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炭疽流行特征分析

2019-10-15 10:41刘丹丹姜晓峰张宇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炭疽牲畜内蒙古自治区

宋 健,刘丹丹,跃 华,姜晓峰,韩 松,张宇耕,海 岩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胞杆菌(简称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能引起牛、羊等食草动物及人类患病,主要危害畜牧业,人间以散发病例和小型暴发为主。人感染炭疽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接触、食用炭疽杆菌污染的农畜产品。内蒙古自治区是炭疽的自然疫源地之一,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炭疽的流行特征及发病规律,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现对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炭疽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报告的炭疽病例,对其中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分析,人口学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

1.2 统计方法 通过Excel2016对数据进行整理,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炭疽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病例分布地图的绘制使用QGIS 3.0软件。

2 结 果

2008-2017年全区共报告炭疽病例206例,其中死亡病例4例;皮肤炭疽204例,肺炭疽1例,未分型1例;临床诊断病例145例,确诊病例61例。

2.1 时间分布 2008-2017年各年均有炭疽病例报告,发病率在0.02/10万~0.166/10万间波动,各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5)(见表1)。内蒙古自治区2008-2017年炭疽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每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5-10月份发病数最多,累计报告病例183例,占病例总数的88.83%(见图1)。

图1 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不同月份炭疽发病情况Fig.1 Report of anthrax in different month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8 to 2017

表1 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各年炭疽发病情况Tab.1 Incidence of anthrax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8 to 2017

2.2 人群分布 从性别分布上,男性170例,女性36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72∶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0.3/10万。男女性别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P=0.001)。

从年龄分布上,炭疽病例最小发病年龄为14岁,最大发病年龄为76岁,全区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161例,占病例总数的78.16%(见表2)。

从职业分布上,农民和牧民发病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7.0%和23.3%(见图2)。

2.3 地区分布 2008-2017年全区病例报告以中东部地区为主,报告病例分布在9个盟市的35个旗县,其中兴安盟报告病例数最多,报告病例69例,占全区报告病例的33.50%,其次是赤峰市57例(27.67%)、通辽市26例(12.62%)、呼伦贝尔市22例(10.68%);主要疫区县依次为扎赉特旗、突泉县、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见图3)。

表2 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龄别炭疽发病情况Tab.2 Incidence of anthrax at different ag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8 to 2017

图2 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不同职业炭疽发病情况Fig.2 Distribution of anthrax in different occupation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2008-2017

图3 2008-2017年内蒙古各地区炭疽发病情况Fig.3 Anthrax incidence in different areas of Inner Mongolia from 2008 to 2017

2.4 疫情报告 收集全区2008-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炭疽疫情资料,全区共报告炭疽疫情7起,共报告发病人数32例,死亡1例,其中皮肤炭疽31例,肺炭疽1例。主要感染途径为剥食病死牛羊。

3 讨 论

炭疽流行于我国农牧业为主的地区,是影响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2008-2017年期间,每年均有炭疽病例报告,发病率在0.02/10万~0.166/10万间波动,各年发病人数无明显规律性,病例报告主要以散发病例和局地暴发疫情为主。每年1次发病高峰,形成了夏秋季发病人数明显上升,冬春季人数降低的季节分布特征,与云南、甘肃等地区报道一致[1-2]。这主要与夏秋季人们的皮肤暴露部位较多,从事生产生活的相关劳作也较多,因而容易因接触病畜而感染炭疽。

从监测数据上看,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与其他地区的监测结果一致。内蒙古地区炭疽病例主要是通过接触、剥食病死牲畜而发病。男性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主要承担了放牧、屠宰和皮毛加工等工作,加大了与炭疽芽胞杆菌和病死牲畜的接触机会。全区炭疽发病具有显著的职业性,以农民和牧民发病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7.0%和23.3%。农牧民缺乏对炭疽传播途径和危害性的认识,对于病死牲畜不愿丢弃,常常徒手将病死牲畜进行剥皮、取肉、分食[2-4]。

炭疽病例存在明显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等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内蒙古是炭疽的自然疫区,1965-1985年,炭疽疫情波及全区75个旗县[5],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加强,疫情波及区域逐步缩小。但由于畜间炭疽疫情发生后,对病死牲畜及污染的周边环境处置措施不彻底,使得炭疽在土壤、动物皮毛中形成芽胞后长期存活[6],形成炭疽疫源地,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人间疫情和畜间疫情的发生[7]。

通过监测数据发现,报告病例多以临床诊断报告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0.39%,临床医生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较少开展实验室检测。在疫情处置中,虽开展病例的实验室检测,但采样时间的滞后,导致菌株检出率低[8],不利于炭疽疾病的早期处置和预警。炭疽疫情处理中实验室检测是重要的环节,对于疫情定性,病原溯源具有重要意义[9-11]。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炭疽的传播和流行,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措施:①加强炭疽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农牧区从事放牧、屠宰工作的青壮年男性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做到不宰杀、不剥食、不贩卖病死牲畜[12-13]。同时,提高对病死牲畜的补偿水平,减少农牧民的经济损失,进而防止病死牲畜流入市场。②建立与畜牧部门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确保信息互通。人间疫情常发生于动物炭疽疫情之后,强化动物疫情监测是防止出现炭疽病例的关键[14-15]。同时,科学地对病死牲畜和炭疽疫区开展无害化处理,防止形成永久的炭疽疫源地。③及时、全程为炭疽疫区内的家畜进行疫苗接种,建议对从事养殖、屠宰、皮毛加工等人员开展预防性接种。④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炭疽的诊断能力的培训,提高实验室检测人员的炭疽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技术。

利益冲突:无

引用本文格式:宋健,刘丹丹,跃华,等.200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炭疽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9,35(9):843-846,864.DOI:10.3969/j.issn.1002-2694.2019.00.099

猜你喜欢
炭疽牲畜内蒙古自治区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交换牲畜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