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物理教学法,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2019-10-21 06:45刁小玲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8期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高效课堂

刁小玲

摘  要:本文阐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技巧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与物理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知识技能;探究性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与物理有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那么怎样用探究式教学法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呢?

一、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境: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与其真实位置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会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几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引导: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二、巧妙诱导启发,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法的前提是“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常常受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影响了学业。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初步归纳总结出学生受挫的主要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1)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2)学习基础差,有自卑心理;(3)适应性不强,没有掌握探究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1)举行活动,鼓励参与;(2)树立自信,补习功课;(3)相机诱导,授之以渔。

三、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是每个物理教师应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好奇、感悟、反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科是那样生动、有趣;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想象、质疑、理性思维的学习环境,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教者周密思考,做好必要的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探究问题,科学安排探究作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不断提高。如在学习《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一节内容时,从实验过渡到实际应用,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将托盘天平做成不等臂的可以吗?——引导学生想到托盘天平的制作原理;为什么要调节天平?——引导学生想到在设计制作托盘天平时,要考虑到杠杆等臂和平衡螺母。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能形成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努力求知、发奋进取的积极状态,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受挫的诱因。

四、设计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    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对于将要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无真正了解,通常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包括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制作,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等,教师只做组织引导。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體),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境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探究性实验高效课堂
利用多媒体促进物理教学的三点体现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浅析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功能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