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交管—聚焦AI落地最大市场

2019-10-12 01:57丁兆威
中国公共安全 2019年8期
关键词:交管警务公安

□ 文/本刊记者 丁兆威

安防是一个由市场需求催生的行业,因此市场需求也一直是安防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引擎。公安+交管应用是目前AI落地最大市场,有这两个市场的支撑,足以让安防和AI企业活得很好。

前言

安防产品最早在文博和金融系统应用,早期主要是报警产品。后来有了CCTV监控系统,由于安保的需要,银行逐渐成为安防产品应用大户。由于银行的安保等级和对CCTV监控系统的较高要求,最先进的安防产品和系统,往往是银行最先采用。也就是说,在公安还在以提取现场指纹和鞋印来破案的时候,银行就已经用上了监控报警系统,而且还是进口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一直是安防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引领者。在视频监控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化进程中,银行担当了重要角色。

2004年之后,随着科技强警和平安城市建设的开展,各地公安开始大规模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公安后来居上,成为安防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引领者。

公安成为安防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引领者

如果说银行是模拟和数字时代安防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引领者。那么,公安就是视频监控联网、高清和智能化应用的引领者。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主要是为满足公安机关社会治安和侦察破案需求而建,公安交警建设应用视频监控系统更早。

2004年之后,科技强警、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3111工程、平安城市建设等相续开展,犹如“接力棒”,让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持续火了十年,从而为安防行业带来长达十年的黄金期。

这一阶段,中国安防市场经历了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发展的重大转折。由于公安需求的推动,中国安防企业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最终超越国际安防巨头,成为安防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早期的AI应用,基本都是围绕公安应用而展开的。金融系统也有应用,但只是用户身份识别等简单的场景应用。

办理电信业务实名制、乘坐火车实名制、入住酒店实名制、网吧上网实名制……随着国家对实名制的要求越来越高,提供“人证合一”认证的AI技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而这些,许多都是源于公安对人口的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近年全国各地公安都开始加快推进智慧警务建设,从而为AI应用带来巨大商机。公安的AI需求,促进和加快了AI技术的成熟和发展。AI技术的成熟,反过来又催生了更大的市场需求。

公安应用成为安防技术创新的驱动引擎

安防是一个由市场需求催生的行业。因此,市场需求也一直是安防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引擎。

其实,2004年之后,安防行业的技术创新,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满足公安应用需求的而产生的,从“看得见”到“看得清”,再到今天的“看得懂”。

我们以雪亮工程应用为例,《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雪亮工程为AI技术创新和大规模落地应用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们以合肥为例,为满足业务和实战需求,合肥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暨合肥市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建设项目,新增了人脸识别、车辆二次识别、视频结构化、立体化防控等技术手段,构建视频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撑体系,实现PB级数据治理、人像车辆技战法、WIFI管控、多维数据碰撞比对、视频大数据、移动警务应用等合成作战新方法。

公安应用注重实战效能,安防和AI技术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公安实战需求。

山东省荷泽市公安局依托依图科技领先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赋能交警、网安、刑警、治安、情报、反恐、特警等多警种智慧应用,警务云大数据、平安城市视频云、人像识别、融合指挥等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菏泽市公安实战和科技信息化水平。

到了年关,人们都在互相问候,在他的微信列表里看见丁柔的头像时,我冷冷地抽了一口气,没想到他们居然还有联系。没忍住好奇心点进去一看,只是最平常的问候,丝毫没有暧昧的气息。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控制住情绪,脑子开始胡思乱想。

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自2016年建设“深目”动态人像识别系统至今,已汇聚AI智能监控相机视频链路突破1500路,分局各警种基于自身业务需求,结合人脸识别技术特点,通过人脸属性分析、人像检索、人脸布控、数据挖掘等应用,在“深目”动态人像系统上创建了多达数十种技战法模型,为公安刑侦、技侦、反恐、交通、出入境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AI的赋能,极大地丰富了智慧警务内涵。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一次治安案件的处理时间,从发生到发现,一般需要1720分钟;从发现到取证,需要2880分钟;从取证到锁定嫌疑人,需要4320分钟;从锁定到彻底破案,需要30660分钟。有了AI,可能只需半分钟甚至几秒钟。人脸识别技术对公安民警侦查效率的提升是颠覆性的,相比传统耗时费力的视频侦查分析工作,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秒级时间内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历史轨迹。

安防的本质与AI的技术逻辑高度一致,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追查,这三大主要功能恰恰符合公安的实际应用需求。通过人工智能,深化图像信息应用,破解公共安全难题,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安全预警体系,促进和加快现代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中央对公共安全的要求。

近年来,浙江省公安厅提出“云上公安、智能防控”战略,确立全省构建以公安云数据中心为依托,以“公安大脑”为核心,以跨警种跨层级信息平台为主干,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为手段,以移动警务和互联网警务为途径的公安信息化生态体系,真正实现从事后追溯向源头防控转变,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

大华股份与杭州江干公安合作,打造了智慧警务“江干模式”,成为智慧警务建设的标杆和样板。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驱动技术创新。因此,公安需求,成为安防和AI技术创新的驱动引擎。

