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坛对自贡盐场音乐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2019-10-12 14:19刘冬
艺术大观 2019年23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刘冬

摘要:作为川南地区的一种特色地域民歌,“盐工号子”是自贡盐场音乐的典型代表,在自贡盐业的发展壮大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生产的见证。后来,盐业的发展逐渐衰落,但“盐工号子”仍具备独特的音乐、审美价值,值得传承与保护。本文结合“盐工号子”的历史成因与社会影响,基于其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分析了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黄宗坛在“盐工号子”的传承、保护、推广、创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与艺术特点,就如何就“盐工号子”开展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探索“盐工号子”保护、传承、创新的新路径。

关键词:黄宗坛;“盐工号子”;传承与创新

位于川南腹地的自贡因盐得名,拥有两千余年的制盐历史,这座城市的诞生、发展、兴盛与制盐业息息相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盐文化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灵魂,已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自贡人的内心。毫不夸张地说,自贡的历史就是制盐业的历史;自贡的文化就是盐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环境中,伴随着盐文化出现的盐场音乐——盐工号子,成了自贡盐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珍珠,不仅是自贡盐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宝贵的井盐音乐遗产。在这项遗产的保护、发展过程中,为黄宗坛为代表的杰出人士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盐工号子”在新时代的有序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自贡盐场音乐的历史成因与社会作用

自贡的制盐业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尤其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对于保障四川乃至全国的食盐正常供应、安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在20世纪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技术手段落后、工作条件简陋、生产方式保守,盐工们面临较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条件十分低下。尽管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不利的外在条件,盐工们为了在体力劳作过程中提神助力、提高效率,他们通过吼、喊、咏、唱等不同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解除疲惫感和倦怠感[1]。在这样的环境下,盐工们将有节奏的唱和、有规律的肢体动作融入繁重的劳动过程,“盐工号子”的雏形应运而生。由此可见,“盐工号子”的问世需要几个条件同时具备,即多人以整齐的动作进行重体力劳动。基于“盐工号子”诞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分析其在盐业生产中发挥的多重作用。

首先,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盐工在劳作过程中,因体力繁重需要多人配合,如果咋配合过程中出现节奏、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则会消耗更多的体力、效果也难以实现预期水平,甚至个别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即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而“盐工号子”地出现在促进了全体盐工步调的一致性,能够实现共同发力、合力最大化,在保障劳动安全性的前提下,还有助于降低生产资料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作效率。

其次,通过合理分配,实现劳动力量的优化组合。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帮助下,劳动者的體力是最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分配,直接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盐工号子”在诞生之初就有效结合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不同阶段的体力分配特点[2],因此,在盐工喊、唱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调配了劳动者的体力,实现了劳动力量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提升了劳动资料整体运用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最后,调动劳动情绪,活跃工作氛围。盐工常年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因此,只有获得身心的有效放松,才能够克服高强度、机械性、枯燥重复劳动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感。“盐工号子”可以有效调动盐工劳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缓解生理疲劳,增加心理愉悦感,这对于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的井盐生产而言极为重要,而且也在客观层面起到了“人文关怀”的作用。

二、盐场音乐的审美功能与艺术风格

(一)结构形成的多样性

在盐场的任何一个生产环节,无论是运输、制盐、采卤、钻井,还是设备运输、搭建厂房等,都可以听到“盐工号子”的声音,且“盐工号子”的种类各不相同,可以分为“作坊号子”“担子号子”“打夯号子”“板车号子”“抬工号子”“石工号子”“挫井号子”“汲卤号子”“扯梁号子”“辊工号子”“扛运号子”“盐船号子”“采卤号子”等[3]。上述“盐工号子”虽然特点、规模、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所起到的基本作用是相同的,都体现了盐工的生存能力和聪明智慧,使得原本枯燥、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轻松。与一般的常规性劳动号子相比,“盐工号子”在结构节拍方面十分相似,具有较强的律动性,节拍的长短、节奏的快慢直接受到制盐过程中劳动节奏和强度的影响。多样性的结构决定了“盐工号子”丰富、多元的审美价值。

