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粮食安全之农机合作社建设思考

2019-10-12 09:29黄育忠
时代农机 2019年6期
关键词:种粮农机补贴

黄育忠

(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5)

1 农机合作社在粮食安全中发挥的支撑引领作用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社建设,于2014年启动“千社工程”。“千社工程”方案设计时,农机合作社首先定位于既能自行组织粮食生产且有一定生产规模(500亩流转耕地),又能参与为周边农户机械作业服务的合作社。所以湖南省的农机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同时具备种植合作社功能,粮食种植成为农机合作社的主业。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湖南省农机事务中心组织调研队伍深入到具有丘陵区、平原区、山区不同生态特点的乡村,就粮食安全与农机合作社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湘潭县的安农新农机专业合作社、汨罗市的康胜农机专业合作社、平江县的罗仔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现场考察、座谈了解、数据采集分析,结合平时下基层对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了解,初步得出湖南只要稳住了农机合作社建设,就稳住了粮食安全的“基本盘”的结论。据初步统计,“千社工程”每年财政投入1.5亿元,五年共扶持现代农机合作社2592个,2018年全省工商注册农机合作社5334个,五年增长4700多个,累计流转耕地1000万亩,主要发展粮食生产,向周边提供种粮服务辐射带动2000万亩(1亩=667m2,下同)。

农机合作社已成为湖南省粮食“稳面积、稳产量”的主导力量,为粮食安全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

农机合作社对粮食安全的支撑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具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科技装备优势和竞争力。调研的三家农机合作社共有农机具103台,其中拖拉机9台、插秧机53(含同步侧深施肥机7)台、植保机械6台、联合收获机9台、烘干机26台,每个合作社均有耕整地、机插、深施肥、植保、收获、烘干等各个环节全程作业农机装备,技术成熟、先进可行。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缺乏和种粮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农机合作社的这种科技装备优势是普通种粮农户甚至是种粮大户都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最终体现为种粮成本的下降和种粮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具有粮食规模生产能力和经营活力。调研的三家农机合作社共流转土地6600亩,自身种植水稻7900亩,其中早稻1600亩占20.3%、中稻4900亩占62%、晚稻1400亩占17.7%,每年为国家稳定提供粮食3820吨,除种植水稻外还种植油菜2900多亩。农机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多为原种粮意愿不强的小户田块,通过农机合作社对这部份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进行规模生产经营,既较好地避免了弃荒,充分利用了土地,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又增强了这部份土地生产经营活力,特别是粮食生产活力,提升了粮食生产规模效益。三是具有粮食生产的带动力和农事服务支撑力。调研的三家农机合作社共为周边种粮农户和种粮大户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作业或主要环节机械作业服务23800亩,包括早稻机械作业服务5400亩、中稻机械作业服务18100亩,晚稻机械作业服务300亩。其中从机耕、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播、防虫治虫、机收、烘干、谷物收购等保姆式服务,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作业服务面积3200亩,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作业服务20600亩。在提供水稻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同时,还向周边种粮农户提供粮食生产经营社会化农事服务。调研的三个农机合作社共为周边种粮农户提供质优价廉肥料300吨,优质水稻良种37吨,帮助销售稻谷8000多吨。有效解决了周边种粮小农户和大户在各作业环节缺人手、缺机械、缺技术、缺市场和卖粮难的后顾之忧,也消除了灾害天气抢种抢收、颗粒归仓、减少损失之忧。而且农机合社在收购稻谷价格上有更多优惠,普遍比市场上的稻谷销售价格每50kg高出2~3元。有的合作社签订订单提供优质品种和全程服务,并负责收购的高端优质稻谷,价格比市场上的粮食销售价每50kg高出30元,使周边种粮农户每亩增收约300元。农机合作社对粮食生产的带动与支撑作用,符合经济学中外部效应内部化原理,农机合作社向周边种粮农户提供有偿的粮食生产机械作业和社会化综合农事服务,直接转化为种粮农户的综合收益增长和种粮积极性提升。

