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问题都是活的

2019-10-21 07:07胡媛
江西教育A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孩解决问题监督

胡媛

“问题儿童”是人为制造的

在学校里,我们通常很轻易地就将不爱学习的孩子归为“问题儿童”,或者将一切不合主流价值判断的行为打入另册。老师一旦先入为主,有意无意间向学生渗透自己的理念,就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相互的恶性塑造。

在我教二年级时,班上转来一个女孩,智力有一点缺陷。我认为有限的教育对这种“问题儿童”很难起作用,因此没有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她身上。可这种小孩真的没有任何转变的可能吗?实际上,她会因为我表扬她“勤快”而努力去扫地、整理书柜;会因为羡慕其他同学获得进步奖,去主动地抄写生字;会因为实习老师牵过她的手,下课亲昵地追着老师不放……这孩子虽然智力有点问题,但情感和心理需求都是正常的,甚至更强烈地渴盼关爱。而这种渴盼可能就藏着提高她智力的可能。但因我们专业能力不足、时间精力不够等,加上先入为主的心志,让这种可能消弭殆尽。

也有正面的例子。含笑是留守女孩,她有个弟弟,由于家里重男轻女,她常有些不当的行为:为了1元钱追打同学,抄袭同学的作文,等等。老师们都说这孩子心思难以捉摸,不好教,不好管。我却认为,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心里肯定会不平衡;抄袭作文也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尽管方式不对。孩子其实懂得不少,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方式不对,这正是教育存在的理由。我能理解含笑,每次她出现问题行为,我都会走近她,鼓励她:“每个人内心都有天使和魔鬼,就看你究竟想帮谁打败谁。不管别人怎么看你,我从来不认为你是个坏孩子。”不过,清污之后必须不停灌溉,不然心池逐渐枯竭,还是会前功尽弃。她还是时不时有些不当行为,但我没有动摇对她的信任。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慢慢地,她再也不激烈地恨不得和全世界作对了,渐渐成为一朵笑迎进步也笑迎他人批评的向阳花。

当我们将不同情况的孩子定义为“问题儿童”“特殊儿童”,哪怕是“留守儿童”时,不仅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而且神不知鬼不觉、理所当然地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岂不知,正是这种轻率的贴标签造成了更多“问题”。不被大人的潜意识塑造的小孩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小孩的言行也影响大人的认知和判断,师生之间的相互恶性塑造就是这么来的。

唤醒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李松蔚老师列举了一个案例,像现代版的天方夜谭:他朋友的小孩写作业总是拖拉,父母轮流陪伴都没用。李老师建议小孩父母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以后爸妈不陪你了。我们在客厅看电视,写好你也出来看电视,写不好自己负责!”小孩父母觉得这个建议挺不靠谱的,但姑且一试吧。起初没什么效果,忽然缺乏监督,孩子磨蹭得更厉害了;母亲恨不得冲进去,被父亲劝阻。而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孩子打开门,主动要求父母检查他的作业。

根据李老师的分析,唤起孩子内心的变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父母陪着孩子写作业,定义并强化孩子“磨蹭”这个问题,并认定这个问题孩子自身不能解决,只能靠父母的监督。但父母的监督只是一种外力,只要孩子自身对问题的认知没有改变,就无法解决问题。而正因为父母长期不放心的监督,导致孩子很难主动发现和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那孩子的变化是如何发生呢?深入研究可知端倪:本该是孩子自己的事,之前被父母大包大揽;现在把事情还给小孩,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同时让孩子重新审视如何对待作业这个问题。只有质疑自己、剖析自己,才有可能改变最初的认知,认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脱胎换骨。

审视这个案例,反观我们平时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能存在巨大的惯性陷阱,由此衍生出更多问题。我班有名学生,语、数、英三门功课考试分数加起来经常不满一百,而且动不动就与同学发生冲突。为此,我找他家长谈话,带他到办公室谈话,叫其他同学尽量远离他,但统统无效!他甚至越发“猖狂”:所有作业都不写;趁我出差期间将同学的脖子掐出红印!听完李松蔚老师说的那个案例,我忽然意识到,不管这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但我们的所有解决方式其实都在强化他的“问题”,我们反复强化的是如下信息:“你是个懒家伙,你好动歪腦筋,所以我们得帮助你、监督你,让同学躲着你。”试想,一个人被外界贴上这样的标签,怎么会心悦诚服呢?所以,教育效果往往南辕北辙。这种认知惯性,造成了教育走进死胡同。如何才能峰回路转呢?美术老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看法是:“这小孩我很喜欢,他画画有点天分,抓形的能力特别强,随手画的画也很有艺术感。”的确,他没练过书法,但写的字刀砍斧削般刚劲有力。那天我报听写,他将“自始至终”的“终”写成“络”,我提醒了一下,他迅速发现问题所在,说明他学习能力其实不弱。

儿童心理学家反复告诫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永远是在他做对的时候,而不是相反。”那天,我将他的作业贴到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找优点。同学总结说,字好看、格式整齐、没有涂改。我则补充了一点:“最重要的是作业按时完成,没有拖拉。”他咧嘴乐呵呵地抬头听着,至少,那一天我的课,他都没有低下头自顾自地玩。“谁说你笨?你脑子很好使的!”“你的字比老师写的好看多了,好好写作业,就可以让老师每天欣赏你的字了!”“你将来是要当画家的,说不定老师也跟着沾光呢!”我试图唤醒每个孩子天性中都存在的向上向善的力量,也是对自身惯性认知和僵化思维的不断纠偏。

任何问题都是活的,产生问题的原因都是复杂的。我们习惯从单一、传统、局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认知和解决问题;但唯有跨界、创新、多元、发展的认识方式,才有可能改变对问题的定义,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柳暗花明。

猜你喜欢
小孩解决问题监督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云小孩(上)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