(二)演唱形式的适应性

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决定了“盐工号子”不同的演唱形式,基于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盐工号子”,在演唱过程中常用的形式为一领众和齐唱,而非整齐划一。其中,最能代表劳动特点、富有特色的形式为一领众和。通常,劳动的指挥者、组织者担任领唱,其他人和唱,演唱过程中的节奏、曲调伴随着劳动环节的不同而所有差异。在演唱时,呼号的演唱要与劳动节奏相配合,一般不唱实词,且根据实际劳动强度的大小来调整领唱与和唱的结合方式。一般来说,如果采用密接式、句接式这些相对紧凑的演唱方式时,劳动较为紧张、强度较大,如“龙船号子”“打夯号子”[4];如果采用段接式、齐唱、独唱的演唱方式,劳动强度较小、节奏较为舒缓、压力相对较小。

(三)艺术风格的地域性

同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发轫于川南地区的“盐工号子”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盐工号子”因诞生于川南,因此,对当地方言的吸收运用,也就成了其鲜明地域特征的一大亮点。与普通话相比,四川方言除了在声调方面保持一致之外,声母、韵母的数量都不相同,此外,还存在韵母儿化的特点。此外,在构词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除了词根基本一致外,在词缀方面多用“哩”“哟”“巴”“子”等,这些词缀在表达感情和状态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些独特的语音、词汇特色,再加上有特色的发音方式,使得“盐工号子”具有强烈的原生态唱法的特点,更为生动、活泼,与盐工们日复一日从事的枯燥、单调劳作方式相比,更具戏剧音乐效果。

三、黄宗坛对自贡盐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伴随着制盐工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盐工的劳作环境、方式、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盐工号子”缺少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也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在这一背景下,经多方努力,“盐工号子”成功申报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向着申报省级非遗的方向而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以“盐场号子”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黄宗坛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人士,在传承、保护、创新“盐工号子”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保护和培养传承人

“盐工号子”作为一种传统演唱技艺,目前尚未有系统性、大规模培养学习者的方式和机制,要想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得以顺利保存,就需要对掌握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培养,而以黄宗坛为代表的专业人士对此有清醒的认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先后与多名当年直接参与“盐工号子”演唱、创作的老一辈传承人取得联系,如目前仍致力于保护、传承、推广“盐工号子”的胡振浩老人[5],他不仅整理、记录、整合传统号子后向徒弟们传授,而且还将这一门独特的技术在旅游景点进行推广,甚至还将其推上了世界级的舞台上,将这门艺术得以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再比如退休石工王树明老人,能熟练演唱多种“盐工号子”,对于这门艺术的保存、流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完善保护措施,实施二度创作

“盐工号子”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但相当一部分歌曲内容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而缺少应有的文字记录,即便有的歌曲有记录,也相对不完整,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挖掘老一辈盐工群体记忆中的“盐工号子”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为最大限度保护“盐工号子”,以黄宗坛为代表的专业人士主动对接20世纪70、80年代整理、研究“盐工号子”等川南盐场音乐的老一代音乐文化学者,与他们就文化传承展开探讨与交流,并开展田野考察工作,为传承以“盐工号子”为代表的盐场音乐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来,黄宗坛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编撰、整理、搜集“盐工号子”[6],将其进行保存和发掘。他们将号子集中到一起,按照音乐特征、内容以及工种进行整理、细化、分类,在考证音高、演唱情绪、速度、调式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力求在谱例方面最大限度还原传统“盐工号子”的特点。为便于研究者、创作者、演唱者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还充分研究、对比了同一号子的不同演唱版本。同时,他们还主动拜访健在的多名盐工,让他们还原当时的演唱环境,力求获得原汁原味的正宗“盐工号子”唱腔,并通过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将其进行妥善保存。此外,还身体力行地以原有的“盐工号子”为素材,通过与影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实现“盐工号子”的二次创造,使其重新焕发光彩。

(三)拓展“盐工号子”新功能

“盐工号子”最早是劳作者缓解疲劳、舒缓身心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藝术形式,尤其在这种劳动形式逐渐消亡之后,“盐工号子”在艺术方面的各种新功能被逐渐开发。以黄宗坛为代表致力于“盐工号子”研究的专业人士在发挥其音乐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释放“盐工号子”所蕴含的启迪智慧、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等多方面的新功能。如将“盐工号子”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尤其在燊海井、盐业历史博物馆等各种与盐业发展相关的景点中,根据制盐整个流程中的不同工序配合以不同的“盐工号子”演唱和表演,对于更加直观、形象地宣传自贡地区的盐业发展历史、吸引人们对“盐工号子”这一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对“盐工号子”新功能的开发与挖掘,帮助其找到了赖以生存、发展、创新的土壤,对于其有序、持续传承意义重大。

