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目标》阅读材料的改编研究

2019-10-21 08:27马路瑶
现代交际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教科书变化思维能力

马路瑶

摘要:当下,对于教材内阅读材料的研究很少关注阅读材料在重新编写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通过比较中学英语课本---人教社出版的《新目标》(2012)与其原版本David Nunan(2005)的阅读材料,试图找出《新目标》(2012)閱读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因,进而深入探讨教材改编的理据与原则。

关键词:阅读材料 《新目标》(2012) David Nunan(2005) 教材 改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202-03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学习者必须能够根据语境灵活地掌握语义,并将其与自己的知识背景相结合,构建阅读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升阅读者的阅读能力,扩大语言输出。人们普遍认为,阅读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它要求学习者不断地自我实践和巩固。读者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他们的努力程度,这意味着阅读得越多,读者就会理解得越多。 然而,通过对国内初中生英语学习成绩的研究,发现由于英语和母语的语言特点不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利用课堂教材,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手头的资源,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各种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作为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学生输入语言的重要渠道。在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主要来自课堂阅读练习。教师作为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看出,教科书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的材料,教科书中阅读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水平。一篇好的阅读文章,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词汇、语法和其他语言知识,还可以传达深刻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练习,学生能够丰富文化知识,理解多元文化背景。通过阅读实现听、说、读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语言技能的多元化发展。

二、Nunan (2005)与人教社(2012)中阅读材料的对比分析研究

本文在阅读材料的文本分析层面,选择两本教材中主题相同单元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发现GFI(2012)阅读材料的变化可以归类为意向性的变化。简而言之,文章的意向性是指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作者试图传达的信息,它也可以描述为作者希望与读者沟通的方式。本文总结了意向性异化带来的变化。

在两本教科书的阅读理解比较中,意图的变化是意图的异化,也就是说,GFI(2012)中的阅读材料已经过调整,以便将GFI(Nunan,2005)中最初存在的一些意图转化为另一种不同的意图。这种转变可能表现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形式的变化,但整体趋势是从开放到封闭的。以GFI(Nunan,2005)Book2 unit12和GFI(2012)Book3 unit2中的两个阅读材料为例。GFI(Nunan,2005)中的这篇文章仅包含调查的问题和结果,目的是介绍调查结果,GFI(2012)中的文章在调查结果之后添加了一个部分,即调查结果的评估和建议。两篇文章中的调查内容是学生自由时间的娱乐和时间分配,但两个文本的态度截然不同:原始版本是调查结果的客观表述,没有太多判断,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包含完整的调查程序;GFI(2012)显然有自己的立场和预判。换句话说,GFI(2012)中的阅读材料预设学生在空闲时间上网或看电视是一个需要从一开始就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改进方法将在最后一段提出。 这是在呈现结果之前的位置预设。相比之下,GFI(Nunan, 2005)没有预设的观点。

在这个大趋势下,意图异化为两个不同的方面。

1.从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到关注模仿输出

在两个阅读材料的比较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相比之下,GFI中的阅读材料(Nunan,2005)侧重于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或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答案不一定是固定的,重要的是思考过程。

而在GFI(2012)中,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被改编成叙述,其中第一人称被用作叙事主题。它只关注学生周围现象和事件的描述,不关注事件的思考和讨论过程。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它可以促使学生使用相同的形式进行模仿写作和语言输出。接下来将讨论具体案例的这一变化。

第一组对比材料来自GFI(Nunan,2005)Book1 unit4与GFI(2012)Book1unit4。两个单元的主题是讨论生活和家具。GFI(Nunan,2005)的阅读材料以第三人称讨论了May Wang的生活状况,并讨论了亚洲的生活状况。虽然他在GFI(2012)阅读材料是基于“我”,以第一人称描述“我的”房间陈设。这两篇文章都出现在第七学期教材中,当时学生年龄较小,语言知识较少。GFI(2012)希望利用阅读理解来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对单元的知识,并学会模仿自己的生活条件。GFI(Nunan,2005)迈出了尝试的第一步,并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了预测性的观点。

随着等级的增加,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明显。在GFI(Nunan,2005)Book3 unit1和GFI(2012)Book3 Unit3的阅读材料中,两个阅读理解来自同一主题,描述了人的性格。在这样一个话题下,GFI(Nunan,2005)选择讨论人们的不同性格分类及其不同性格的原因,并且根据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构成了论文的基本原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GFI(2012)选择以第一人称描述一个人的个性,谈论什么样的朋友是“我”需要的,可以说这种变化与前面的例子非常相似。在GFI(Nunan,2005)中阅读文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表达,而GFI(2012)中,阅读文章的意图发生了改变,更偏向学生模仿特定类型的语言,然后输出。这种转变实际上是一个从开放到封闭的过程:它有意或无意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限制了学生以第一人称来描述和表达的水平;同时,它是一个简化的过程:将复杂的材料简化为一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并简化为语言中的描述性表达。这是对意向性的改变,或者说是异化。这种改编自然有其优点,即学生很容易接受,有利于学生的模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生活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然而,这种适应对今天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负面的影响。如果阅读材料在思维能力培训方面有所限制,老师怎样用这些材料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2.从个人化到去个人化

