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

2019-10-12 16:32夏天
艺术大观 2019年27期
关键词:现代社会艺术化大众文化

夏天

摘要:在当今文化界的研究中,大众文化的本质及现象研究是热点,本文的研究都是围绕大众文化的“艺术化”之路展开的,先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状态及特征进行介绍,再对大众文化审美品位的提升途径进行阐述,然后对其与艺术教育普及的关系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现代社会;艺术化教育

“文化”算是当今社会的热词,也是出镜率较高的词汇。比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可以看出在普普通通的词语后面加上文化,就可以变得更加的光鲜与有价值。但是到底“文化”是什么?很多人心中都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所以在对大众文化进行论述前,需要就此追根溯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两个词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在《说文解字》就有记载,“文,错画也,象交文”。当然也在《说文解字·序》《易传·系辞下》等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也不难发现,是指事物表面上的纹饰等,进一步引申为一种外在的感性的形象。孔子的“文质彬彬”中,这里的“文”指的是,外在形式感与质的内在内容的对立统一。“化”在古代的本意其实与现在有所不同,本义为生长,“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经》的记载。后来在发展過程中,“文”与“化”开始组合在一起,并且以一个新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文化”的本义则为“文治教化”。但是“文化”在当下的含义与传统上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是由一定原因的,就是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刻。文化解释在中国学术界发生变化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在19世纪中期时,阿纳尔德就对“文化”进行了解释,整体意思其实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对之前全部的经验、想象出来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好,然后提升人们的综合素养,保证人类活动的完美。第二,人类学在20世纪时比较流行,也对文化进行解释,将其解释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虽然后来也有学者对文化进行解释,但是对文化进行总结,有下面两个特征:第一,人类活动是基础;第二,会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属于精神产品。但是相比于其他朝代或者社会,当今对文化出现一种滥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文化被曲解。文化从来都不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方面的表现。

一、大众文化的概述

很多人以为大众文化是国人所创,其实不然,最早是由英国的学者F·里维斯提出的,他在1943就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且发表在《大众文明与精英文化》里,里维斯的观点是,大众化其实出现在机器大工业时代,这一时期的大众代表较多,比如电影与广告等,但是大众化的代表,却难以形成真正的艺术,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打击。因此里维斯也在研究中认为,大众社会其实是被大众传媒锁操控的,资产阶级大工业生产时代难以产生大众文化。所以,里维斯并不是对大众文化的褒奖,而是对所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批判。美国的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20世纪中期,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前卫艺术和后卫艺术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生产造成的,这里所说的后卫艺术就是大众文化,学院派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这也代表着它开始变得庸俗与通俗。世袭贵族被资产阶级取代了,但是文化层次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层社会和草根社会也是现代工业背景下产生的,大众文化的诞生背景其实就是识字农民的要求下产生的,当然这也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民间的通俗文化被庸俗文化取代,且带着较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作为传统的反叛者代表,前卫艺术(精英艺术)对古典艺术进行了继承。托马斯·克劳对格林伯格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与分析,他认为,中产阶级是现代社会消费的主要人群,大众文化其实属于一种消费文化,是现代艺术所依赖的作为社会底层的力量资源。

二、大众文化的审美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融入现代社会,但是在之后开始出现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传统农耕文化也在工业大生产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大众文化也开始得到学者的研究,并且作为老百姓文化消费方式,一直在我国有较为广阔的市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基础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社会构成不同,从而使得大众文化有所不同。中国的变化也就是在近20年的时间,人群构成中富占有不均衡,传统的士、农、工、商也无法对现代中国的阶层或者身份进行划分了,城市和乡村的构成模块分为各种职业、层次。但是在城市与农村模块中依然有一些边缘化小模块的游离,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就要产生了大众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财务积累到一定程度,这时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众文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繁荣程度。由于大众文化社会基础的复杂性,使得其有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信息组成,不仅仅表现为复杂性,更会产生多变性。中产阶级和大量能识字的产业工人是西方大众文化的主要群体,这与中国也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全面转型尚未完成,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我国有大量的“民工”。所以中产阶级、产业工人、民工等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都是大众文化的基础。所以在对大众文化的人群基础进行判断时,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判断,或者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结合人群基础。

