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形成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2019-10-14 05:18刘江洪唐树佑胡林淋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价值

刘江洪 唐树佑 胡林淋

摘 要: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形成背景,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主要内容的解读,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生態文明建设的意义,主要包括:一是要从小入手,加强生态知识教育;二是立足实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生态文明;价值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些成就获得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例如沙尘暴、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滥砍乱伐等问题不断挑战着生态的底线。这些生态问题频起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生态文明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指导下,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此为指导来进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形成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观的形成深受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生活观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回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并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生活观形成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民的生活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1979年陈云说:"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了三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他提出,"要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邓小平提出,可以允许一些地区有一部分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四、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主要内容

尽管马克思并没有直接给"生活"概念下过完整的定义,但是阅读他的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频繁使用这一概念。马克思生活观内涵丰富,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生活观的基本观点,并且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关于生活观的基本观点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1.现实的个人"是生活主体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考察生活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人的存在是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前提。马克思写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活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有了人才会有生活可言,人活着也是为了生活。人是生活主体,也是生活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为了能够生活下去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穿住行这些问题,在这些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考虑宗教、艺术等问题,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得以继续生活的基本前提。

2.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生活观的形成是基于对生活实践的考察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生活的本质,特别强调生活的实践本质。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他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犹如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些思想都对我们探索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改造世界,这是对马克思生活观的继承。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其实是自身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人们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各种实践的不断发生才推动了人类生活的变迁。

五、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与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生活不仅是生态文明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最终依据,也是它的价值所在。生态文明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它产生于人民的生活也作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1.从小入手,加强生态知识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建设美好生活需要从教育入手,加强生态知识教育,培养生态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责任感、荣辱感等情感。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只有从小养成才会深入骨髓成为下意识的本能反应,为此,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具体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带小朋友亲近大自然,关心呵护花草,培养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的感情。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作用,开展保护生态的活动,树立榜样,促使个体形成保护自然为荣、破坏自然为耻的生态荣辱观。以强烈的生态正义感保护环境、抵制破坏行为。广大人民只有真正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从日常生活做起,并把这种意识传播和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生态文明建设才会越来越美好。同时,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态安全认知,认知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反之,如果程度越低,就越不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从而漠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立足实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理论必须转化成实践才会有意义,培养广大人民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需要以实践的方式推动践行生态文明行为,鼓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去,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巩固和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生态自觉。新时代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要推动形成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幸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阐明了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摒弃之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发展绿色新型产业。在日常生活中要倡导简约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适度消费从而避免过度浪费。简约的生活方式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是物欲的简单满足。长此以往,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注重对生活本质的追求。此外,人们对生态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必然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践行绿色、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尹红领.马克思主义"生活观"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9,(9):19-24.

[2] 蒋谨慎.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8,(7):75-80.

[3] 李千珣,郭生练,邓乐乐, 等.湖北省行政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水资源研究,2020,9(02):121-130.

[4] 柳理珍.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J].社会科学前沿,2020,9(02):111-115.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