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留学生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

2019-10-21 13:23贺文田海青
兰台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测验留学生

贺文 田海青

摘 要

对近代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留学生群体概况进行论述,分析出以留美学生的表现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上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他们历经了以语文“五段教授法”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以语文测验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以语文能力标准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以探索语文本土化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及以语文教学实验进入衰退期为特征的总结阶段等五个阶段。

关键词

近代留学生 中小学 语文教学实验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who are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ing experi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dern time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behaviors of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the most active. They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ctive explorations in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ing experi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y have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stage characterized by “Five-Segment Teaching Method” of Chinese,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stage characterized by Chinese test,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stage characterized by Chinese ability standard,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stage characterized by exploring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and the summing-up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decline of Chinese teaching experiment.

Keyword modern overseas studen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ing experiment

“我国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还形成了重史的优良传统。”[1]35-38+92我国语文教育虽有上千年历史,但反观封建社会,语文教学存在不少弊端,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教学法着重于“填鸭式”灌输、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等。到近代,由于我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日亟,社会急剧动荡的现实,促使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良方”[2]75-79,尤其是以留学生为主的新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教育救国,并为此进行不懈的努力。与之对应的,在语文教学上也是如此。留学生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在引介、开展及指导教学实验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总的来说,我国早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多是西方近代教学实验在我国的翻版和试用,后期在留学生们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民性,探索出具有本土化的语文教学实验。

一、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近代留学生群体概况

依据相关资料,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近代留学生的基本概况整理如表1所示(见132页)。

通过表1数据得知,以上留学生们的留学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德国,其中以赴美留学为主,共有14人,占总人数的93.33%以上;有9人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占总人数的60%;有8人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53.33%以上。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上,以留美学生的表现最为活跃。从上述的时间年代来看,留学生大致可分为两代知识分子:第一代是从传统过渡走向近代的文化人,如李廉方、俞子夷;第二代则为接受了更多新式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如艾伟、刘廷芳、廖世承、张耀祥、高仁山、陈鹤琴等。这些留学生大多数出生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当时我国“西学东渐”的前沿,其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不仅对于留学生们的成长和教育均有裨益,也对他们的留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部分留学生拥有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经验,一部分留学生毕业于闻名世界的高校,如哈佛大学等。他们所学的专业不仅广泛,而且涉及的领域较为宽广,理论基础相对扎实,“除了在教育实验中运用国外所学的先进技术知识外,还引进了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社会学方法”[3]10-15。从这个角度来说,留学生引领的近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是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教学实验经验的结果。这不仅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我国当时的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近代留学生与中小学语文教學实验研究的发展历程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洋务运动事业毁于一旦。外加八国联军的侵华,以留日学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步觉醒,并登上历史舞台。其“率先自发组织创办了刊物,通过对日本学制的学习,然后翻译、引进,这为我国当时学制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4]49-59。在此基础上,清政府于1904年“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奏定学堂章程》颁行,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语文”学科的独立”[5]48-50+52。之后,由于大量兴办新式学堂,导致师资不足,于是,师范教育逐步兴起。在留日学生的努力引导下,“五段教授法”实验兴起,在语文教学上也不例外。

站在近代留学生的视角上,考察并回顾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的历史,其除了历经心理实验和教学法实验两大类之外,发展历程还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以语文“五段教授法”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04—1915)、以语文测验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16—1921)、以语文能力标准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22—1926)、以探索语文本土化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27—1937)、以语文教学实验进入衰落期为特征的总结阶段(1938—1949)。

