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比较利益变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2019-10-14 00:46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利益农产品农业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引言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化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国家的道路,农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已变得不重要,相反,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的发展。本文从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去探讨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因为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只是从农业单方面来看。农业比较利益是指在可比条件下,相同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与投入非农业生产所能实现的利益之间的一种相对差异状况或量的比例关系[1]。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比较利益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业比较利益变动影响农业发展的机理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为了探讨上述几个问题,本文做出了阐述。

一、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也有工业化,只是规模不大,没有超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新中国建立之后,1953年才开始进行工业化的建设,因此本文从1953年开始分析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本文将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3年-1978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阶段是1978年-2001年(200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第三阶段是2001年-2014年(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主要内容为: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等。);第四阶段是2015-至今。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和比较资本生产率的差异是反映不同产业之间比较利益的差异的重要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各产业部门国民收入份额与其劳动力就业份额之比,又称产业相对国民收入。它可以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状况,还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成熟情况和资源配置与结构效益的状况。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反映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

通过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公式,可以知道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化。第一阶段的变化如下图1所示。1953年到1978年之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大,其中由于1957年的农业增加值为负,导致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负,1957年正好是三大改造完成的一年,这一年为完成三大改造,大力发展工业,忽视了农业。在1965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达到一个峰值后,开始下降,下降的原因是1966年中国开始文化大革命,全社会生产停滞。

图1 1953-1978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图

数据来源: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第二三四阶段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如图2所示,从1978年到2017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分阶段来看,第二阶段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波动幅度较大,意味着农业比较利益的波动幅度也比较大,1978年后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了一波小幅度的上涨,但是在1994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第三阶段从2001年开始,允许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使得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得到了提升;第四阶段从2015年开始土地确权,但是这一措施也没能使得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是逐渐下降。

图2 1978-2017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二、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遗留问题

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国家采取了农业哺育工业的政策,使用全社会一切力量支持工业的发展,这一政策通过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抽取,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但使农业和农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形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这也是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一个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工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的支持政策较少,直到2004年党中央的中央一号文件才以农业为主,国家前期在政策上对于农业的忽视,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产品价格畸高、化肥过度使用,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和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忽视和偏斜导致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二)典型的城乡二元化格局

中国由于实行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和实行有别的投入机制,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化格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积累,扩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为了为了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国家还在政策上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两项措施使得城乡差距拉大。集中农村资源推进城市工业化,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主要在城市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对于农村的改革几乎停滞,在面对农村问题时用城市思路来解决,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特殊性。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农村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转移和集聚。于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城乡二元化格局更加典型,最终形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典型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相互影响的因素。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长期不变的局面被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状况和调整后的经济结构打破,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速度加快。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参加工作,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不足。虽然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工作,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土地生产,而是保留细碎化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规模不集中,无法进行农业的集约化生产,甚至土地荒废,造成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农村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了城市二三产业,而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农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造成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劣质化和空洞化[11],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四)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持其发展。建国后,中国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赶上其他工业化大国,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农业的利益,以促进工业的增长。当中国工业化建设基本完成后,国家开始注意到农业的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进步,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科技的投入规模严重不足和农业科技队伍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弱,并引起了一连锁的负面影响,如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有效竞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投入,2008年到2017年的农业科技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却很低,平均只占到农业GDP的0.6%,农业科技投入占总科技投入的比重也一直维持在6%-8%之间,相比其他产业,比重较低,说明农业科技投入是相对不足的,科技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最终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五)农业生产的特性

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弱质性,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特性[3]。从农业自然再生产的特性来看,劳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构成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则是农业生产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外部条件。农业生物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适应程度是物质与能量转换能力高低的关键,因此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存在巨大差异,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的生产时间大量大于农业劳动时间,自然的独立作用时间非常长。从经济再生产的特性来看,农产品的收入需求缺乏弹性,虽然农产品是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但是农业生产者也不能决定它的价格而只能是接受他的价格。农业经济部门在产品交换过程中处于劣势,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可见,农业生产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特征导致了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三、农业比较利益变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机理

