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笔力,写出新、实、活的新闻作品

2019-10-21 07:24韩志伟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笔力感情

韩志伟

摘要:新闻作品的质量不仅体现了新闻记者的职业能力,而且也对广大新闻受众的阅读感受带来较大影响。如何提升笔力,写出高质量的符合群众需求的新闻作品是当前每一个新闻记者需要深思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相关分析。

关键词:笔力;新闻作品;感情

一、创新思路,围绕“新”字做文章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報道。新近刚刚或者不久前发生的事情,都有保鲜期,只要是具备一定积极意义,有新闻价值,都是可以采写的。但要写得新颖写得好,写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要在提高笔力上下功夫。要开动思路打破常规,避开一般人经常看到的角度,从另外的人们不常看到的角度去写,那么,即使这件事里的新鲜元素并不很多,但由于你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会给人新鲜感,引起受众的兴趣。我在以前采写过一篇种菜大王王宝生的新闻。从常规的角度写,讲他如何种菜,致富,当上蔬菜协会的会长,带领乡亲致富。这个角度过于平淡,吸引力不强。后来转变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写,重点讲述王宝生如何当的蔬菜协会的会长,题目改为《老王当会长》,这样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再比如,同样是报道中西方哲学代表参加的讨论会,一般常用的写法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了由中国哲学家代表和西方国家哲学家代表参加的讨论会,座谈讨论一些什么内容。这样写当然可以,也很正常。但要出新出彩,就要开动思维,打破常规,选取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个座谈会最后的见报稿是《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侧重写孔子的哲学思想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交流研讨。由他们的后人进行两种哲学思想的辩论。用这种写法来写一个哲学讨论会怎么能不给人以新奇新鲜的感受呢?

二、真实、朴实、亲切是好作品应具备的品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硬道理自不必多言。即使是为了求新,也不能损害作品的真实性。不能为了选取角度而不顾及真实,断章取义,添枝加叶。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纪录片,就是因为它真实,人们渴望看到真实记录历史与现实的作品。北京广播电视台有一档纪实专题片节目,颇爱观众欢迎,原因也在于它实、纯朴、亲切,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清新之美。

三、灵活布局,写活“典型”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新闻要在保障真实的基础上,写得灵活不呆板,要有曲折变化,才能引发受众的兴趣。可以多从篇章结构、文章的整体布局、语言的调度运用、叙述的手法上加以重点思考。灵活多变,才能不使人厌。比如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一个画面就是一个电视句子。要长的画面与短的镜头穿插开,运动的镜头与静的画面穿插开,全景与特写穿插开,等等,这样才不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写文字亦如此。谋篇布局要讲究,要常变常新。

再者,要写活典型,就要抓住典型的新闻眼儿,也是故事核,即道的灵魂。比如电视纪实专题片《老王当会长》,中心就是老王当上了蔬菜协会的会长,这是一个故事核儿,其他内容都围绕老王当会长这件事展开。比如老王头脑灵活,老王能种菜,老王帮助乡亲,老王信息灵通,等等。

要想把报道典型写“活”,在深入采访掌握大量一手素材的同时,就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把握好材料的取舍关系,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围绕这个故事核,并且精选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才把典型写也写活。

四、注重情感引发共鸣

优秀的新闻作品,不只需要有真实的故事内容,有精妙的构思技巧,有作者基于客观实际的独到见解,还必须要饱含深情,切中阅读要点,更要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因为感情是最能产生效益的催化剂,优秀的新闻作品只要抓住了观众内心的真实情感,就能获得观众的巨大关注,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深入交互,而这样的作品必然是成功的。比如,辽宁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新闻专题纪录片《保持通话》,这则新闻作品仅以7分钟时长,讲述了一个以电话作为生命线和病人保持实时联系并实施营救的感人故事。但是,新闻制作者善于把握故事主线和整个新闻的情感细节,善于用充满细节和悬念的故事化表达形式,将通话双方的心理状态、情感状况、事件进展等内容进行了细致描述,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将新闻作品与观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结语

新闻作品的“新”是根基,“真实”是生命, “灵活”是品性, “情感”是灵魂。没有新,作品就没有了根基;没有真实,新闻也会失去生存的价值;写得不活、整体上呆板的作品,格调不高,自然也会失去受众对它的兴趣,而没有情感的新闻作品无疑是“行尸走肉”,难以引发公众的感情共鸣。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笔力感情
中国现代绘画的“骨意”表达
最好的感情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感情工作
试论精品稿件的“真善美”
书画用笔的“笔力”论
谈风骨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感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