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及真实性探讨

2019-10-21 10:18李梦婕
度假旅游 2019年2期
关键词:真实性

李梦婕

摘要:该文通过借介绍遗产及遗产旅游的概念,从游客及旅游目的地两个角度探讨了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并以福建土楼为例进行阐释。

关键词:遗产旅游;真实性;福建土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74-01

1 遗产与遗产旅游

1.1 遗产的概念

据文献记载,“遗产”一词大约产生于1970年代的欧洲(Richard prentice,1993:21),通常指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东西。1980年代中期开始,“遗产”的含义开始被不斷引申,地方文脉、历史人物等被都认作是一种遗产,并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商业用途。1980年代晚期,一些民间艺术、民族建筑风格就被认为是遗产,遗产进入大众化阶段。

遗产可依据不同的层次可分为世界遗产、国家遗产本地遗产和个人遗产;根据物质形态还可被分为物质遗产及非物质遗产;也可根据其特点加以分类(普伦蒂斯,1993),包括自然遗产、现存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遗产、工业遗产等。

总的看来,遗产的概念从“祖辈传下来的”发展到“与个性密切相关的”,从物质遗产向非物质遗产发展,从国有遗产向社会、民族和社区共同拥有的遗产发展,经历了从“特殊”走向“一般”的过程,从作为历史的活化石到成为时代纪念的产物。

1.2 遗产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将遗产旅游定义为“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刘庆余,弭宁,张立明将遗产旅游定义为: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去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

笔者认为,遗产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自我认知,它很大部分基于旅游者对于自身的感知,从某方面来说,它也是旅游者内心世界的映射。根据定义,遗产旅游者主要有三种:认为遗产地与自己无关的游客;认为遗产是属于自己的游客;不知道这是遗产地的游客(Yaniv & Poria, 2001)。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决定了遗产旅游对于其自身的体验价值及感受,而真实性则是遗产旅游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2 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

真实性是指以真实的方式来描绘历史,它也一直是遗产旅游领域备居争议的话题之一。从遗产自身而言,布鲁纳(1994)提出了真实性的四重含义。第一“真实的再现”,意思是从表面上看貌似真实,但其实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努力让该景点及其功能看上去真实可靠,让人相信;第二层含义是景点不仅能达到环境条件上的逼真,且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其历史原貌,并其还原的精准性能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可;第三重含义是绝对原版、毫无假冒。从这个维度来看,任何形式的修缮或还原都会令景点失去其本身的意义;第四重含义是指得到了官方或法律的认可—尽管对于谁有权评定真实性这一问题尚存争议。

李旭东和张金岭(2005)认为,当遗产地被旅游者体验为真实时,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质上就那样,而是因为它们被当作了真实性的符号或象征。这一点与布鲁纳提出的关于真实性四重含义有所类似,正是因为旅游行业中充斥着各种旅游企业、代理商和景区讲解者、导游等机构生产与制造出来的(Hughes,1995)。旅游经营者之所以刻意生产与制造遗产旅游地的“真实”,是因为原始的、客观的“真实”不能满足庞大而多样的商业机会,但经过中间商包装的“真实”却能很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们的需求。因此,在旅游经营者的理解中,所谓的“真实性”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由周围环境决定的、是具有思想意识形成的,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更接近“结构主义真实”。

其次,从游客的角度来看,真实性也分为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以及游客所体验的失真的历史。尽管理论上的真实性和游客所追求的真实大相径庭(科恩,1988),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游客追寻的是真实体验和真正境地(麦坎内尔,1973)。莫斯卡和皮尔斯(1986)所做的调查表明,对于旅游者而言,真实性是历史古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吸引游客的主要魅力所在。而在今后,对真实体验的需求有望不断提高,因为面对如今世界越来越商业化和同质化的景点,旅游者也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成长,人们也更迫切地希望能参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文化景观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也有学者提出,不论旅游者是否知道,实际上他们寻找的并不是真实的体验。布尔斯延(1964)认为,虚构事件、假货和造作的体验是旅游业的通病,因为这些都是游客想要的。而游客之所以如此,又是由于游客不能正确理解现实的含义造成的。有些旅游者想要好于现实的超现实体验,他们所想要的是对于其想象中历史应有样子的美好的超现实体验。因此,尽管许多人想要得到真实的体验,但游客并不想寻找关于历史的科学证明。相反,他们只是在寻求一种体验(舒顿,1995)。

3 以福建土楼为例的遗产旅游真实性探讨

福建土楼坐落于福建省,以其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城堡”。迄今为止,已被确认的土楼建筑达到3000余座,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46座。

土楼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长期以来的形成和发展记录了我国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不仅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儒家文化,还一并融入了当地客家人特的民俗文化。据记载,在面临着倭寇入侵,年年内战的情况下,为了血脉的延续,更好地保护族人,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外乡,用智慧与勤劳,创建了土楼这种既有利于家族聚集又能很好地防御外敌入侵的建筑。就此,家族得以血脉相承,文化得以不断延续,一个个独立的小社会也和土楼一并在时间的风雨中逐渐形成。

土楼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装饰上, “宅祠合一”的设计理念以及祖堂内的多神崇拜现象则体现了客家人的神灵崇拜信仰。每逢初一、十五客家的老年人便围坐在祠堂里祈福,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期盼客家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昌盛。客家民系崇宗敬祖的民俗理念在岁月的轮回里融汇成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起到凝聚人心、敬宗睦族、一致对外的效果。除了年节祭祖,族祠平日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聚集场所,因此,祠堂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俗观念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群族心理。

不管是在游览过程中,还是入住其中都能充分感受到客家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不受外界打扰的生活状态,恰好最真实地说明了土楼无须装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轨迹,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9:589-603.

[2] Erik Cohen.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6,(1):18-35.

[3] 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等.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6):42-47.

[4]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真实性
“双减”背景下英语假期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当代定格动画的技术革新和真实性研究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私人订制》与受众喜剧审美趣味的错位
专利审查中网络证据的认定初探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