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德与朱晓玫弹奏《哥德堡变奏曲》之比较

2019-10-21 08:56林舒雅
黄河之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巴赫

林舒雅

摘 要:花开两朵—各展其美。J.S.巴赫的巨作—《哥德堡变奏曲》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而树上则开满了五颜六色、形态各不相同却都如星光一样璀璨夺目的花,这些“花”就是不同的钢琴家弹奏出来的《哥德堡变奏曲》。此文仅将古尔德与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作比较,观古尔德版《哥德堡变奏曲》的明艳多姿,赏朱晓玫版《哥德堡变奏曲》的细腻静好。

关键词: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古尔德;朱晓玫

一、古尔德的演奏风格

格伦·古尔德是加拿大的著名钢琴演奏家,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名副其实的钢琴天才。《哥德堡变奏曲》是他录制的第一部唱片,在古尔德之前,只有伟大的波兰古钢琴家万达·兰多芙斯卡录制过《戈尔德堡变奏曲》。

天才总是会有一些“怪癖”,例如古尔德会随身携带着他父亲为他做的离地面不足40厘米的旧琴凳、他总是会带着手套、弹琴时自己也会跟着钢琴哼唱、甚至用空闲的手在空中指挥,等等。是真的投入到无法控制自己还是用这些小动作来缓解自己对观众的恐惧心理,不得知晓。舆论在夸赞他高超的弹奏技术的同时,也对他的“怪癖”议论纷纷。但古尔德却始终坚持自己,甚至他的老师圭雷罗也无法改变他。

他坚持用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学习新作品不用钢琴,而是听熟之后回到琴上,用很长时间尝试各种各样的处理办法,最终摸索出自己的阐释。他用录音机把自己不同的演奏录下来,并把录音与别的钢琴家演奏录音相互比较,探究作品的种种可能性处理:从严守谱面上每个标记的处理,到把节奏、力度、结构等方面都做大改動的处理。这种学习方式与同时期的主流钢琴音乐家截然不同。

古尔德曾两次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一次是在他刚刚崭露头角时-1955年,一次是他去世的前一年-1981年。这两次的录制都非常的成功,不同的是两次的录制在音乐表达、处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的录制听得出来,他是自信的、有朝气、有力量、更自由。主题部分更加明亮、欢快;变奏部分更体现了个人的演奏风格,整体速度较快,展现了他高超的演奏技术,把他左手的优势也完美的展现了出来。这种极力展现自己的方式,很符合20多岁的青年刚刚在演奏领域崭露头角的古尔德。而第二次的录制,听起来更加成熟、严肃、宽容、更能泛起内心更深的涟漪。从主题的旋律响起,便听出来速度与二十多年前比慢了许多,音色也更加柔和,低音部分似乎也沉重了一些,不再像20多岁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更像一位沉稳的智者在表达他的人生感悟。相同的是,这两次的录制里,古尔德所要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即便弹奏的细节改变了也只是因为他自己的心理改变了,与巴赫的思想并无太大关联。

在古尔德之前,《哥德堡变奏曲》鲜为人知,在古尔德的唱片发行之后,这首巨作才擦去厚厚的灰尘,重新绽放。就像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说的,“巴赫是一座火山”。而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录音,使这座沉寂多时的火山再次喷发了,而且那是何等地辉煌灿烂、光焰万丈啊!

二、朱晓玫的演奏风格

朱晓玫的启蒙老师也是她的母亲,和古尔德很大不同的是,朱晓玫经历了中国建国以来文学艺术界最苦难的十年——“文革”。她只在自传里说过“文革”时期的事情,但在有关她的采访里,却总是不愿提及。相比于古尔德精心保护的手,朱晓玫的那双“小手”上却满是沧桑岁月留下的印记。

有人说,朱晓玫的演奏太过于平庸;有人说朱晓玫弹得苦大仇深;也有人说,朱晓玫的演奏技术只能算得上中上,她只是注重表现音乐心理而已……一百个人听就有一百个想法,对于朱晓玫来说,只要有人愿意听她的演奏,她便会非常感激。“文革”改变了她很多,却无法改变她的谦逊、内敛。通过聆听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及一系列关于她和《哥德堡变奏曲》有关的视频,对朱晓玫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之后,笔者认为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她内心的《哥德堡变奏曲》,从弹奏这首作品中为我们展现了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朱晓玫是信奉道教的,她更是把《哥德堡变奏曲》与道教思想融入在了一起。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教徒,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写给上帝的;朱晓玫也信教,道教。国别的不同、信奉的不同并不代表思想上就不能有共鸣。朱晓玫很好的将道教的思想与《哥德堡变奏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想结合,所有的音符都由理性控制,然后再被演奏出来。个人认为,朱晓玫是通过谱子认真思考了巴赫真正想通过这个作品向世人表达的东西,音乐并不受语言的限制。显然,朱晓玫一定是从《哥德堡变奏曲》中看懂了的,她更愿意弹奏符合巴赫意愿的《哥德堡变奏曲》,就像是在“替”巴赫弹奏一样。

朱晓玫弹奏的《哥德堡变奏曲》既没有古尔德1955年版的欢快,也没有古尔德1981年版的格外沉重,从朱晓玫的手中弹奏出来的《哥德堡变奏曲》更像是平常的呼吸一样,不深不浅、不急不缓的恰到好处,在细微之中将音乐流入耳朵,流入听者的心里。从她的音乐中,听到了理性、清欢、微苦,没有过于欢快,也没有过于沉重,也许对于这时的她来说过去的那些岁月早已不重要了,所有的痛苦都已经过去,最重要的是现在她过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结语

对于格伦·古尔德和朱晓玫演奏的版本没有谁好谁坏,他们把各自的《哥德堡变奏曲》开的都格外鲜艳美丽、独树一帜。个人对这两位演奏家都非常崇敬,前者技术高超、坚持自我、充满灵性,后者将自己与作品的思想融为一体,理性表达作品的内容。他们都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学习的榜样,也非常感谢巴赫的“小溪”中有他们两个,让我们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1,5.

[2] 孙国忠.《戈尔德堡变奏曲》:巴赫的晚期风格及其研究[J].音乐艺术,2000,04.

[3] 朱贤杰.寻访古尔德[J].音乐爱好者,2002,07.

猜你喜欢
巴赫
等候第七名囚犯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巴赫的故事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
莱比锡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