(四)填补“盐工号子”的研究空白

“盐工号子”是历史特殊时期的产物,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变,但如何保存下最原汁原味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对于这门艺术的传承至关重要。以黄宗坛为代表的老一辈专业人士要么亲眼见证过“盐工号子”的表演与演唱,要么本身就是“盐工号子”的演唱者,因此,对于这门艺术的原生状态能够拥有最直观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对于这门艺术的研究深度、领悟程度与后来单纯从理论层面入手开展的研究有着本质区别。从这一层面分析,他们能顾有效弥补学界关于“盐工号子”单纯从理论层面着手研究的空白。

四、盐场音乐保护、传承、发展的启示

特殊时期、特殊的工作环境,孕育了“盐工号子”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现如今,伴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和时代的发展,“盐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但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应从新时代背景出台,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发挥时代优势,确保以“盐工号子”为代表的盐场音乐能够得到妥善保护、有序传承和持续发展。

(一)继续发掘整理既有盐场音乐文化遗产

现如今,在世的“盐工号子”老艺人数量稀少,且大多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因此,通过录制音视频的形式,保存下这些老艺人的唱腔、表演,对于盐场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有裨益。文化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对现存“盐工号子”的质量、数量进行有效甄别,整理、收集包括实物、图片、录音、影像、谱例、艺术作品、论文、论著等多种形式的资料[7]。引导年轻人尤其是相关专业大中专学生主动深入学习盐业历史文化,通过与学者、盐文化专家协同考察文化遗存、盐业实物,走访交流、实地调查等方式,与盐业世家、老盐工等展开深入交流,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开辟“盐工号子”传承、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强化教育引导和学术交流

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年轻人对盐场音乐的文化认知,促进盐场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实现盐场音乐传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具体来说,川南地区甚至其他地区有条件的各级教育机构,设立乡土音乐文化课程,通过自编教材的形式,将“盐工号子”等盐场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在社会层面,发挥民间力量的重要作用,呼吁各类艺术演出机构将各类“盐工号子”搬上舞台的同时,鼓励他们结合新时代受众的需求变化进行再创作。再次,搭建、扶持各类盐场音乐研究的学术平台[8],定期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在深挖本土研究成果的同时,将其不断向外拓展、宣传,提升盐场音乐的知名度,更好的传承、发展。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保存、创作盐场音乐

新时代,各种通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这位盐场音乐的宣传、推广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尤其是目前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势头越来越猛烈,盐场音乐的传播方式更为多元、立体、丰富,这为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人士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制谱技术,对不同版本、内容残缺的盐场音乐进行重新加工制作,解决缺少线谱版、表情记号不完善、音区不明确、符号不标准、分类不统一、印刷不清晰等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传统的盐场音乐恢复生机。利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对盐场音乐进行重新提炼、加工,创作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作品。此外,各级政府可以直接举办或指导相关单位开办盐场歌曲创作大赛、盐场音乐歌手大奖赛等,并设置丰厚的奖励,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身盐场音乐的创作、传承、发展过程中,并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加大对口传非遗保护的扶持力度

作为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在保护、传承盐场音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社会”的方式,做好这一项利国利民的文化工程。首先,教育文化部门,应加大对群众的基础性教育力度,引导民众认识传承盐场音乐的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其次,针对盐场音乐的实际,设立专门的文化传习场所,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其中,群策群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合力的最大化。最后,建立“非遗”保护基金,加强指导和支持艺术团体、单位和个人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9]。

五、总结

以“盐工号子”为代表的盐场音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关键而独特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以黄宗坛为代表的盐场音乐研究专业人士为这一音乐文化的传承、利用、推广、创新做了突出贡献,也为我们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为将这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下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宫修建.川南“盐工号子”的社会及艺术功能价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3.

[2]曾静.自贡盐工号子审美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30.

[3]罗立章.浅析盐工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价值[J].黄河之声,2012(5):74-75.

[4]万吉琼.中国盐文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33.

[5]黄宗坛,黄宗壤.自贡盐工号子浅析[C].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0):218-221.

[6]李山月.四川漢族民歌“劳动号子”的研究回顾[J].音乐时空,2014(08):84-85.

[7]黄志勇自贡“盐工号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点[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1-38.

[8]宫修建,毛波.川南盐场音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路径探析[J].盐业史研究,2016(09):70-78.

[9]黄梅.“盐工号子”的音乐审美价值和遗存价值探究[J].四川戏剧,2013(05):96-99.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舞剧音乐的精神价值和民族基因
中药成像鉴别法的探索与研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理县羌族传统银饰元素在陶瓷首饰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