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

2019-10-21 08:49屠文娟施忠
高教学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质量校企合作

屠文娟 施忠

摘  要: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针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要突出“非全日制学习”和“专业学位”及“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创新适应招生机制和教学手段,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激励校内校外导师从事教学与学生指导工作,多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认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真正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7-0010-04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ivation of part-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part-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theory. Offered to highlight "part-time learning" and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applied talents"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to adapt to the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mean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joint training, incentive school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students' guidance, multilateral efforts to improve social awareness, enhance students' identity in school, part-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can be real improved.

Keywords: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quality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需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转变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构建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教育为主,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职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办学形式,这两者是功能互补的,积极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既满足了社会在职人员学习提高的愿望,也符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比例已基本相当,这使得占主体部分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紧迫感。总结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题、经验和不足,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有利于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白君贵(2012)认为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是突出的导向性、代表性和完备性、可操作性、可行性与层次性、动态性[1]。王健等(2012)运用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招生情况、导师构成、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六个方面构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宋李俊,周怡伶(2017)研究表明可以从生源质量、培养条件、过程管理和培养结果等方面分析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研究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主次因素及其影响程度[3]。程安林(2017)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戴明循环理论,以“目标(Goal)-执行(Design)-检查(Check)-改进(Act)”四个过程循环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流程[4]。

对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庄晓媛(2012)从研究生本人、授课方法和教学方式、教师知识量及授课艺术、课程考核方式、学校思想导向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解决福州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5]。陈闻(2014)指出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需要作为主导方的政府、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作为消费者的在职研究生以及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的共同参与[6]。刘静等(2015)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四位一体方法[7]。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背景,针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从“非全日制学习”、“专业学位”及“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出发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现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文件,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坚持同一培养标准,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其学历及学位证书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和效力。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在国外,尤其是英美国家,因为非全日制所具有的灵活性特征使其成为众多求学者的首选,因而非全日制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培养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职业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兼顾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专业背景不同、年龄跨度大,这些特点导致了多元化的目标需求。大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或家庭,因而要求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更加丰富和灵活以适应工作和课程时间冲突等情况。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状

1. 缺乏针对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环节

新政策出台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工作全部纳入研究生全国统考,同一专业两种学习形式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相同,大大增加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8]在复试环节中也更多的是考核考生的专业基础,没有充分考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选拔既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质生源。[8]

2. 缺乏针对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很多培养单位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仍然采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制度,使得两种培养形式在课程内容、考核形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基本相似,没有特别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更高需求,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企业参观实习等环节重视不足。此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有时难以到校听课,因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不少培养单位缺乏相应的网络教学经验及配套资源。

3. 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相对于日益增加的研究生规模,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使得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限制了开设课程的数量和多样性。师资力量不足还体现在指导质量上,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时间偏少、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使得导师往往忽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而更愿意指导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以共同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培养单位外聘导师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具备资质的企业导师有限、企业人员缺乏充足的动力参与研究生培养等问题,许多培养单位并未真正落实双导师制,未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导致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4.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管理比较松散

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要兼顾学业和工作,且在思想和态度上往往对自己放松要求,所以用于学习的精力相对较少,这也增加了培养单位对其教育管理的难度。目前多数培养单位并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同时又不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在课堂考勤、成绩考核和论文答辩环节方面,培养单位往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放松要求,从而降低了教学和培养质量。[8]

5. 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知有待提高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的概念仍然存在误解,这会使得考生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意愿降低,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8]校友资源也包括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但由于在校时间少、参与学校活动少、师生之间交流少等等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往往对学校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最早使用三螺旋模型来解释知识经济时代中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9]

结合三螺旋模型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构建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部三螺旋,以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为外部三螺旋的人才培养双三螺旋模型,[10]保障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和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結合起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以科学链为主导,行政链、科学链和生产链紧密合作;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依托企业的具体岗位和需求进行实践环节技能训练,以生产链为主导,行政链给予政策支持;校内校外导师协同指导,生产链和科学链共同作用,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研究方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位论文[10]。

基于双三螺旋模型,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突出“非全日制学习”和“专业学位”及“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强调培养其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可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进行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对策建议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途径,地位和作用相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兴起,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显得相对缓慢,尚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强烈需求。虽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前景宽广,但须多方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良性循环。

(一)以学生为本,打破学生身份限制

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划分应以学生每学期修读的学分或者每周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依据,而不应该依据学生的社会身份。这样,求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攻读学位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民众进入研究生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国民素养和技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培养单位需要提高认识,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上保证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投入。鉴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结构复杂、目标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学籍与培养过程要以学生为本实施精细化管理。

(二)适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创新招生机制和教学手段

在招生环节,可以引入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以选拔优质生源。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跨专业报考比例较大,因此,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抓手,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改进授课教学方法,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同时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技术骨干等来校授课,主讲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指导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项目,提升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质量;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增加在线课程的学习;运用蓝墨云班课等云服务平台灵活开展学生的培养和学习,在移动智能设备上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突破时空限制。

(三)重视双导师团队建设,激励导师从事教学与学生指导工作

改革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改变教师目前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提高高校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身份认识;对校外导师的选聘、培训、薪酬和考核进行统一管理,重点选择那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具备指导能力和教育情怀的行业从业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校内导师校外实践、校外导师校内授课的方式促进导师队伍建设[12]。健全双导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双导师在研究生指导全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统一。

(四)努力提高社会认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政府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和学生本人要积极主动对外宣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引导社会了解和正确认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通过座谈会、问卷或者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了解学生需求,解答学生困惑;邀请非全日制研究生优秀校友返校交流,发挥校友的社會影响力和榜样示范作用,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校友意识和认同感。[8]办好校友会,搭建高校和校友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展示高校的实力和形象。

(五)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推进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广泛参与到企业产品研发、生产与管理中。通过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将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1]通过对知识模块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平台和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积累实践经验。[1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白君贵.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26):166-167.

[2]王健,曲鲁平.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76-79+91.

[3]宋李俊,周怡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6):63-66.

[4]程安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流程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7(2):99-102.

[5]庄晓媛.提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以福州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210-212.

[6]陈闻,王现彬,李久东.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1-137.

[7]刘静,刘军伟.校企联合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模式重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3):77-81.

[8]高一华.关于新政策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高教学刊,2018(9):191-193.

[9]孙祥冬,姚纬明.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124-129.

[10]赵倩,刘平雷,高欣.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7(22):94-98.

[11]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7):60-62.

[12]高鸿.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94-97.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质量校企合作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