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生贵子”玉器题材演变过程浅析

2019-10-21 09:45侯馨
东方收藏 2019年5期
关键词:童子玉器莲花

侯馨

莲生贵子,又称连生贵子,是古人利用谐音而形成的吉祥图案,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众所周知,艺术作品是反映人们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因“莲”谐音“连”,并进一步将“连”与“生”结合,发展成“连生贵子”的文化意义,寓意极为吉祥。在我国玉器、瓷器、丝织品、年画等众多器物上都有以“莲花”纹饰为主的题材,下面主要以玉器为例,对莲生贵子题材的演变过程作一浅析,以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玉器造型中表现“莲生贵子”的纹饰多以童子持莲的形式出现,作品通常刻画的多为男童,他们手持莲茎,有的将花扛于肩上,有的顶于头部,或交脚而行,或膝盖微曲,或半蹲跪状,生动活泼,十分惹人喜爱。

从我国目前资料而言,童子与莲花组合在一起的造型,在汉代之前并未发现。至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在壁画和佛造像中才开始出现有类似的图纹。宋元以降,这类内容题材的玉雕饰件逐渐增多。创造者当初是如何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童子和莲花结合起来,有专家推测这应与东汉以后传入我国的佛教有关,特别是“鹿母莲花生子”故事的传播和发展。

据《杂宝藏经》记载,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居住于此的梵志经常往山石上大小便,有一只雌鹿在舔食了他的便溺后怀胎生下一女,长大成人后嫁于梵豫国王为第二夫人。该女子怀孕后生下了千叶莲花,但被大夫人偷偷地放入篮子扔到河里。幸运的是,篮子被乌耆延王正及徒弟们打捞上岸,在发现千叶莲花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小儿后,便抚养他们长大,最终都成了大力士。据推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被人们所喜爱,由此该图纹便多次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但此时的图纹仅为童子莲花纹,表现为天真的孩童站立、跪坐在莲花或荷叶上。从简单的童子莲花纹到我们今天所说的童子持莲纹,这一构图的转变似与北宋盛行的七月七日模仿摩喝罗之风俗有关。

吴自牧《梦梁录·七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喝罗之状。”这里提到的摩喝罗(乐),是佛经梵文的译音,又作摩睺罗、罗怙罗等。《大唐西域记》中这样写道,摩喝罗是释迦在俗之子,后跟随释迦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沙弥之始,并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时变化身,常在人间。由于摩喝罗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把他塑造成了儿童形象,而且在“七夕”之日,儿童们会手持荷花,模仿摩喝罗之状。这一情形反映了当时人们借助摩喝罗的形象,寄托了生子的美好愿望。

由此推断,童子持莲的构成是佛教故事在我国演化的一个结果,从早期的“鹿母莲花生子”故事的传入到摩喝罗形象的借用,同时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巧妙地运用了谐音,使“莲”比“连”,最终形成“连生贵子”的美好寓意。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存在,自宋以后,这种纹饰日益普遍化,并大量出现在各类工艺品中。不同时期的童子持莲纹玉器均有不同的装饰手法和雕琢技巧,清晰地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玉器发展至宋代,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当时的玉作、商铺,主要是面向广大的消费人群,从长期以来的帝王贵族用玉,转向了市民用玉。这一社会功能的转变,为玉器的造型、图纹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制,顽皮的童婴形象进入玉器艺术的创作领域。就目前资料而言,比较完整的玉雕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之后有商周玉神人、战国及汉舞人、唐胡伎等。至宋代,玉人物造型开始以儿童形象为主。他们有的手执荷花、有的手提灯笼,交脚而行或游戏玩耍,造型生动活泼,基本上与宋代绘画、泥塑中的儿童形象一样,头部较大、后脑勺隆起,五官小巧集中,以阴线刻画的双眉纤细下斜,略呈八字形,而且眉宇间的距离较远,眼鼻口的轮廓似一阴线勾连,形成一种直鼻小口、天真稚气的神情。琢磨虽然简练,神态却极为可爱。手持莲花超过头部的造型比较多见。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精美的宋代持莲玉童子(图1),长4.1、宽1.6、高4.7厘米。玉色白中泛黄,有黄褐色斑。童子通体圆雕而成,头部较大,五官比较集中,葱管小鼻,小嘴、耳朵刻画均较明显。童子身穿对襟衣,交脚而行,右手牵绣球飘带于前胸,左手持莲,莲茎从肩部顺势而下,盛开的莲花和绣球并列于小孩的右肘与右侧衣角处。此件作品上下有穿,当为坠形佩饰。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一件宋代持莲玉童子(图2),高8.3、宽3.9厘米。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圆雕。童子头较大,眼睛呈橄榄形,直鼻小口。身穿无领对襟衣,手持莲花,准备插入瓶中。工艺简约。

