村实施调改工程、富民工程、“三有”工程(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基石”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富民强村工程,以及近年来采取的局村挂钩帮扶、企村对口支援和委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等措施,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据资料反映,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664 元,分别比 1957年 108.1 元、1978年 201.3 元、2012年23186 元增长383 倍、206 倍和79.4%。由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增收幅度连续数年超过城镇居民增幅,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1.53:1,大大小于江苏、全国的收入差距;恩格尔系数城乡分别为27.3 和28.7,基尼系数城乡大体相同为0.3;人均预期寿命由1978年的68.16岁提高到2018年的83 岁。

猜你喜欢
昆山城乡农民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