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2019-10-21 07:42黄连成
锦绣·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黄连成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做人”。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升学压力、应试化教育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德育教育在当今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本文就着重分析当今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提出相应对策,使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教育;应试教育;对策

一、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现状

在中国,德育教育的由来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观点,其实便是情感教育的雏形。在近代中国,也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陶行知一直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书本所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情感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起,我国的德育教育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再次萌醒。特别是到了90年代的时候,随着外国情商理论的成熟和我国的教育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作为达到应试目标的一个辅助手段,而是和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目标一起,成为了三维目标中一支重要的目标。德育教育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传播情感和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在许多地方德育教育仅限于从理论上来论述其重要性和可行性。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资源,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惯性,课堂上“满堂灌”现象仍然很明显,大多数教师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比如,笔者在听抗日战争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将书本的重难点逐条理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但惟独在涉及到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时一笔带过,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课下笔者曾与该教师谈论这个细节地方的处理,除了由于该科容量较多不好进行深入展示这个客观原因外,当前学生普遍认为德育教育无用论也是个重要原因。因此,德育教育真正和历史教育相结合已经刻不容缓。

二、德育教育缺失的成因

德育教育的缺失,的确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原因,和过去我们所追求的应试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中小学校开始提倡“以教学为中心”,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以此为基础,各类学校紧抓升学率,老师和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上个好大学你以后就可以有一个好的人生,学生和老师天天关注的只有分数,但是却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一人格的完善。笔者上学时所在学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时还是90年代,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位同学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但是不久后却发现此同学已经悄悄离开清华大学,问起原因,老师无不惋惜的回答:“该生连最起码的开机都不会”,这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考察的方式,还是教育评价方式,都是将知识传授放在核心地位。在这个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分数高,教师教学成绩好,那就是好学生和好老师,所以导致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高考之外的东西一律不涉及,教学实际上已经被异化成一种分数教学,从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进而导致情感感情的弱化。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历史责任感等教育,最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人格的完善。我们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教书育人”正是此意。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取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格道德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来的重要的得多。

四、实施德育教育的对策

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文明历程和文化文明历程三本必修教材和四本选修教材,这些教学内容渗透了很多爱国情感因素,作为教师应该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恰当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情感积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历史学科更容易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中学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德育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如陶渊明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样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领悟到伟大先人带给我们的爱国情操,并联系实际,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国。

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在历史教学中,首先注意要有明确的德育教育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切實把德育教育的任务摆到一定的地位,实现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亦乐于接受德育教育。再次是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要贴近社会现实,并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从新的角度和高度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2]彭耽龄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朱煌:《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