相对其他部门、其他领域、其他行业,公安的AI需求更迫切。也就是说,公安需求是刚需,其他许多行业,还不是刚需。AI在其他行业落地应用也已经普遍,但大都是小规模应用。因为,平安城市+AI智慧警务,基本都是大规模的城市级应用。

AI智慧交管,消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与公安应用相比,交管应用并不落伍,在某些领域甚至达到领先水平。早在1997年4月,深圳交警在全国率先安装使用电子监控系统(后来人们给这一系统起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名字“电子警察”),并推出电子警察执法(非现场执法)管理模式。由于效果显著,公安部交管局于当年9月份正式发文,要求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有条件的应参照深圳的做法,推出电子警察执法(非现场执法)。可以说,电子警察执法是全国交警执法领域的革命性改革。现在电子警察执法已经成为全国交警执法的主要手段。

近年,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城市大脑”、“交通大脑”等,成为霸屏的话题。

业界曾经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信号灯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的探讨。为解决这一“距离”和信息孤岛难题,交通管理科研工作者和许多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17年,阿里云发布杭州“城市大脑1.0”。在1.0系统中,城市大脑可以管控信号灯、摄像头,通过系统自动识别机制,可以为城市管理者智能化提示交通情况及智能调度。受益于“城市大脑”,杭州交通效率不断提高。在全国最拥堵城市排行榜上,杭州从2016年的第5名下降到50名以后。此后,城市大脑应用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阿里云ET城市大脑已在杭州、苏州、重庆等10多城市先后落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阿里云又发布了杭州城市大脑2.0。杭州城市大脑2.0将覆盖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共420平方公里,一年扩大28倍。接管1300个路口信号灯、接入4500路视频,通过7大生命体征全面感知城市交通,并通过移动终端直接指挥杭州200余名交警。

继杭州城市大脑之后,许多城市和企业跟进。以“大脑”、“小脑”、“心脏”为名的交通集成指挥系统或综合交通运行指挥系统不断涌现,从而掀起一股城市“大脑”热。

总体来看,无论是阿里云、百度还是平安,推出的“大脑”,基本都是以交通应用为基础的。交通,也是“大脑”见效最快、最直观的应用领域。

作为阿里云杭州城市大脑的合作伙伴,银江股份推出了“交通大脑”,大华股份则推出了“大华HOC城市之心”。

2019年,海信网络科技发布了基于AI的海信“交通云脑”。海信“交通云脑”采用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结合的行业系统架构,是AI与城市交通管理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开创了“2+4+N”平台模式:包含2大技术硬核、4大超智能能力及N个智慧化应用。其中2大技术硬核其一,是基于交通运输行业的大数据平台。“交通云脑”全面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业务的实战经验与人工智能的完美融合,能够实现对城市智慧公共出行的全场景覆盖,主要通过四大“超智能能力”,实现对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效能的变革与提升。

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与商汤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公安交通视觉算法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AI+公安交管”的创新应用,共同推进公安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双方将合作搭建交通视觉算法训练推算平台,开展基于视频图像的各类AI算法训练、推算、优化、测评,面向基层交警提供驾驶人、机动车、交通监控等图像识别、特征比对等算法应用服务,在城市智能交通、公路动态管控、业务监管、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面开展创新应用研究。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AI智能交通”、“AI+公安交管”应用将更加丰富,市场前景可期。

公安和交通应用,是视频数据最大“工厂”

未来世界是一个数据的世界。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规模将扩展至163ZB,相当于2016年我们所创造数据的十倍,安防监控图像将是主要视频数据增长源之一。在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中,视频数据约占了76%,而公安和交管应用,是视频大数据的主要数据源。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卡口、交通监控、电子警察等,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这还不包括交通出行大数据,交通出行大数据是交通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德为例,高德目前拥有7亿用户,覆盖全国超过331个城市,每月覆盖的移动终端数超过11亿。

由于AI的成熟应用,在许多应用场景中,视频监控完全突破了安全监控的界线和范畴,视频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应用。

大数据与AI相生相伴,融合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安防和交通技术创新。

结束语

随着AI、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等技术的升级和迭代,未来,公安和交管应用需求将不断提升和发展,也将推动安防产业持续不断创新发展。

安防本身就是一个由市场需求催生的行业。因此,市场需求也一直是安防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引擎。公安和交管是安防行业最重要的垂直市场。未来,公安和交管应用需求将不断升级发展,将推动安防技术不断创新、迭代,产业不断发展。因此,安防市场注定是稳定的,不会大起大落,不会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而衰落;不会因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的结束而衰落;也不会因为平安城市建设、3111工程、雪亮工程建设的结束而衰落。因为,社会需要安全,交通需要安全。科技在创新,社会管理在创新,公安和交管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技术创新将不断催生新的市场需求,因此,这些年来,安防一直维持在较高的行业景气区间。

作为城市级应用,智慧公安和智慧交管是安防和AI落地的最大垂直市场。有这两个市场的支撑,足以让安防和AI企业活得很好。

猜你喜欢
交管警务公安
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跨扇区后援决策的心理因素研究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太空“交管”亟待加强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公安交管推行一站办结等6项新措施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