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德育的内隐与外显

2019-10-16 05:57李玉良张淑霞
人民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学德育课程

李玉良 张淑霞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在现实的考试压力面前,德育经常退居其次,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二是德育内容孤立散乱,学校和上级部门安排的活动多而杂乱,缺乏整体设计和文化统领,没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三是德育形式不够生动,游离于生活之外,缺乏鲜活的气息,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多,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

基于改变目前德育现状的诉求,东明学校创设了情境化生本德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

德育诊断:找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诊断是提升的前提。科学的德育诊断,可提高德育诊断能力,还可为德育发展提供完善思路。结合日常观察,东明学校通过“三角”分析法、“影子学生”行动等路径,实现了更深入、更精准的德育诊断。

(一)“三角”分析法

學校运用“三角”分析法对德育课程的开展效果进行诊断,从课程实施、课程效果、学生表现三个角度展开调查,分析其重合度、关联度、受欢迎度等,从而帮助学校改进德育课程。

初—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我们运用“三角”分析法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诊断。初一《道德与法治》上册主题是了解自己、珍爱生命,学会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针对这一主题,学校从课程实施、考试效果、师生表现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一是对教师课堂授课进行观察诊断。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授课重在根据课本内容组织各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课本主题进行讨论、分析,重在如何利用课本知识解答考试试题、分析考试技巧等。二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调研诊断。通过对学生期中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80%的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准确分析、解决问题。三是对师生表现进行问卷和观察。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在处理一些学生违纪等问题时,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待成绩优秀学生和学业不佳学生的态度有明显不同,学生对老师说一套做一套的教学行为非常反感;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尽管学生能够在试卷上正确作答,但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与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交往问题时仍然存在很多困惑,课本知识与实际运用形成明显的脱节。

通过“三角”分析,我们得出三个结论:教师偏重学习成绩,忽视了课本中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受考试成绩影响较大,教师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别;课本知识理论与日常生活实践应用存在较大脱节。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生活情境化设计,将学生成长中的困惑、道德教育等融入其中,吸引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参与,从不同角度就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分析、讨论,在场景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实现知识理解、道德成长。

(二)“影子学生”行动

“影子学生”行动是站在学生角度反思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北京师范大学德育学者班建武指出: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当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学校德育基本上是成人的独角戏,既缺乏青少年的主动参与,也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和共鸣。

“影子学生”行动,就是教育者以学生的身份重新体验日常教育教学,来“把脉”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实效性等。“影子学生”行动要求学校干部和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走进课堂,用一整天的时间跟随一名学生一起上课、做操、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观察、反思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德育活动的设计和架构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内在需求。

“影子学生”行动不仅仅是学校德育诊断的重要方式,更改变了教师的育人态度。曾经参与“影子学生”行动的卢老师说:“今后,我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将自己融入学生中去。用真心去交流沟通,做一个温暖的老师,体悟所有学生的不易和优秀,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我会把每一个孩子当作我的孩子,好好爱他们。”

开发隐性德育课程: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

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无形课程。班建武认为,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在价值、情感、态度等层面产生的影响,恰恰是德育所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作为学生道德成长引导者、陪伴者的教师,其行为对学生品德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示范引领主要体现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精神面貌、行为态度等,教育教学中学生座位的安排、学生应答的反馈方式、学生行为的矫正方式、课堂教学和组织校内外活动过程中的氛围营造等,都在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的爱心、宽容心、公正心、责任心,唯有从温柔的语气、期待的眼神、有力的手势中流淌出来,才能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投射到学生身上。这种言行一致的道德感染力,超越了所有直接的道德说教。

因此,东明学校开发出教师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具化为八点要求:

1.语言要尊重学生。运用“请说”“请坐”等礼貌用语,使用规范普通话,语言铿锵有力,注重节奏变化,注重启发性语言,多用鼓励和肯定的语气。

2.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信任的微笑,都能打开学生期盼认可的心扉,激发其进步的热情。

3.发挥幽默语言的教学效果。幽默是教学的利器。教师一番幽默的话语,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带来快乐;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所感悟。

4.给予学生充分尊重。对待小学生,教师要蹲下来或弯下腰与学生谈话,从斜侧方正视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表达,做孩子的倾听者、引领者、陪伴者。

5.课堂管理宽严有度。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严而有格、宽而有度。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动力,能为学生的成长留足自主反思的空间。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对待学生犯错误。这些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错误的关键所在。

6.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要善于激发、鼓励上课不积极的学生大胆表达,对于进步应当给予真诚、不遗余力的赞美。

7.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这类学生的反应,教授内容时要走到学生中间,巡视课堂可以用简单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有时候,一句鼓励性的话语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传播正能量,不能发表与国家大政方针不一致或相违背的言论。

青少年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信赖感,视教师为榜样、偶像,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隐性德育课程,凭借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渗入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结构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增强了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的联系,更融洽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圈。