2 农机合作社在发展粮食生产中面临的困难

农机合作社虽然实现了粮食规模种植,规模综合效益比小户种粮效益高,但在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需要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一是农机合作社投资回笼周期长,投资风险化解机制缺乏。一个中等规模农机合作社(500~2000亩),投资100万元购买机具,虽然有一部份补贴和项目资金支持,但仓储、烘干机配套附属设施、场地建设、机库棚建设等还需投资100万元或更多,加上土地流转费用,资金占用比较多。但粮食生产属于高成本低收益产业,加上自然灾害和市场粮食价格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对利润空间的挤压,所以农机合作社靠粮食生产利润回笼投资的周期较长,存在长期投资风险。目前除种植环节有政策性保险外,尚无其他风险化解机制。现在农机合作社主要采取“收益互补”来缓解,通过向粮食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多元服务或产业链延伸来增加收益、抵抗风险。如康胜农机合作社主要通过机械化病虫综合防治与帮助农户推销稻谷来获取利润,安农新农机合作社靠高端大米加工销售与肥料供应来获取利润,光靠生产稻谷卖稻谷收回投资较慢。二是农机合作社发展后续支持政策缺乏,扩大粮食再生产能力存在较大压力。农机合作社创建时,有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和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项目资金支持,但合作社建起来后,粮食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缺乏进一步后续政策支撑。如扩大生产和稻谷收储需要国家短期政策性贷款就无法落地;扩大购买粮食生产相关环节先进机具及配套设施,除购机补贴外,后续项目资金支持基本没有渠道。由于先进农机具往往价格高、投资大,造成有的农机合作社想买买不起,在扩大粮食生产和作业服务上有想法但没办法。例如罗仔农机合作社已经与周边37家种粮大户商量好,准备购买10台高速插秧机和配套设施,为他们提供有偿机插秧服务,但购机费用加上要新添置育秧等配套设施设备,除了购机补贴外合作社自身还需增加投资160万元以上,鉴于投资压力大,迟迟不敢向前跨越一步。三是粮价不稳和种粮扶持政策多散小,对种粮户与农机合作社种粮积极性的提振作用下降。种粮虽有多种补贴如育秧补贴、双季稻补贴、种粮关键机具累加补贴等,但与之相应增加的生产成本、及粮食价格下行压力(最低108元50kg稻谷),加之早稻谷销售市场不畅等因素,老百姓综合考量觉得虽补了钱但种双季稻综合效益仍不划算,种粮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反观一季稻,生育期长便于发展高端优质稻,价高且畅销;直播不受气候变化影响,成本十分低,比集中育秧后实行机插或抛秧每亩节省成本100元左右。所以调研的三家合作社仍一季稻和直播居多,调查统计一季稻占62%、直播占79.7%。为周边种粮户提供全程服务面积中,一季稻占81.2%、直播占75%。存在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是市场调节决定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为政府辅助调节的失灵,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部门要生态要粮食,与种粮农户及农机合作社要市场要效益,两者存在差异的结果。

3 提升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支撑带动效应的建议

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给农机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这就是如何持续推进农机合作社数量规模建设的同时,持续推进质量效益提升,实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其核心问题是要解决以种粮为主业的农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质量,同时进一步扩大农机合作社对粮食生产支撑带动的外部效应内部化,达到政府要粮食要生态与种粮户合作社要市场要效益相契合的目标。因此建议:一是加强本土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引导农机合作社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盈利能力。人才是农机合作社保持良性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必要建立农机合作社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农业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采取进课堂与进田间地头(车间)相结合,加大对农机合作社三类重点人才培养,即培养一名懂市场善经营管理的理事长、一名懂技术会种田的农业职业能手、一名懂操作会维修的农机职业能手。以人才素质提升促进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以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促进可持续盈利能力提升。二是改革创新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机合作社种粮支撑引领作用。加大粮食价格政策支持,粮食价格调控要有别于其他农产品,建立以“大稳定小微调”和保护种粮积极性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支撑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贷款对农机合作社粮食收贮和农事服务支持,建立政策性信贷额度与种粮规模及农事服务规模相匹配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现有粮食生产不同类型补贴包括集中育秧补贴、双季稻补贴、农机具累加补贴的整合力度,适当集中用于1-2个带动粮食生产关键引领环节的支持,形成政策集聚效应。如农机合作社机插秧或机插秧同步深施肥作业补贴、粮食产业链延伸奖补、综合农事服务链拓展奖补等,实现关键环节重点突破和产业整体提升。机插秧或机插秧同步深施肥,不仅可以增产稳产,还可节肥节药,节肥30%以上,少施除草剂60%~70%。

这是确保粮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好举措,能有效疏解粮食直播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使禁直播和减肥减药“变堵为疏”。可予以机插秧与育秧设施累补、奖补,或推行机插秧作业补贴,加大项目资金支持等。延伸农机合作社产业链和综合农事服务链,不仅可促进农机合作社自身种粮综合效益提升,还可通过为周边种粮户提供全程服务或主要环节订单服务、统一品种质量、统一标准生产、订单收购销售等,使周边种粮户不愁种、不愁管、不愁卖,增产增收有保障,达到政府要粮食要生态与种粮户要市场要收益的有机统一。可予以合作社小微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扶持、收贮粮食或生产资料供应政策性信贷扶持,对添置农事服务设备设施累补、奖补,以及扩大项目资金支持比重等。从而引导农机合作社由“种粮+农机作业服务”型向“种粮+综合农事服务”型提质转型,成为现代粮食产业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撑和带动全省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土地“经营权”的监管和托管,让农机合作社有地可种有好地种。出台更严厉的土地“经营权”监管措施,对弃耕或改变耕地属性(栽树、挖塘)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处罚,提高弃耕或改变耕地属性行为的违规成本和代价,防止弃耕没有代价还得补贴、宁可荒田或栽树也不肯流转的现象。在保证耕地“所有权”“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和制度性(强制)有偿托管并行制度机制,让不愿种粮的人依法让出土地“经营权”,让愿意种粮的农户和农机合作社依法享有更多的土地可种,用制度和经济双重保障引导耕地规范有序流转和托管,使耕地弃荒“变禁为疏”。四是建立粮食作物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加快推进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现代化。粮食主产市县有必要建立粮食作物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形成思想合力、技术合力、工作合力和政策合力,综合施策。按照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并重、种粮面积产量与种粮综合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种粮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与引导,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种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率先推进农机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现代化,为粮食产业提供重要支撑和驱动引擎,率先把农机合作社建成连接小农户与现代粮食产业的桥梁和纽带。

猜你喜欢
种粮农机补贴
沃得农机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不一样的农机展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