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迷失”中情与法的思辨

2019-10-21 05:18晁阳婕
西部论丛 2019年29期
关键词:寻子网线道德

晁阳婕

影片《亲爱的》是著名导演陈可辛继《中国合伙人》后的又一经典力作,摒弃其前对都市繁华物象的热爱,剔出其对个人奋斗史及个体情感史的忠诚,将影片的精神主流融汇于社会深层的意识形态中,影片《亲爱的》以犀利的社会热点“拐卖”为题材,采用纪实性风格描述了千里寻子会成员相似的“寻子之路”。导演通过动倩的镜头语言,细致的道具运用,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共同完成了整部影片对于情与法的思辨历程。同时,也在各阶层人士的生存状态中,家成了一次对东方伦理道德的理性探索。死动情的镜头语言是影片引发思辨的主要因素之一,影片甲旦文军拿着照片对镜头说:“不管谁捡了我的孩子,千万别给他吃桃”是导演设计的第一个小煽情点在这个看似平淡的镜头中,导演为后面的“找寻之路”埋下了伏笔,也为田文军对田鹏的爱做了初次剖析,正是爱的深切,所以此后的田文军经常能看到田鹏远去时的身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田文军想念田鹏的那双眼,渐渐地被导演投入了忧伤,无奈,与陈思,对于一次又一次用“孩子”来敲诈田文军的行为,导演的深思便是田文军眼中那流露出的忧伤,导演意在用田文军的视角来诠释社会伦理迷失现象对人心灵,肉体,以及思想上的创伤,在整个大的社会格局下,导演对爱的把握欲望只能在“特殊群体”的身上才能折射的更加耀眼,蕴意更加深厚,李红琴的那句“大哥,别给他吃桃”无疑是导演用来凸显爱的最浓重的一笔,导演意在通过两人同样的话语和表情中,来用爱抨击社会道德,而导演眼中的李红琴又是人贩子的老婆,又是社会舆论中最无视道德的代表,它的“等爱之路”,便是本片最大的矛盾点和情感冲突点,也是衡量法和情的最根本标准。

细致的道具运用是影片引发思辨的又一因素,影片的开始,便是错综复杂的网线交织在一起,每根网线都相似但又不是每根都属于自己,导演意在用网线隐喻社会,各种意识形态都交织在一起,各种成员都隶属其核心部分,这也是盛行于每个人心中的伦理道德之风,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根,导演刻意安排了一根红绳,在风吹日晒后的丢失,意在隐喻田文军心中最重要的那根情感线——田鹏的丢失,也是人们心中道德理念的一个小迷失,为了证实这一点,导演运用一个迎风飘走的气走来反应这个现实社会给予田文军的思想打击,飘走的是失望,是伤心,也是心底那无声的叹息,这是导演对田文军的爱最直白的诉说,为了给予观众一丝欣慰,导演刻意安排了,田文军摆摊卖东西这一情节,他的摆位上贴满了“寻人启事”,这是对他爱儿子的又一体现,也是为后来城管走过时那一句“明天不许再来了”相呼应,作为城管应执法取缔摊位,而那短暂的一句台词便将城管的人性之善加以阐述,这更是影片所描述的情与法的思辨,导演对于田文军的安排,无非是加深观众对爱的那一丝感触,并且通过甲文军的“寻子路”反映这个社会道德的“迷失”。以容显生活中的人情冷暖。

主动的人物形象是影片引发深思的最重要的因素,导演对于李红琴的刻畫是最浓烈的一笔,作为人贩子的老婆,她对田文军说“不要给他吃桃”,她偷跑到福利院看吉芳,她去工地找青山,甚至是“牺牲”肉体,这些都是她对两个孩子爱的体现,却因为她的身份让他在人群中抱了一下田鹏而被路人围攻,在去福利院送蜡笔的时候,被院长无情的拒绝,她的爱人人都能看到,可偏偏就是没人去看,导演通过李红琴来传达的主观色彩最为浓郁。导演秉着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去站在影片之外来看待影片中的社会,只能在影片的最后让李红琴拥有一个新生命,而李红琴的哭泣便是李红琴的绝望,便是领养孩子的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这也是导演意在展现的在道德紊乱的社会中,情既不于法,也不立于情。

陈可辛导演的影片《亲爱的》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动情的镜头语言,细致的道具使用,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因为其影片中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导演用其独特的视角,在道德“迷失”的社会中进行了一次理性的情与法的思辨,通过剧中人物的“寻子之路”而去探索这个社会的道德与体制,更是去探索整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是在不同的阶层中不同的主体思想中,找到整个东方伦里道德的一个回归。

猜你喜欢
寻子网线道德
《失孤》原型,24年寻子成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改装狂人牵手缘梦 共为“寻子”出力
社会版(二)
道德
寻找亲爱的
寻找亲爱的
调整网线 轻松解决彩印起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