1.以语文“五段教授法”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04—1915)。在民族危机刺激下,一方面,留日学生创办刊物大量翻译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等相关论著,另一方面,民间教育团体又取法日本,向日本学习。如“1909年,俞子夷、杨保恒与周维城以及胡包书受江苏教育总会之委托,一同赴日本考察单级教授法”[6]93-101。归国后的他们,除了在江苏教育总会创办的练习所宣传单级教授法外,还在后期成立的上海崇正西官塾和西南官塾进行教授法相关实验。此时,“五段教授法”与单级教授法已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辛亥革命后,随着留美学生的相继归国,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盛行的实验教育学有简单的引入,主要通过“《教育杂志》等刊物对这一思潮有零星的介绍”[7]30-36,于是,留学生将这种思潮与语文学科结合的专门研究产生了不少新的内容和新气象。如俞子夷、杨保恒、周维城等在江苏第一师范学校附小对国文教法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在一年余的演示和讨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教顺”一套。这套“教顺”除了包括事物教学、目的指示、课文大意、新字解释、课文讲读、讲读练习、段落大意、文体结构、应用练习等过程外,还在“五段教授法”的基础上改进了操作程序,事物教学即预备阶段;课文大意、新字解释、课文讲读统属提示阶段;讲读练习为指示的巩固和加强阶段;段落大意和文体结构均属整理阶段;最后的应用练习即应用阶段[8]98-103。随后“五段教授法”的研究在国内教育得到广泛的响应,也进一步带动语文教学实验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2.以语文测验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16—1921)。西方的实验教育学于1912年经由留学生传入国内,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影响一直较小。直到1916年留美生刘廷芳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开始对汉字的相关规律,如汉字的字形、笔画数、字音对字义理解的影响等做了实验研究,并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汉字心理研究》。该论文发表后,实验教育学的影响才逐渐扩大。比如:张耀翔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以中国留学生为被测者做了汉字横直排的比较实验,结果直排优于横排;俞子夷于同年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小学缀法测验量表》,其“适用于小学至初中一年级的学生”[9]1,“实行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同一题目的作文,把作文的成绩与量表标准对照,确定学生作文应得的分数”[10]286。此后,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双重影响下,“教育科学化”和“科学教育化”思潮达到鼎盛,于是,实验教育学的影响更大。比如:陈鹤琴于1920年开始,“带领助理九人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从儿童用书、报章、杂志、儿童作品、古今小说、杂类这六大类语体文(白话文)材料中收集554478个字,选出4261个常用字,编成我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11]。

3.以语文能力标准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22—1926)。在1922年至1926年间,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的主体大多局限于大学教授及专家,且在与国外合作的基础上,兴起了多种语文能力标准的测验。一方面以留学生为主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于1922年12月邀请麦柯尔来华,其除了制定中小学用的测验方案之外,还成立了编制测验委员会,并在江浙发达区域推行各种新式教学法实验。另一方面,受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留学生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对国外教学方法进行甄别,如廖世承于1923年秋到1924年夏在国文等学科上进行的道尔顿制实验。此外,“为了对教学成绩有一个科学的评定标准,更是为了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2]13,以留学生为代表的教育研究者兴起了编制教育测验的浪潮。这种测验浪潮在语文学科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作文上,周学章立足于实验的基础上,于1923年编制了《作文测验衡》;在阅读上,陈鹤琴编制了国内最早的中小学测验,如《初小默读测验》和《小学默读测验》;在阅读生理上,沈有乾开展的汉字眼动实验揭示了中文阅读时阅读速度与眼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语文常识上,廖世承编制了《中学国文常识测验》;在语文测验内容和做法上,廖世承和陈鹤琴于1925年合编了《测验概要》一书;在汉字书写上,俞子夷于1926年就写字用笔做了实验,得到的结论是钢笔写字速度最快;在儿童学习文言文上,艾伟于1926年在沪、杭、宁开展了测验学生理解力的实验等。这些语文教学实验除了摒除国人一直以来的思辨或是形而上学的武断态度以外,还在推广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为中小学针对自身以及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实验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4.以探索语文本土化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阶段(1927—1937)。在1927至1937年期间,语文教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移植西方教学方法的实验,而是在反思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探索出具有本土化的语文教学实验。首先,相关研究者、专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验,还结合留学生的力量建立了相关平台去开展实验研究。比如:艾伟一方面先在沪、宁、杭各中学的初中部或前期师范开展了国文理解测验,又于次年进行了汉字横直排阅读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以艾伟为代表的留学生于1929年在中央大学成立了教育心理系,其主要工作是研究各种类型量表的编制和修订;之后以留学生艾伟、陈鹤琴、廖世承等为代表成员的中国测验学会于1931年6月21日在北平正式成立,其从成立到1937年,当时语文学科的代表性教学实验有:艾伟于1931年开展汉字常用字问题的实验研究;张耀祥编制我国首个国文识字测验,其以《增订放大实用学生字典》为蓝本,采用随机抽样法,从该字典收录的13469个汉字当中,选取100多个汉字去测被试者的识字量;杜佐周(1929—1930)、周先庚(1932)在汉字的横直排方面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艾伟于1936年开展了汉字阅读心理的实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小学生能于1秒钟内读7个字或8个字,其理解力比能读5个字或6个字者强。在此范围内,理解力与速率成正相关。若每秒钟所读超过8个字,则速率虽加快,而理解力未必增强,或竟落后”[13]78-87等。其次,以留學生为代表的学者在探索本土化的基础上,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罗廷光与王秀南于1933年合著的《实验教育》,奠定了国内实验教育理论的雏形。最后,在留学生们的带动下,伴随着教授、专家走上教学第一线,开展广泛的实验研究热潮,促使中小学教师也投身于语文教学实验中,因而,各地的语文教学实验运动如火如荼。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得知,当时语文学科进行的教学单项一共有35项[14]66-68。最具代表性的有“上海市立实小主持的‘国语科应否用书实验、安徽中心实小主持的‘国语教材每课要多少生字实验、东南大学附小主持的‘朗读与背诵何者效率最大等”[15]15-16。这些以探索语文本土化为特征的教学实验除了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以严重的冲击之外,还扩大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力。