(一)驱动农业资金转移

资金的动向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动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农业资金的转移上,农业比较利益较高且不断提高时,农业资金主要投入农业的发展,驱动生产者扩大生产资金的比重,增加农业投资;农业比较利益较低且不断下降时,农业资金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或者是会导致生产者扩大消费资金的比重或增加储蓄,减少农业投资,导致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农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从目前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业资金用于农业的部分很少,大多数投资于比较利益较高的非农业。根据中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东西部农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大多使用机械化,比较利益相对较高,用于农业的资金较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山地丘陵,机械化使用率较低,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用于农业的资金较少。

(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资源的流动是靠利益来推动的,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流动则是靠比较利益来决定的。在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中,当农业比较利益下降或较低时,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当农业比较利益上升或者是较高时,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性,导致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是周期性的,因此很多劳动力不愿意留在农村。当农业比较利益较高时,农村劳动力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当农业比较利益较低时,劳动力会选择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去到比较利益较高的行业,最终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导致农地荒废和土地规模不集中等。

(三)促进农村土地转移

农业比较利益的变动会推动农村土地的转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位置虽然是固定的,不能移动,但是农业用地构成、播种面积构成和农业用地用途则是可以变化的。这种变化,尽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就其原动力而言,则在于农业比较利益的驱动功能。以种植业比较利益为例,它对土地的驱动功能表现在:当种植业比较利益较高或不断上升时,有利于促进耕地面积绝对数量的扩大,还会推动耕地在农业用地构成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并且可以扩大种植业农业用地;相反,则会限制耕地绝对数量的扩大,而且还会降低耕地在农业用地中所占的比重。以城镇和农村土地比较利益为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土地比较利益提高,大量农村土地转为城镇用地;当城镇用地比较利益不及农村土地比较利益时,农村土地大量用于农业用地。

(四)影响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比较利益的高低受到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反过来农业技术的创新会受到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需到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从农业比较利益对农业资金的影响来看,当农业比较利益较高或不断上涨时,投资于农业的资金较多,因此用于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也会得到保障;当农业比较利益较低或下降时,投资于农业的资金减少,用于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也会缩水,导致农业技术研发缓慢或停滞,由此看来农业比较利益的高低会间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

四、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有效手段

(一)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

从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原因来看,农业技术创新不足,投入比重较少是其中一个原因,为了提高农业比较利益,要改善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在现有的资源水平下,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单位成本,提高农业单位产量,降低农产品价格,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根源是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只有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才会得到提升。科技创新和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科技进步了,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终提升农业比较利益。

(二)完善农业产业组织的管理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还包括完善农业组织的管理,从目前的农业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性能差,农产品增值能力低,价值小,农业产业组织的管理还不完善,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的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浪费也较严重。为了改善这些状况,要完善农业产业组织的管理,建立产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减少源头和中间环节的浪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格局的存在是导致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二元化格局是在国家政策制度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政策制度上入手,首先制定政策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发展乡镇企业,根据乡村具体情况,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发展现在比较火热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这些生产,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比较利益相对于种植业的比较利益高很多,可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政府还应该落实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建立相应的产业组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提高乡镇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非农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可以在一定空间上促成资金、资源、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够形成较高的聚合效应,使农业生产要素向规模集约型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业比较利益。

(四)实施农业生产的保护政策

农业生产本身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性,导致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弱质性,需要受到政府政策的保护。农业生产主体往往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偏低的农业比较利益却导致农业生产主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因此为了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产品稳定且不断的供应,政府必须对农业生产实施市场保护政策,为农产品提供稳定、安全的市场环境,减少市场风险,改善农业比较利益。政府实施农业生产的市场保护政策可以从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竞争和农产品供求这三个方面入手。将农产品价格保护作为政策实施的中心环节,目前农产品价格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原因是农产品收购价格极低,而农产品销售价格却偏高,因此对农产品价格保护主要是对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提高。但是对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因为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本来的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所以应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从而达到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最终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五)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的自身素质关系到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农业比较利益的高低。因此要加强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从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看,文盲和半文盲占据大多数,具备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员极少。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总体的素质不高,无法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大多靠经验从事农业生产。为了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使当代农民具有科学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水平,必须从增加农民文化素养入手,提高农民科技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发明出来,农业生产也逐渐变成机械化,应该培养农业生产者对高科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多种科技的能力。对于加强对农民教育与培训服务,既要着力于提高和普及农民科技知识,也要侧重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养和农业产业化与转型的相关知识,把中国农民培养成新型的具有知识的高素质农民。

猜你喜欢
利益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