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2019-10-20 02:44胡冰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胡冰

摘    要: 本文解读文化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分析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兼容并蓄、互相借鉴并互相促进的关系,提出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深入整合革命文化资源、弘扬革命精神、理性审视西方文化等方面,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人的全方面发展和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促成更广泛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文化与文化自信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文化和知识的教育和传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目标和必然要求是文化自信和自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人民选择的必然。“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自信,是能够影响未来发展的自信,也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2]。

从国家和民族层面上,文化自信指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能够正确看待,对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能够理解和认同,并经过理解、认同、比较、批判、反思形成稳定的尊敬、信仰和虔诚,与其他外来文化相比保持对本民族文化较高的认可和信心理解,是以开放、自信、担当和追求的胸怀和眼光看待和推动未来的文化发展。

2.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和来源

大学生文化自信,指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肯定并拥护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革命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是坚持理论自信的精神保证,是维护制度自信的思想保障,是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中国精神的思想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包括知识传授、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等多重方面,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认同、尊崇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内容,本质在于以文化塑造品格、指引方向、传承精神,最终都指向人的全方面发展和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可见文化自信的建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3.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索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3.1深入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夯实文化自信理论基础。

3.1.1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全面详尽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阐释和分析,而且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和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更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只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的生命力,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3.1.2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宣讲人,高校思政教师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承担主要义务和责任,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促进当代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彻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3.2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事物要不断发展,必须有内在动力不断推动。这种内在推动力就是发展的源头,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2.1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重理轻文、重实用课程轻素养课程、重专业课程轻选修课程的现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高校要完善教学体系,在选修课程中加大传统文化的课程比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对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内涵与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3.2.2注重仪式教育,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仪式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承担一定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产物,标记着人类发展和民族延续的历史,深深打上时代和生产力的印记,是文化的载体,传统的符号。仪式教育指教育者运用承载特定意义和文化的語言、图案、氛围、声音等元素传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向被教育者开展正面、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

如今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仪式主要有升国旗仪式、开学仪式、入党仪式、毕业仪式、传统节日仪式、校园庆典仪式等。开展各类仪式教育时应注意不要过于追求形式和场面,而要注重内涵建设和文化传递,注重实际效果,将文化自信主体即大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吸收仪式教育的文化成分和价值理念,并正面影响今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仪式教育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2.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性教育,引导文化自信回归社会与生活。

德育发展的动力是面向现实。无论哪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目的都是回归并指导实践。高校要利用各种契机,要从个体层面要求学生了解学校校史校情及学生家乡传统文化;要从学校层面组织大学生参观当地纪念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民俗等;参加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体验民俗风情;要从社会层面送文化送科技送医送药下乡,大学生走进社会、走近人民,在将自己所学回馈社会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感知转化为内心的文化自豪和自信,同时外化为坚持、继承、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行为。

3.3深入整合革命文化資源,坚定文化自信。

3.3.1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加快推进我国革命文化的研究。

革命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中重要且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特有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广大人民继续奋斗的精神符号和象征。但是革命文化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那样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教授,而是在介绍革命历史和沿革过程中附带讲解。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要重视革命文化部分,把握革命文化的基本内涵,搞清革命文化的历史时间,梳理革命文化家谱,开发革命文化资源,完善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体系。

3.3.2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注重革命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组织目标鲜明、形式多样、具有专业特点、学生喜爱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培育当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和学生家乡所在地的革命遗迹、英雄人物、战争故事、革命人物故居等资源,开展具有特色和有品牌效应的教育活动,并和当前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注重活动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注重在活动中凝结、提炼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于奋斗、自强不息为代表的革命精神。要统筹协调,做好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工作。通过征文、座谈、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将活动的成果由点及面地传递开来,扩大教育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

3.4理性审视西方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3.4.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坚定的思想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抵制力,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强大的免疫力和抵制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思想信仰”[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理论上完整准确把握思想体系的理论精髓,要在实践方面贯彻落实以上思想理论,在教学方面全面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在思想方面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氛围方面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坚决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3.4.2重视对当代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当前某些文化迎合了某些大学生的生活追求和思想特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影响,根本原因是一些大学生没有全面深入地把握辩证法,或者没有把辩证法灵活运用于指导自身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辩证法的课程理论教育,更要加强当代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和实际运用,理智、全面地对待西方文化。

3.4.3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和指向人,自身首先应该政治立场鲜明,引导大学生准确判断和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中的不良部分,自觉抵御其侵蚀。同时,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可取之处,为我所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培育文化自信的责任与重担,在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历史内涵,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促成更广泛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薛金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66-68.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5.18.

[4]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论育,2012(1):2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