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曲式研究

2019-10-12 10:38王一雯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莫扎特

摘要: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音乐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尽管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再单一,但创作规律是相通的。本文阐述了曲式研究与音乐作品理解的内在联系,基于《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分析了曲式与创作背景、演绎风格、内涵精髓之间的关联,希望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莫扎特;曲式研究;创作背景;演绎风格

一、引言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短暂的一生(终年35岁)中,留下了600余首经典音乐作品。其中,《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无论是单纯用于音乐欣赏,还是围绕创作风格、艺术表达方式展开研究,均能得出令人震撼的结论。由此可见,艺术是永恒的,其价值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二、曲式研究与音乐作品理解的内在联系

整体来看,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比如一首音乐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多个曲调(能够表达一定的乐思或是作品主旋律的统称),在逐渐整理成完整曲目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段落,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对此类规律性或是具有共性的音乐格式进行类比,便是对音乐作品的曲式进行分析。如一个乐段可能有两个或四个乐句,通过多种多样的结构排布,保持平衡杆和匀称性,从而完整作品的曲式。但分析曲式的重点并不在于技法的运用,还需深入了解创作背景、创作对象(比如某作品为谁而创作)、作者寄托了何种感情、高亢与婉转之间的转换代表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变化等。只有如此,才能透过作品的曲式,与创作者完成心灵的触碰,感知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

三、基于曲式研究分析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

(一)《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的曲式与创作背景的关联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创作于1785年,彼时的莫扎特已经年近三旬,但其音乐艺术造诣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莫扎特的音乐得到了当世及后世的大力推崇,被誉为“纯净典雅”,仿佛能够直击人心。《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的第一乐章,已经为整首曲目奠定了基调——奔放、潇洒、活潑甚至略带一丝极力克制的张扬。当乐曲刚刚演绎完30秒,莫扎特的内心情感已经清晰呈现在听众面前:弦乐与钢琴,两种乐器的常规风格应该为稳重、大气与高贵、优雅,但在莫扎特的世界中,弦乐呈现出的是令人心悸的急迫感,仿佛要抓住一些即将逝去的美好,并将疑问留给他人;钢琴演绎的乐章,似乎是对弦乐问题的回答,但无可奈何之下,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依然无法隐藏。在此种“一问一答、一答一问”的循环过程中,一种看似悲伤但却十分淡然,令听者感觉心旷神怡的情感油然而生。钢琴的声音似乎正是创作者对听者进行呼唤。

总体来看,第一乐章由呈示部开启(1~99小节),在该部的中后期添加了卡农弦乐三重奏,直至结束。接下来,进一步展开,并将曲式从g小调转移至bE大调,最终回归至c小调。此种转化的高明之处在于,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钢琴左手声部尾音的衔接与转换,全程保持稳健有力。当听者感觉“一切似乎尘埃落定但总感觉还差点什么”的时候,钢琴骤然之间盖过大提琴的声部,使观众“恍然大悟”。通过第一乐章,听众能够感知莫扎特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掌控,已经完全上升至“随心所欲”但又能“保持克制”的极高境界。如果对该作品创作时,莫扎特心境的理解出现偏差,则理解程度必然停留在浅层表面[1]。

(二)《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的曲式与演绎风格鉴赏

欣赏完《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第一乐章的曲式、深入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按照常规,针对此首作品的赏析已经可以“宣告结束”。故第二乐章的开头,没有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其他弦乐的配合,完全由钢琴独奏主题旋律。分别于第9、第122、第142小节先后加入的弦乐、大提琴、小提琴声部,直至转化到结尾的中提琴,乐曲整体节奏并未出现波动,完全“附和”钢琴声部,音域从高亢渐次降低,最终回归平稳。

(三)《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曲式的精髓分析

如果《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在第二乐章尾部戛然而止,则观众会产生“意犹未尽,但似乎确实到了结束之时”的想法。但无论从曲式构成结构还是莫扎特创作风格的角度展开分析,第三乐章都必须存在,而精髓之处也恰在于此。以A段弱起小节展开,带有小连线和跳音的8分音符,再次向听众阐明作品中蕴含的轻快和生机。自第三乐章第8小节开始,多达50余小节的篇章中,听众始终沉醉在轻松的氛围中。但当观众处于极端享受的状态使,令人迷茫、不解却又觉得必须出现的钢琴独奏《回旋曲KV485》几乎“无缝连接”;当观众产生“这就是最终的变化趋势”的念头时,小提琴、弦乐、钢琴的既定风格倏然之间完全捣乱,时而弦乐三重奏互相交织、似乎融为一体;时而泾渭分明,再次展开“对话”。听众在此种曲式变化中,彻底了解了此首音乐作品的精髓——活泼、对生活充满希望,能够抵御一切的消[2]。

四、结语

从表面上看,“曲式”研究似乎只针对音乐作品的“技法”。但实质上,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除了常规的情感融入、艺术手法之外,还包含音乐美学,环境、创作目标主体对象所在地的人文特征等诸多因素。故开展曲式研究,并非从形式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局部赏析,而是发现内在的精髓,找到心灵层面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黄蕊.钢琴弹奏作品曲式分析的重要性——以莫扎特《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KV.478》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8):168-169.

[2]雷希.莫扎特钢琴曲的风格及演奏方法之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6):172.

作者简介:王一雯(1996.10.12),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市,最高学历为硕士,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莫扎特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法语“莫扎特”年末“摇滚”申城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莫扎特修鞋
少年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