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沟通智慧与企业经营(上)

2019-10-21 09:46齐兴强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9年6期
关键词:臣子言辞君主

齐兴强

国学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关于沟通的智慧更是繁星点点、光耀后世。本文从儒家、道家和纵横家的角度分上、中、下三篇予以解读,撷取智慧,以资借鉴。

察人识人、知人知心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论语·卫灵公》篇,有段很经典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原文是这样的: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意思是:“对于可以讲真话、直话的人,在可以讲话的时机和情形下而不与他讲话,是对不起人,是不应该的;而对不可以讲真话、直话的人或不恰当的时机讲了真话、直话,不仅浪费口舌,还得罪人。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该说的人在该说的时候说,对不该说的人在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这样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这段话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找对人说对话,知人知心才能知言善交;找对人就要会察人识人,知人知心就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洞察人心、人性,把握好沟通的时机和场合。所以说,察人识人、知人知心是良好沟通的前提,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沟通智慧。历史上有一个范雎见秦昭王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有人见范雎是大才就向秦昭王举荐了他,秦昭王曾两次召见范雎并向他请教,可出人意料的是范雎前两次都支吾应付、不怎么讲话,这使得举荐他的人很难堪,并且大为不解。范雎回答了他的不解,他说:“我提出的谋划可以使秦国很快富强并能在诸侯间称霸,可是秦昭王他两次见面对我都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听我谋划的意思,所以我才不说话。”举荐的人得知事情原委后就再次向秦昭王汇报。秦昭王第三次召见范雎,这次他推掉了一切公事,屏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雎见面,很客气地求教。范雎借机陈词,好好发挥了一番,一番话讲完就把秦昭王说动了,随后秦昭王立即封范雎为相。

知言知意是精准沟通的核心

孟子善知言,何谓知言,他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段精彩的论述。孟子曰:“诡辞知其多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意思是说:“听了诡辩、偏颇的言辞,我就知道他在刻意遮蔽和隐瞒;听了浮夸的言辞,我就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失实;听了邪辟的言辞,我就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离正道;听了搪塞的言辞,我就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词穷。”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无论是对外的沟通、谈判抑或是对内的沟通、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知言知意,这是精准沟通的核心。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一定要听准、听全对方表达的内容,不要囫囵吞枣,更不要以偏概全;二是除了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探知对方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搞清楚其意图和动机。

言辞简约、表达清楚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以其博大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以最精简的语言阐明了沟通中语言表达的要义。原文是这样的:子曰:“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说:“语言表达或者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能主题明确、观点鲜明,把意思表达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就可以了,不必长篇大论、过分注重技巧和文采。”这句话估计点中了不少人的痛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犯上述错误呢?沟通也好,交流也罢,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一个字,那就是孔子在原文所说的“达”字,达即通达、到位:话说到位了,“沟”达到“通”的程度,也就达到了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只要到位就行,只要通达就行,何必非刻意雕琢、百般用巧呢?!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做到却不容易,尤其是对已经讲惯了官话、套话、出口必成章的领导干部更是难上加难,为能践行孔子所提倡的沟通之“达”道,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不长篇大论、不拖泥带水;二是要做到语言平实、朴素,不讲大话压人、不讲专业术语唬人;三是要做到凡事点到为止,绝不喋喋不休。

察言观色、见机行事是良好沟通的关键

人与人的沟通重在互动,要能随时觉察对方的情绪反应和态度变化,并适时做出调整和应对,绝对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会沟通的人都能做到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这一点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关键;要讲别人听得懂、爱听的话,而不是讲自己能懂、自己想说的话。有一个大学教授在给学生们讲沟通课时,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他要求学生们用双手的食指向他摆出一个“人”字形状,学生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都迅速做出手势。但让他们失望的是老教授连连摇头说他们做错了,因为他们摆出的“人”字造型,在老教授的方向看,却变成了“入”字。他用这个试验告诉学生们:与人沟通、交流一定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关注对方的反应和接受度,只有这样沟通才能顺畅。

孔子在《论语·季世》篇中关于沟通这个问题有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原文如下: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a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u)。”意思是说:“侍奉于君子旁边与其沟通、交流容易犯三个过失,这里的君子是泛指如:部下对长官,后辈对前辈,朋友对朋友;容易犯哪三个过失呢?第一,是为了表现自己、爱出风头,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的时候或是说话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就讲话,这是浮躁、急躁的毛病,是不成熟、修养不够的表现;第二,是该你讲话的时候因怕担责任或有其他顾虑不讲话或讲不透,这叫作隐晦,也是修养不够的表现;第三,没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察言观色就开口说话,这就叫瞎眼,是没有沟通智慧的体现。”

为了避免孔子讲的这三个过失,沟通时就要求我们能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关于这一点不要有心理障碍,这样做不是见风使舵、迎逢拍马的小人行径,而是为了取得良好沟通的必要智慧,是沟通的关键。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习和应用孔老夫子的这个沟通智慧,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跳出沟通本位,多站在部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入话题;二是入乡随俗、随境生心: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谈话语气,不能一味打官腔、摆虚套;正式场合要会讲振奋人心的“大”话,私下场合也善于讲体贴入微的“小”话;三是对部属的沟通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还要善于把握沟通的动态变化和对方反应,能从身边人、身边事、当下情、当下境谈起,自然而然地切入,寓刻意于随意之中,达到“因人开口,随缘说法”的境界。这样的沟通才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人身处其间,有轻松自在、酣畅淋漓之感。

同理心是沟通渐入佳境的阶梯

孟子在觐见齐宣王时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章句下》)意思是说:“君主看待臣子如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強盗、仇敌。”

同理心,对于上下级沟通来讲尤为重要,是决定沟通是否顺畅、是否走心的关键,也是沟通能渐入佳境的阶梯。我们经营、管理者在与下属沟通关系中,如何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运用同理心?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工作角色上的定位,自己是领导、上级,就要有领导的样子,要庄重、不轻佻、不随意、不嘻嘻哈哈;其次,在情感上的定位,要把自己当成是员工的亲人、兄弟姐妹,要动真情、说暖话,不要冷淡疏离、漠不关心;最后,在人格上的定位,我们和部属、下级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人格上的高下尊卑,务必要真心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把员工当人看,而不能当工具看待。

(编辑 施晓力 760586757@qq.com)

猜你喜欢
臣子言辞君主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五张羊皮
浅谈中唐诗歌中屈原的“臣子”形象
和谐君主帝喾
我不想感动对方
夜空幻想
古柏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臣子与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