5.以语文教学实验进入衰退期为特征的总结阶段(1938—1949)。随着抗战的爆发,我国教育事业处于既恐怖又萧条的状态之中,这导致稳定的教学实验环境被破坏,不少教学实验被中断。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无畏被害的危险,继续坚守自身的工作岗位,如夏丏尊、艾伟等信仰坚定的留学生,依然为改进教学方法而做着大量的努力。但由于条件所限,实验专家艾伟在此时期做过的语文教学实验也只有几个,诸如艾伟于1938年秋在沙坪坝的中大附小进行了第一次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的教学实验与次年进行的第二次较大的白话文阅读兴趣的教学实验[16]57-63。其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发表了《文白御接问题研究第一篇》等论文。由于当时的中小学实验学校被战争破坏,于是,不少的教育相关学术机构,如中央大学师范研究所、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研究所、西北师范学院研究所、四川省立教育科学馆等被迁往内地,并逐步走向舞台,承担起教学实验研究的重担。在语文教学实验上,“有记载的仅有艾伟、常道直等依托国立中央大学师范研究所创立的学习心理实验中学进行的历时两个月的国语科教学单项实验‘篇幅长短与诵读速率实验的研究”[17]10。随着内战爆发,教学实验的相关环境再一次遭到破坏,语文教学实验逐步走向衰落。这促使相关研究者不得不反思以前的语文教学实验,并出版了相关的著作。如:艾伟的《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字问题》等,这标志着我国近代语文教学实验进入了理论总结时期。

三、近代留学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的影响

纵观我国近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的历史过程,留学生除了“显现出移植、改造、融合、创新四个突出的特征”[18]20,有其优势之外,也有其不足。

1.近代留学生开启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历程。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活动主体的留学生,除扮演引介者、研究者乃至实践者等多个角色外,还充分贡献了自己有生之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近代语文教学实验“摒弃了形而上学的主观态度,注重从客观事实依据出发”[19]47,以求因果关系,找寻到相关规律。这个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观念、精神及方法,一直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和做法,给语文学科带来了新的氛围,从而开启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历程。

2.近代留学生促进了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以留学生为主的教学实验者以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武器,采用了心理测量法、智力测验法以及教育统计法等,在常用字、阅读兴趣、阅读生理基础、横直排、汉字书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有价值的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实验者要在设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搜集,再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除了探索汉语与汉文的系列规律外,还要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这除了鞭策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法,也有效促进我国近代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

3.近代留学生推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的本土化发展。我国近代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的发展历经了由移植到创新、由西方化到本土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者先将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并在不断实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結论和主张,尤其以李廉方和艾伟为代表开展的相关实验研究。其实验除了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之外,还反映了留学生群体试图结合国情民性,在反思的基础上,有效推进我国近代语文教学实验的本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刚.教育史学史: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兴领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

[2]朱华.论留学生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J].北方论丛,2008(6).

[3]杨茂庆.民国时期留学生与乡村教育实验——以河北定县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5).

[4]贺文,郑刚,张景彦.留学生与近代教学论的发展历程[J].黑龙江史志,2017(11).

[5]李丹.民国时期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演进[J].语文建设,2018(3).

[6]贺文,郑刚.留学生与近代教学方法的中国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

[7]李静蓉,王剑.近代中国教育实验探析[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8]吴洪成,姜柏强.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引进、实践及反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2).

[9]周新平.论构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发展性评价模式[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0]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1]曾红梅.陈鹤琴:我国首位编写小学教科书的心理学家[N].中华读书报,2014-10-22.

[12]于洋.民国时期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13]吴洪成,谈龙宝.中国现代中小学单项教学实验述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4]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

[15]耿红卫.实验教育思潮对20世纪前期我国现代教育研究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3(15).

[16]贺文,郑刚.留学生与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4).

[17]陈静.国语科中小学教学单项实验研究(1927-1937年)[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18]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9]孙伟娟.民国语文教育的学术史初探[D].无锡:江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贺文,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田海青,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类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测验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高校体育教学应用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具身教学应用于小学绘本故事课堂的研究
能否用斐林试剂鉴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