大众文化包含的文化较多,比如民间文化、俗文化等,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特征。但是中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与20世纪西方的大众文化相比,在文化信息的接收上比较被动。传媒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在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信息也通过图像、音频等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渠道产生与发布,大众也在愿意或者不愿意的接收着这些信息。但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时,由于所处阶级及环境的不同,对大众文化的接受度以及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就不如看了同样一部电影,但是由于受众群体的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评价与感受。所以大众文化也在发展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大量的复制、图像化、娱乐化。相比于高雅艺术的严肃性,大众文化则更有娱乐化的特征,且二者是相对的,大众文化是普通大众的功能性需求,如果太严肃则失去了市场,与额不会让大众产生放松,只需要保持通俗易懂便可。高雅艺术属于少数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寡学,在现代社会中更多的是艺术性的批判,也就是通过批判,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服务水平,因此高雅艺术是寡学,有哲学的内涵。虽然二者是对立的,但并不是阶级的对比,只是在文化方面的需求不同。娱乐化虽然是大众文化的一大特征,但是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快速、多变的流行性,这就使得大众在接受大众文化时,心理会产生不稳定性与文化沉淀薄弱的情况,大众也因此会处于一个浮躁不安的情境中,在这种大量的快速消费文化中,大众很难出现过目不忘,或者对心理产生较大冲击的文化,基本都是快速的出现与快速的小时,在社会上属于快餐文化。因此不难看出,各种纷繁复杂的表象都能追溯到一个最本质的因素。

三、大众文化的艺术教育

现代社会大工业生产模式的出现,其实也是人的本质性出现了丧失,造成人的异化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种情况,到底该如何应对呢?艺术教育普及就是应对该问题的有效手段。艺术本身难以对大众文化庸俗化进行拯救,艺术化教育活动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在社会上,无论是哪个群体,对于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他们的文化需求也反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及社会阶层,阶级不是决定性因素,教育环境起到主导作用。教育环境也不是单一的家庭或者学校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参与。家庭教育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教育在现代审核发生了变化,实现了批量生产,但是这些教育环境都是单纯的家庭教育所不能比的,虽然现代教育环境的主体由二者构成,但是问题也出现在这里。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對幼童的心灵会产生极大影响,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环境限制问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对孩子道德观念等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农村很多家庭,更加注重实用主义,着重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这种教育则更加的实际,但是也缺少了理想主义色彩。学校教育在幼童入学后,功利性原则比较明显,这是由于应试教育是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孩子的读书与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无数次,且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阻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虽然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各个城市中不断出现的竞赛、培训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也使得应试教育在我国更加的根深蒂固。中国教这种现状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但是艺术教育的状况却比这更糟。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培养出艺术家?培养出所谓的艺术家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呢?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不提艺术教育的主要原因,没有艺术的生活与社会是单调的,缺少灵魂的,但是艺术从来都不是低贱的,属于高贵的灵魂,是对人类心灵的寄托。现在的中国由于功利主义、意识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真正的艺术大师难以出现,也无法创新或者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当下的教育观念也会在艺术化教育的提倡受到冲击。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目标没有变,也会让人类变得更加幸福。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科技的进步带来很多新的东西,但是问题也越来越多,精神世界随着财富的增加并没有越来越好,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法有效提升人类的幸福指数,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艺术化教育其实也并不会太高深,就是对人“心灵”的塑造,让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与创造美。真正的教育其实并不是冷冰冰的,或者充满约束的,而是一种充满艺术气息的行为,虽然不一定符合文化的内涵,但对人的发展一定是最有意义与价值的,可以让人们大胆的教学创造,也能对旧的观念进行更新。艺术化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是在各种学科的教育当中融入艺术创造,使各科教学实践中,均能产生艺术之花。笔者并不是排斥艺术课本身,而是对艺术课的数量与质量心存怀疑,教育体制牢牢的封锁着教育理念,且无法逃脱,所以学校教育难以实现艺术化的教育。但是学校教育也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对学生加强约束,但是有希望通过每周一次的艺术课来对叙事的创造力进行释放,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备教育规律的。所以说,艺术化教育是对大众在真正进入社会成为社会人之前的积极的文化准备,普通大众在这样的文化准备下,具备初级的批判鉴赏能力,从而为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

四、结论

在大众文化的理解过程中,需要看到背后的数以亿计的老百姓,他们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不仅具有商业操作,还有一种自发的文化需求,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过程中,大众文化及大众文化需求也在提高,人类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条件,更需要精神文化的洗礼,虽然精英文化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并对其进行批评,但是人们在研究中,可以不断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因为老百姓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生活中,这种真实需要一种文化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为在基层一线工作的群文美术干部,在大众文化艺术化教育中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和平台优势,思考如何在当下通过政府搭建的各种文化平台去潜移默化的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素养,让大家具备识别庸俗、低级“文化”的能力并自觉抵制,是新时代群文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胡潇.文化的形上之思[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艺术化大众文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不规则抽象
玩味型格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