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技术概述

2019-10-21 19:05胡晓楠赫云灿郭文丽
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

胡晓楠 赫云灿 郭文丽

摘 要:玉米赤霉烯酮能够对人、动物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需要通过有效的检测方式完成对当前市场中粮食制品质量的分析。基于对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作用原理和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的了解,本文提出了这一检测体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了这一方法的精确检测形式,提高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精度。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粮食检测;玉米赤霉烯酮

1 引言

针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检查方法,但是从作用效果来看,各类检测方法都存在一定的检测精度问题和检测效率问题,基于此开发出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在具体的检测中需要通过对各类样本的高质量处理,并且让各类设备都处于高效运行状态,确保最终结果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在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中的使用

2.1 使用原料与设备

本文选用的原料为当前市场中常见的玉米面,以探测其中是否存在被检测的有毒物质。选用的设备包括玻璃纤维滤纸、石油醚、氯化钠等各类药品,使用的设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仪以及色谱柱等,通过对这些仪器的应用可以完成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玉米面是否符合当前相关规定的要求,并在具体分析的情况下,提高对这一样本的整体研究质量[1]。

2.2 原料的检测过程

原料检测工作的第一步为玉米赤霉烯酮储备液的制备工作,要精确转移一定量的标准液,并且将其与乙醇溶液融合,制作成毒素储备液,并且将其储备在-20 ℃的冰箱中。之后称取足量的玉米,放置在250 mL的具塞锥形瓶中,最后加入0.2 g氯化钠,并用乙腈水溶液浸泡,将混合物震荡5 min,之后对其进行离心处理,并且需要对玉米溶液中的不溶性物质进行过滤,将获取的溶液稀释后,分析不同体积比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提取效率,最终通过检测了解玉米面中的毒素含量。对于存放的干燥玉米来说,检测中通常要对玉米进行研磨,之后通过处理工作滤除杂物,以提高对有毒物质的检测精准度[2]。

2.3 检测因素的确立

检测因素的确立需要探索不同环境以及药品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其中需要落实的工作为检测过程的条件优化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玉米溶解溶液的体积配比、过滤以及浸泡过程中的流速、荧光检测过程中的条件等,通过对所有这些参数的控制和调整,以及与标准液的样本对比,可以了解当前的玉米质量。

在完成具体的对比和显色工作后,需要对相关的曲线进行绘制和描述,在此基础上了解当前玉米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就实际的作用效果来看,该项工作需要从中选择最为高效科学的检测方法,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对当前的相关要求和理论体系有所了解,方能够得到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结论。

3 粮食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试验

3.1 试验设计

将玉米赤霉烯酮(F-2)标准品毒素、玻璃纤维滤纸、硅镁吸附剂、石油醚与F-2免疫亲和柱等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器、氮气吹干仪和有谱超纯水机等开展试验。其中,F-2标准品毒素的纯度在98%以上,硅镁吸附剂在120 ℃条件下活化2 h后使用。试验中采用的甲醇和乙腈材料为色谱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3.2 试验过程

在检测过程中,首先制备F-2储备液,将100 μL的F-2标准品毒素溶于1 mL的甲醇中,然后将储备液在冰箱-20 ℃条件下储存。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首先从空白样品提取2.0 g试样,加入0.2 g氧化钠、30 mL乙腈-水溶液,经过振荡和超声提取后,过3次折叠定性滤纸和2次玻璃纤维滤纸,然后加入60 mL石油醚脱脂,在层析柱上除杂,经过10 min离心处理后提取3 mL上层清液。将清液加入到超纯水中稀释,然后取6 mL稀释液通过免疫亲和柱,经过5 min后收集洗脱液。脱洗液在50 ℃水浴条件下用氮气吹干,定容到1 mL,经过注射器滤膜后上样检测。此外,还要比较不同提取溶液对F-2毒素的提取效果。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过程中,要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其中,流动相为乙腈-水-甲醇溶液(体积比为46∶46∶8,流速为0.6 mL/s)、乙腈-水-甲醇溶液(体积比为44∶46∶10,流速为0.8 mL/s)和水-甲醇溶液(体积比为8∶2,流速为1.0 mL/s)。荧光检测条件分别为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为460 nm,激发波长274 nm、发射波长440 nm,激发波长23 6nm、发生波长418 nm。经过抽滤和超声波处理后确定的检测条件为:流动相乙腈-水-甲醇溶液(体积比为44∶46∶10),流速为0.6 mL/s,荧光检测条件的激发波长为274 nm、发射波长为440 nm。

3.3 试验结果

从试验检测结果来看,得到的线性方程为y=1 416 362.246x+2 771.577(R2=1.000)。该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为5.7 μg/L,定量限为19 μg/kg。从样品回收率检测结果来看,回收率分别为83.91%、85.21%、88.7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3%、4.01%、1.4%。通过对46份样品开展检测,得出呈阳性的样品为44分,检出率为95.65%,且F-2毒素含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 478 μg/kg、122 μg/kg,含量平均值为348.38 μg/kg。

4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在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应用结果

4.1 标准方程和检测曲线

在标准方程和检测曲线的确立与分析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对相关标准曲线的绘制,而该标准曲线的绘制需要使用到已经配制完成的标准毒素样本,通过对其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排除由检测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干扰,并且通过对相关玉米分析结果的获取,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前这类玉米样本的整体质量。

从最终的作用效果上来看,加入溶剂的体积比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这一影响过程中的不同体积比来说,也可以从中找到与标准样本检测成果最为相似的内容,本文从中选择到的最佳检测方案为,乙腈-水-甲醇的体积比为44∶46∶10,对样本的检测波长为274 nm,440 nm,检测流动相的流速为0.6 mL/min。

4.2 回收率与精密度分析

在这一研究中需要完成对回收率的分析工作,从中选择出最为高效优质的方案。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分别向检测的样本玉米面中添加不同质量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时,其最终的结果和检测标准液的回收率结果有所差异,但是回收率整体较为接近,但相应的差异值有很大区别,检测过程中可发现某样本回收率与回收理论值之间差异越小,则代表着最终检测结果和实际的毒素含量越接近。

4.3 实验成果分析

通过对具体检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市场中的各类粮食制品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过高的现象,当前和今后粮食生产厂家以及相应的检测检疫部门要提高对这类玉米面的检测水平和检测深度,从而让相应的粮食制品可以更好的确保安全性与健康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过程中,需要采用的设备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以及相应的实验材料等,材料的检测方法为在制备好标准液的情况下,通过向被检测玉米面中滴加不同浓度的标准液,并对比滴加标准液后的玉米回收率和原本的玉米毒素回收率,從中选择最为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吴限鑫,林秋君,郭春景,等.国内外主要粮油产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检测标准及风险评估现状分析[J/OL].中国粮油学报:1-9[2019-09-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864.ts.20190819.1523.032.html.

[2]刘胜利,何成华,施志玉,等.玉米赤霉烯酮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技术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6):100-104.

作者简介:胡晓楠(1984—),女,天津人,汉族,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

赫云灿(1988—),女,天津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

郭文丽(1982—),女,天津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非法添加及农药残留。

猜你喜欢
高效液相色谱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源食品中环磺酮残留
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用于矮地茶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槟榔中9种有机磷农药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胶囊壳中20种禁用工业染料
HPLC-MS-MS法测定克拉霉素血药浓度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概述及其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脑蛋白水解物片剂肽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
HPLC和TLC法对蓝色签字笔墨水分类鉴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