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化

2019-10-12 05:33陈帅
艺术大观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人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

陈帅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快速发展,相对而言文化建设则稍显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形态与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以及生活具有密切关联性,在新时期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民族自信”的重要发展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受到保护,但是在长久以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于程序化,缺乏灵活性。本文基于人本化创新的理论概念进行分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人本化;探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及相关理论在相互的碰撞中不断融合创新,这既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人本化即人本化创新,是全球化应运而生的一种理论说法,具有“以人为本”“将社会作为发展舞台”、兼具开放性和引领性等特点。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于强调基础性工作,例如遗产确认、遗产立档、遗产研究、遗产保存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振兴、传承等环节没有深刻的认识,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缺乏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地方政府以及市场运作机构企业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过度开发,商业化气息浓重,致使文化传承有所变质,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究其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进行分析,探索其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人为化创新和开发利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本化”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是具有人本化的属性,离开了人为因素则不复存在,其有形状态就是因为人为干预的影响,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及弘扬具有天然的“以人为本”属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依附关系,不仅体现在是由人所创作出来的文化遗产,还体现在非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人为因素本身则不再具有文化属性,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無形的艺术形态,这也正是非物质的含义所在。例如,民族式的歌舞表演、地方性的传统手艺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无形精神及风貌,又比如传统的书法、篆刻、绘画技法,虽然留下了有形的作品,但是其记忆和精神需要经过一代一代的千锤百炼技艺传承,才能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独特体系的系统。由此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非文化遗产也体现了有形遗产的特性[1] 。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属性

我国有着悠久及漫长的历史,在其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要想更好地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继承与发扬,就必须了解其特点与属性,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并根据自身的国情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种类众多,包括文学、音乐、戏剧、杂技、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多种类型,且每种类型都独具特色,文化价值形态迥异,具有多维度的文化价值特点,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仅存在于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属性,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转变为了部分经济性价值,例如传统戏剧表演、地方民俗节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区域化经济,但是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过程中,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价值作为第一位,经济价值仅仅为附加衍生价值。

其次,对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的表演和技艺展示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正是由于一代代的传承人不断地创新与开发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活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很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民族技艺以及人文传统逐渐开始淡化,而各地方在发展自身特色旅游时往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快餐式”的表现,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审美精神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才对其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2]。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其主要是指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及相关的文化信息,一旦面临失传或濒危,可能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消失。无论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不仅要注重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进行开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属特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性,其本身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等多元性因素的汇聚所形成的,因此属于全人类所共有,不应该以任何条件限制欣赏及消费。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公共利益,需要利用公共权力进行管理,但是各个地区的管理及保护政策应因地制宜,避免经济利益的互相博弈所带来的发展瓶颈。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性,文化的传承不仅要确保所有群体能够平等的享用,同时也要注重每一代人的传承和保护,不能因为自身的各种利益形式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濒危、异化、失传等问题,从而致使后代失去享受的权利,而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传承和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社会发展特性,决定了必然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但是其使命特点必然有别于一般的经济资源。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重要民族精神,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不应该是孤立片面的进行,应该注重文化本身的根源性,既要通过资金的支持,也要通过社会全方位资源的调动,通过保护性展示适度性开发,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活力。其次展示行为也应该分为研究及公共两个部分,研究行为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信息、价值信息及功能信息的研究方向细化,而公共性展示则是以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为主线,并开发相关的地方性旅游及参观经济[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本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一)注重权变的管理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及人口数量众多,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以及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实行全国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建议各地政府结合自身的情况具体分析,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管理体制,以“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双重角度建立文化遗产单位的管理标准,同时注重社会资源的参与深度,并通过正规的招标等方式进行管理,例如由政府单位提供场地,同时补助部分资金,借由民间组织操办文化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更多群众进行展示,也可以与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相结合,促进全民的文化自觉性。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也需结合自身的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分析,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进行针对性开发,不断探索经营管理体系,并在其过程中逐步完善管理模式的规范标准。

(二)保持非营利机构体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管理体系制度选择的争论,各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有时并不具备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能力,而仅仅作为“看守者”进行程序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必然是浑然一体,只有将文化价值导向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能提升其社会经济属性,但是为了防止其牟利化、私有化以及逐利化的不良竞争形态发生,需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盈利机构体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效能,并鼓励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资源充分融入文化遗产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以提高服务质量、发挥执行力为主要目标,既要向社会群体提供相关的文化遗产服务,同时也要注重其社会价值和督导效能,以保护优先为前提。

(三)加强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区别就是需要依附于人为个体进行传承与弘扬,文化的形态本身就具有灵活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吸取了不同阶层不同的社会形态,才能形成被人们所接受的文化,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注重人本化的管理模式,既要保存具有物质性的载体,同时也要加强无形的思想精神的传承教育。首先要在管理方面更多的培养专业性人才,以现代化科学化的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管理,注重个人群体、民族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结合社会发展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具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让传统文化形式不至于脱离现在社会发展形态,而是让广大群众能从传统文化中学到更多的内涵精神,并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思想相通,精神相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流传过程中,不免会受到历史、自然及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同时传统与现代的观念也会产生碰撞,因此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创新相结合,以新的环境角度出发,促进非遗保护對象生生不息,并积极推陈出新,以自身的创新能力推动非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延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因此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也在当前科技的影响下不断的碰撞和交融出地区的不同文化形态,因此文化的侵袭问题也十分严重。我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随着我国经济体量增大,党和国家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国家发展长远目标,因此各个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并从保护、传承、发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采用因地制宜的策略,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促进中华文明的生态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胜.中国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人本化”模式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6.

[2]李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 2014,13(05):13-16.

[3]仙珠.“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7(03):29-35.

猜你喜欢
人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