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民本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2019-10-21 02:04丁学文
青年生活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子产天道郑国

丁学文

严格来说,子产是属于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任何思想家的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单一结构。子产的思想体系中既包孕着法制的基因,又蕴含着某些礼与德的发韧。而郑国于子产执政以后,在春秋时代被动应付大国的局面终于为之一变,对外郑国依靠晋国,又结交楚国,对内进行多项改革,让诸国心仪,让士人折服,春秋后半期,子产让春秋时代风生水起,这不仅是因为子产的法制改革,其对西周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也起到很大作用。孔子认为子产真正实现了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称之为“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一、子产民本思想的体现

首先,子产重人事而轻鬼神。《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裨灶预言郑国将有火灾,劝说子产用瓘斝玉瓚来禳灾,子产拒绝了。转年,裨灶又一次提出用宝物来禳灾,并说:“不用吾言,郑又将火。”大家也都请求用宝物禳灾,但子产还是不同意。他认为天道非人所能知,天人不相及,裨灶预言没有根据,所以反对禳灾。子产虽然不主张通过人为的祭祀禳灾活动来改易天命,但他主张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防灾减灾。史载,子产采取了疏散群众,送走和辞谢外国使节;抢救并转移卜龟、神位等国家重器;指示相关人员分工负责,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范围;确定受灾损失,减免受灾人员的赋税;同时,子产不忘加强国防,防止外敌来袭,并及时向各国通报灾情,等等积极措施。当然,子产也“为火故,大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灾”,但这并不意味着子产相信迷信活动能有效地防止灾害的发生,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当时的习惯做法,也即“礼”的内容之一。所以,《左传·昭公十八年》在“大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灾”的后面加上两个字“礼也”,直接说明这是礼法的要求。按照子产的“天人不相及”理论,子产根本不相信这些迷信方法能影响并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果他真相信,就不会采取一系列复杂而全面的防灾救灾措施。无独有偶,次年,郑国又出现“龙斗洧渊”的怪事,人们敦请执政子产组织祭祀。子产又以“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左传·昭公十九年》)而拒绝禳灾祭祀等迷信活动。同时,子产更反对因祈雨祭祀而毁坏林木的做法,认为“有事于山,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左传·昭公十六年》)

其次,子产对礼非常重视,时人都称子产“举不逾等”,“知礼”,“守礼”。这从子产让而不失礼,“终受三邑”[1]等实例中可见端倪。子产礼论的基本倾向是对礼的肯定。他所说的君臣上下、夫妇内外、父子兄弟等人伦纲常其宗旨在于说明礼是节制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所必不可少的东西。[2]按照子产的理论,礼被抬高到“天之经”、“地之义”的高度,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即“民之行也”。人们所遵从的准则是作为“天地之经”的礼,具体说,就是“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将人们的好、恶、喜、怒、哀、乐都归之于六气所生,要求人们“审则宜类,以制六志”,按照礼的要求,来约束人们的喜怒哀乐,使“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在这里,子产将礼提升到贯穿天道、地道、人道而构成世界整体和谐的秩序规范,是“成人”[3]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最后,子产特别重视德的作用。子产第一次提出德的概念应该是童年论侵蔡时提出的“文德”,与“法”一样,“德”在子产的心中也是治国立国的一个重要支撑。《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诸侯霸主晋国不断加重同盟国纳币负担,子产以“令德”来劝诫晋国执政要以仁惠笼络诸侯,否则将会出现“国贰家坏”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春秋时期所说的“令德”就是“忠”的代名词。[4]此处子产不仅告诫范宣子如果对盟国实行重币政策,“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壞”,而且引用《诗经》来颂扬不贰的忠德。如“上帝临女,无贰尔心”句即出自《诗经·大雅·大明》。当年重耳在齐安于现状时,其妻姜氏也曾以此诗句来激励重耳:“贰无成命。春秋时人所普遍认同的。在春秋时期的语境下,子产以“令德”和“无贰尔心”来劝说范宣子轻币实际就是劝其奉守忠德。

二、子产保民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子产对周代“敬德保民”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孔子的鬼神观和“仁德”思想影响深远。孔子基本上与子产同时代,子产卒时,孔子已近三十岁。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对子产几乎是全方位的赞颂,在称扬中不自觉地把子产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子产作为政治家很少言天道及鬼神。认为天道神鬼渺茫难稽,人们无法知道,而社会人事却迫在眼前,与天道根本无关。孔子接受了这种思想,对天道神鬼根本不论。当子贡再三要求他说点什么时,他才无意识地论及了天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对神鬼,孔子的态度是“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贡评论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篇》)这是对孔子(包括子产)思想的总结。

除了天道观的思想外,子产的保民思想对孔子“仁”的思想影响最深。《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初行,天下为公,人人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春秋之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王位世袭,人人为己,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但是子产却却是一股清流,仍然保有大道时期的仁爱之心,讲求文德,视民己出。子产为卿之初向郑国大夫然明请教为政之道,然明说:“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子产大喜,在内乱不堪的郑国终于有人与自己的政见一样了。“视民如子”的执政理念一直被子产贯彻。接着子产就对子太叔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政事喻为农事,务必日夜勤思,时刻践行,说明子产对民生的关注程度之深,对农事的重视程度之重。这种情怀也被后代儒者所继承发扬,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哀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范仲淹于《岳阳楼记》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子产对百姓疾苦的重视被孔子赞赏,孔子评论“子产不毁乡校”时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孔子对“仁”要求极高,轻易不以“仁”许人。他称子产“仁”,足以说明他对子产民主作风的赞赏。子产权倾郑国,对朝中政事却从不独断,因而“鲜有败事”。这种民主作用融进了孔子的思想里,其表现在:其一、在师生关系上,孔子认为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必让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曾坦率地向弟子们宣布:“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事隐瞒着吗?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由于他的民主作风,弟子们也敢对他进行批评。子路经常向他提出批评性的意见。据说孔子到卫国,曾拜见了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很不满,可能发了些牢骚,逼得孔子只好诅骂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孔子乐意接受批评,对不肯提渗视泊勺弟子反而责怪。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晋意无所不悦。”(《论语·先进》)其二、主张君臣都要按礼行事,实行民主政治(“德政”),反对君或臣独断专横。《论语·八佾》记载:“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主不实行民主,搞独裁,可采取两种态度:一是谏铮,“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二是离去。“微子去之”(同上)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正是由于孔子将子产作为学习的目标,子产的这些思想才会被孔子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且开办私学将这些思想传授下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3.

2. 杨伯峻.论语释注[M].中华书局,2006.

3. 周立升.春秋哲學[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4. 桑东辉.子产忠德观的内在价值及其当代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5《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伯赏入陈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产辞邑,曰:“自上以下,隆杀以两,礼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及赏礼,请辞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

6周立升.春秋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178

7“成人”乃子太叔对子产礼论的理解和发挥。当时赵简子听了子太叔引述的上面子产论礼的一大段话后,慨叹到“甚哉,礼之大也!”子太叔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8据桑东辉《子产忠德观的内在价值及其当代意义》:《左传》成公十年、昭公十年皆有“忠为令德”、文公元年有“忠,德之正也”等说法。此外,“不贰”为忠。“下不可以贰上”(《国语·晋语一》)乃时人的普遍看法。

猜你喜欢
子产天道郑国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宽容的力量
漫画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