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展望研究

2019-10-14 16:36马英慧周紫阳
种子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展望现状

马英慧 周紫阳

摘   要:农作物秸秆具有热值含量高、污染小、种类多以及分布广等特点。对秸秆进行科学回收和利用,可以缓解饲料、肥料、工业原料以及农村能源的供应压力,促进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针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展望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领域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现状;展望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秸秆作为农村地区重要的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其作用逐渐被能源产品替代,利用效率不断降低。秸秆的焚烧和露天堆积不仅导致资源浪费,同时也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严重的生态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是制约农业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秸秆利用技术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现状及原因

1.1   利用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快速发展,秸秆的用途呈现多元化,主要有直接还田、生产原料加工以及饲料加工等。但是由于其利用效率较低,很多农民为了贪图便捷,将秸秆就地堆积或者焚烧,不仅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同时还容易诱发火灾等事故。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焚烧情况有所缓解,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存在,对秸秆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十分不利。

1.2   形成原因

导致秸秆资源难以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农民缺乏环保意识,思维较为封闭,与外界缺乏交流和活动,对秸秆利用存在片面认识,只是将其简单进行就地焚烧或者生火做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导致资源浪费。第二,秸秆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在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导致秸秆利用技术难以获得有效突破。第三,秸秆利用技术缺少创新性研究,没有发挥秸秆资源的经济价值,甚至一些利用技术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直接焚烧,导致农民对利用技术缺乏热情,经常采用简单就地焚烧进行处理[1]。

2   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技术展望

2.1   就地还田

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其属于营养价值较高的肥料,能够改善土壤肥力,通过就地还田技术可以提升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首先,直接还田。利用机械将秸秆粉碎后掩埋到土壤中,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在土壤中释放,起到改善土质和提升肥力的作用,该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的优势。其次,间接还田。将秸秆发酵或者喂养牲畜后,将发酵残渣以及牲畜粪便置于田中,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但是该技术需要以完善的产业链作为支持,只有当发酵和牲畜饲养形成规模后,才能发挥该技术的经济效益。最后,生化腐熟。该技术主要是将秸秆粉碎后,将其与氮肥和生物菌剂进行混合后洒到土壤中。秸秆中存在的病原菌或者寄生虫已经高温杀灭,但是该技术操作烦琐,对产业化发展程度有一定要求,并且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2]。

2.2   秸秆饲料

秸秆在我国每年的产量较高,将其作为制作饲料的原料,能够降低饲料成本,实現秸秆资源的有效回收利用。但是秸秆饲料具有不易消化、质地硬以及口感差等特点,想要提升秸秆饲料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依然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第一,热喷技术,其通过机械效应和热力效应,对饲料适口性进行改良,饲料不仅味道芳香、质地柔软,其利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也较高。第二,颗粒化技术,将秸秆完全粉碎后,与其他饲料进行混合使用,其具有适口度高以及营养均衡等特点,适应性和操作性较强。第三,微储技术,其将秸秆进行发酵后,使用密封容器进行储藏,进而加工成牲畜饲料。第四,膨化技术,该技术主要是指将秸秆经过调湿和加热后,促使其体积不断膨胀,进而形成膨化饲料[3]。

总而言之,秸秆利用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尚未发挥全部的价值。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要加强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以及更新秸秆利用技术,发挥秸秆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 1 ] 范彦鹏,贺生兵.浅谈敦煌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1):50-51.

[ 2 ] 陈玺名,尚杰.关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探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31(3):62-63,67.

[ 3 ] 石祖梁,王飞,王久臣,等.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特征、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5):8-16.

(收稿日期:2019-07-03)

猜你喜欢
展望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