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优化探究

2019-10-12 05:50杨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6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资源

杨洋

摘  要 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互联网+”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6-0110-03

Optimizing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under Background of

Internet +//YANG Y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ng the influence on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optimiz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new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Internet +".

Key words internet +; online cour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resources

1 引言

“互聯网+”概念于2012年首次提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与传统行业互动、演进与催生的一种趋势[1],其在201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2]。“互联网+”对教育产生全面、显著和深刻的影响,让教育进入一场现代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给高职教育带来新鲜血液,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这是新型的数字化移动学习方式。因此,探究“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发展途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学资源支持下,师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先验知识和认知特点形成的规范的教学活动程序[3]。“互联网+”促进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它们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如开放性、资源海量性、选择多样化、实时性等优点。“互联网+”思维对于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教学保障等领域提出挑战,必须转变现有观念,优化现有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4]。

更新教学理念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的想法是学习某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不挂科,能够毕业就可以。学生不知道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学习动力,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创新性学习。而高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起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如拓宽学生学习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力,最终实现师生共赢。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发生变化,教师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建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线,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教育形态,培养具有职业操守、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型应用人才。

转变师生角色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教师占主导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自由开放,师生的角色发生改变,“互联网+课堂”中的学生角色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教师一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自主学习[5];

而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为主。

教学方式改变  网络中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学生可在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授的重点是如何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和“单一性思维”向“批判性思维”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引领学生掌握和拓展陈述性知识的前提下,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使知识得到有效应用。另外,批判性思维将会赢得更多一致性的观点,也将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高校“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优化

优化教学理念  “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受到教学方式变革的冲击,教师需要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找到适合现代教学特点的模式。借助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是教学的设计者、协作者;教师的身份发生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突破旧的知识体系、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依靠互联网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和协作化教学服务[6],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互益,教学相长”的观念。

优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设计教学过程,包括设计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设计学生参与知识建构,分为知识微分享和参与知识建构;

3)整合知识,包括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由于“互联网+”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整合碎片化知识,因此需要优化当前体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先验知识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移动设备,整合教学资源,制作有效的网络资源,使得知识体系可以随意被切割、分类和重构,并且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习变得有序、生动和独立,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内化。

优化教学评价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制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测试场景的复杂性和有效性,力争形式多样性,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考评。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过程的全记录、教学效果的全反馈、教学活动的全监督。 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成员互评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评价指标多样化,扩大教学评价的覆盖面,提高教学评价的数据可信度。 并且教师应积累学生的个体学习状态和结果数据,分析学生的个体学习行为,从而制订和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完善“互联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优化教师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师能力提出新的需求,需要教师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认真设计和制作教学资源。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推进信息化团队建设,推进课程团队建设,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从课程设计到资源制作,都要精心设计,为保障较好的用户网上访问体验及在线学习效果做好资源保障;要有教师培训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同时,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先进技术的学习,掌握符合“互联网+”背景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4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建设“互联网+课堂”,需要妥善解决以下问题。

网络课程组织形式化  “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离不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摆脱传统学习的时空束缚,实现24小时全天候、重协作与个性化学习。网络课程有助于展示学校优势,扩大学校品牌,因此,学校应该适时地推出优质网络课程。但目前网络课程的组织过于形式化,为组织而组织,为上线而上线,有效资源并不多,很多资源是重复的,仅仅是课堂录像、简单的PPT,内容枯燥。这需要对传统课程的内容进行修订,对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网络教学的新要求。

学生参与度不够  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现有知识和共同興趣自我组织学习过程,而目前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参与度不够,参与不积极。其实,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参与和支持的影响,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可通过微信、论坛和网络沙盘等多种形式提高师生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学习过程的核心。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需要高校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高校之间教学合作少,各高校重复开课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管理机制不完善。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加快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完善,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创办多元化办学体制,拓宽高等教育投资渠道。

知识服务个性化不够  目前,课程知识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且缺乏有效性。

首先,课程网络资源缺乏优质内容,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和教师在网上找到合适的资源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即使课程资源由教育企业开发,仍然可能缺乏生产内容的能力,而且开发一套课程资源需要较长的周期和大量的投入,因此,教育企业往往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其次,缺乏技术支持。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情况千差万别,而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教育企业给学生提供的知识服务体系与学生的需求不一定能够做到精准匹配,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学习是个性化的,由于缺乏优质内容和技术支持,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得很多课程知识服务有名无实,学生用不上这些知识服务,无法有效建立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要变革要完善,应更注重利用新理论、新理念,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设计重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星,李怀龙,徐影.“互联网+”背景下微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35-40.

[2]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37-45.

[3]孙雨生,程亚南,朱礼军.基于MOOC的高校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3):65-71.

[4]周红霞.运用“互联网+”实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探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与近邻宝合作建立校园实训基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44-146.

[5]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1-5.

[6]薛红果.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94-97.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