在描述这种变化之前,首先定义个人和非个人的概念。正如阿莱娜所说,非人格的“……已被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现象。……在结构上,模仿包括任何缺乏参照主体的文章,这包括所谓的基本模仿和个人模仿。最后,从交际功能的角度来看,读者被理解为背景,阅读的过程对话语的影响很敏感。”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我们撰写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文章时,我们需要非个人化地表达我们中立的态度。然而,“个人”也是真实性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那些写在第一人称并且与客观和中立无关的段落。只有当一篇文章包含个人表达时,我们才能说它是一个真实感受的真实表达,这使得文章更真实。

简单来说,个人表达是指丰富的个人情感表达,也强调写作主体的独特性。 另一方面,非个人表达指的是叙述中个体存在的稀释,使表达看起来更中立和客观。具体到教科书,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和语言来分析这一变化。

GFI(Nunan,2005)Book1 unit12和GFI(2012)Book1 unit9有两个阅读材料。这两个阅读材料都是关于一个学生抱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结构相似,语言有微妙的差异。 一些比较摘录如下。

(1)“I cant write a lot! Fridays are really busy for me.”[GFI(Nunan,2005)]

“Im very busy on Fridays.”[GFI(2012)]

(2)“But at least I have P.E to look forward to.[(GFI(Nunan,2005)]

After that I have P.E.”[GFI(2012)]

从以上两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变化,即语言从个人到非个人的过渡。在原始文本的语言中,无论是悲观的语调还是非常强烈的私人情感表达,作者的形象都在纸上,包括抱怨、恐慌、期望等,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GFI(2012)中,这些表达式都被声明性语言所取代。这种语言没有个人元素,变得更加普遍,模糊了语言背后的个人形象。

GFI(Nunan,2005)中的Book2 unit11和GFI(2012)中的Book3 unit4的阅读材料也是如此。一些更改摘录如下。

(1)“Can you help me? My life is awful! I have too many rules!””[GFI(Nunan,2005)]

“There are too many rules!”[GFI(2012)]

(2)“Rules!They are making me crazy!” [GFI(Nunan,2005)]

“Rules! They are terrible!” [GFI(2012)]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类似于第一个例子的变化。GFI(Nunan,2005)阅读材料充满了口语表达或抱怨等其他情感,这是阅读篇章中个人形象的亮点,也是个人的重要体现。在GFI(2012)的文章中,作者选择了更“平静和中立”的语言,例如形容词。这些表达的个人形象相对模糊,因此更具有适用性。

可以说第二种改变与第一种改变有相同的想法,它也是一个简化的过程。GFI(2012)中的阅读材料将原始版本中有鲜明个人特征的表达简化为高度自适应的表达,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模仿文章并制作自己的语言输出。因为模糊语言背后的字符的中性表达更容易被模仿,并且更容易实现语言输出,但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语言真实性的不透明性:语言背后的人消失了,这种表达的支持消失了;与此同时,这种投诉和日常叙事的真实性也会有所降低。

三、结语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到了阅读材料改编中的几个问题。首先,GFI(2012)的阅读材料过于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轻松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输出语言。这在语言教学中是有必要的,然而,存在的问题很多。

一方面,使用太多这样的材料取代了那些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材料。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是所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基础,但是很明显没有表现出对思维质量的足够尊重。也许这种适应性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较低,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但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语言只是用来表达想法的工具,即使语言知识不足,学生也可以找到表达自己的方法。

另一方面,简单模仿中的学习语言不是真正的语言学习。语言是表达想法、与他人交流的工具。通過简单的模仿创造的语言是不真实的,没有实际目标,也没有传达出真实想法。然而,在GFI(2012)的阅读材料改编中可以看到它非常重视基于模仿的输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GFI(2012)的阅读材料不仅牺牲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付出了真实情感表达消失的代价。没有生动的情感,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阅读材料缺乏真实性。

一个好的阅读材料首先应该是真实的,希望这些问题在日后的改编中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Go for it! [M].Liu Daoyi,Zheng Wangquan.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12.

[2] David Nunan.Go for it!Go for it! (2nd edition)[M]. Boston: Heile ELT,2005.

[3]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胡壮麟.提高教科书评估工作的科学性[J].外语界,1995(8):34-39.

[5]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教科书变化思维能力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这五年的变化
藏起来的教科书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