用好显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修为

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来说,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发现,思想上的刻意引导有时却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无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研究表明,学生对显性德育课程兴趣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显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展主体是学校和教师,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实效性不强。

2018年11月9日上午9点30分,一场别开生面的逃生演练在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上演。随着消防应急信号的响起,东明学校初中部1600余名师生迅速而有序地从教学楼“逃离”到操场安全区域。与以往逃生演练不同,学生们此次没有按照班级集合,而是以“小区-社区”为单位集合。随后,“小区一社区”学生自主成长委员会对各自小区学生进行分工,分为4个团队从学校出发返回小区进行上学、放学交通模拟。返回小区途中,他们要合作完成4项任务:沿途道路安全隐患调研;对沿街店铺的消防知识普及;对人行道上沿街店铺违规停放车辆的行为进行劝导;在沿途各个路口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学校此次情境化应急疏散演练,最大特色在于安全演练与德育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要练习真实场景中的求生技巧,完成生命教育课程,还要在隐患调研、知识普及、文明劝导活动中履行每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校内到校外的社会性成长转变。从教师管理到自主成长,从校内逃生到校外实践,从书本知识到社会担当,学生的成功跨越把一次普通的安全演练变成了情境化生本德育实践,提升了学生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校以开展范围广、参与学生多的实践活动为突破点,创设了“德育融入实践活动”七步工作法,丰富了实践活动内涵,细化了活动中德育目标的设计、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德育融入实践活动”七步工作法分为:第一步,学校规划,分级实施;第二步,级部组织,先行体验;第三步,教师理解,细化要求;第四步,家长支持,信任孩子;第五步,学生设计,明晰规则;第六步,全员践行,反思改进;第七步,团队展示,共同进步。

以“小石头,大世界——研学课程之石”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小学四年级的研学实践课程,主题是了解石头的种类、构成和价值以及石精神。学校运用“德育融入实践活动”七步法来进行设计,将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发挥了活动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德育主题的确定与实施规划

研学前,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学校中高学段德育重点,确定活动主题为“做科学探究小能手、文明礼仪小达人”。针对这一主题,教师和学生在设计识石、用石、画石、写石、咏石、赞石等探究实践活动中融入乘车、就餐、住宿、参观考察等礼仪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自理能力。

研学前的课程设计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将《石头课程》研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围绕整体目标进行实践活动和德育活动设计,采取“问题引发想议展评”的方式,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科学探究课、主题班会课进行交流、展示。通过一系列活动课程,完成了研学前的探究方法学习、研学公约制定,明确了研学过程中的安全、乘车秩序、参观礼仪、就餐礼仪等要求。

(二)德育主题的实践

研学中,师生根据出发前的整体设计,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德育教育主题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落地。

乘车时,体验乘车礼仪。上下车按秩序,注意来往车辆,照顾晕车的同学,不乱扔垃圾,手、头不能伸到窗外,乘车时应系上安全带,不在车上嬉戏等。每次上下车,都温习一遍乘车礼仪,用行动践行概念,在行动中内化抽象概念。

设置观察员,对项目开展进行观察记录。团队活动中设计了20分钟静音、5分钟反思、3分钟交流、20秒排队等参观礼仪训练项目。每班4个小队的小队长以及观察员,及时提醒同学注意参观礼仪:轻声说话,不喧哗、不吵闹,不影响他人观赏,做到文明参观;不随便触摸景区展品,展现个人素养;上下台阶排队走,注意脚下安全等。

设计“错误/正确”行为训练游戏,对真实场景中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练习。研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错误/正确”行为训练。先由几位学生重现错误场景,其他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对场景中的错误行为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把场景再现一遍。这种训练游戏既吸引学生,又引导学生反思,同时在場景模拟中学会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德育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

(三)德育实践的反思

最快的成长是反思内省。研学活动中我努力履行角色职责了吗?我的行为合乎礼仪规范吗?我为团队作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将通过什么形式来展现团队的努力成功?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研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学生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自我反思,采用童话、故事、研学报告等形式,以团队为主体从不同侧面进行总结、交流、展示。四年级(3)班一组组长在研学手册中写道:“今天,我们结束了愉快的古城之行。这是我第一次作为团队的组长,心里既激动又紧张。真是感谢各位团队成员对我的支持,在文明礼仪共同遵守活动中大家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让我们体会到了遵守公共秩序、团结协作是多么的重要。”

德育活动融入实践活动的设计,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育人效果。

显性德育课程实施样式的改变,提升了学校课程品质,将课程的落脚点聚焦到学生身上,聚焦到效果最大化上,体现了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从研学课程到节会活动,从社团组织到社会调查,学生从“观众”变成了“主演”,参与度显著提高,活动的育人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高新区东明学校)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猜你喜欢
研学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