广汉市文物管理所收藏一件南宋婴戏玉坠(图3),高4、上宽2.8、下宽3.2厘米。青玉,莹润细腻,呈半透明状。整个器型呈梯状,镂雕成相互嬉戏的二童子。一童子持荷,荷叶如伞状罩于他们头部,均身着对襟齐膝长褂及直管裤,上刻星形纹饰。

辽金乃至元代,因民族不同,生活习俗、文化观念有别,玉器在工艺技巧上也有所区别。由于北方民族豪爽粗犷的气质和习性,琢工比较粗放,深挖重刀现象较为普遍。在對头部五官的刻画方面改变了宋代时期仅用阴线区分的手法,而是在眼、鼻、嘴轮廓的外沿,采用了减地斜磨的技巧,形成了一种近似浮雕的效果。在这个历史阶段,童子持莲造型的玉器较为少见。

明代初期,明太祖不仅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而且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明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以及宋应星《天工开物》等有关手工业方面专著的出版,玉器制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相继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南京等地为首的制玉中心,并开始脱离宋元以前形神兼备的艺术轨道,出现了商品化、装饰化、玩赏化的新特点。明代玉童子的数量较宋代有明显增多,且由于吉祥图案的盛行,代表多得贵子、家庭兴旺的童子持莲饰更加普遍,并出现了持盒、多童戏耍的新题材。持莲童子造型一般较为浑圆,服装姿态沿袭了宋代的式样,头部较大且扁平。衣纹线较深而且比较生硬。所持花枝,叶子深挖,梗有棱角,镂空钻孔的痕迹不注意碾磨,显得有些粗糙。穿孔上下贯通或在肩部花枝处钻孔。整体造型及工艺均不如宋代玉童精致,且此时的莲花造型一般不超过童子的头部位置。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一件明代执荷玉童子(图4 ),高5.2厘米。白玉,圆雕。童子头部较大,脑门一撮头发左右分开。身穿对襟长衫,下着短宽脚裤,衣服纹理清晰。左手上举,紧握一莲梗,荷叶及荷花垂于身后。童子头顶中部贯天地孔。

另外一件精美的明代三童玉佩(图5)也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该玉佩极富生活气息。高9.2厘米。白玉,圆雕。玉佩为姐弟三人,姐姐梳人字形发,上身穿交领衫,下着宽松长裙,低头弯腰,右手执一枝长梗莲花;大弟紧跟在姐姐左后侧,圆发髻盘在耳朵上部;小弟则骑在姐姐肩上,桃形发髻,十分可爱,身体前倾,右臂扶住姐姐,左手则放在哥哥头部。

清代的玉童子多为传世玉,巧作的表现手法开始增多,题材和造型也比以前更加丰富,除了童子持莲外,还加入了其他吉祥物的组合,更是表达出一种祥瑞喜庆的寓意。此时玉童的造型更加活泼自然,有站立、伏卧、曲蹲等姿态,形成了清代独有的一种时代风格。一般来说,清代玉质较好,多选用洁净无瑕的白玉和青玉,童子造型多圆头圆脑,前额宽阔,后脑浑圆。五官琢磨细腻写实,嘴角略向上翘起,给人一种天真顽皮的微笑感。服装宽大,衣纹边角也多用阳纹表现,身边的陪衬物均打磨得细腻光洁,浑圆无棱角,看不见任何切割、钻孔痕迹。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和合二仙玉饰(图6),寓意喜庆吉祥。高5、宽7.5厘米。圆雕,玉质青白色,温润细腻。二仙呈半蹲跪状,面带微笑。一仙手持如意,一仙手持一束带莲蓬的荷花、荷叶。二仙之间放置一扁圆形盒,盒盖上浮雕荷花。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执莲玉童子(图7),高4.8、宽3.8厘米。圆雕,玉质青色。一男一女两个童子站在一台座上,均手执莲花及其他装饰物。两童子发丝细密,八字眉,直鼻小口,身穿无领对襟马甲,衣裤上用细阴刻线雕有棱形纹或米字纹。

收藏于扬州博物馆的一件清代持莲玉童子(图8),极具艺术效果和装饰价值。高8厘米,圆雕。玉质青白色,细腻滋润。童子头顶双髻,满脸堆笑,嘴角向上微微翹起。肩扛荷叶,膝盖微屈。刀法简练有力,姿态憨厚,惹人喜爱。

继宋代童子持莲造型出现后,经元明至清,历代不衰,这些精美秀巧、富有吉祥寓意的莲生贵子纹饰,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自出现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喜爱,艺术魅力一直未减,造型更是丰富多彩。“莲生贵子”玉器题材可以说是我国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必定长盛不衰。

(作者工作于河北博物院)

猜你喜欢
童子玉器莲花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莲花岛再见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小白菜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故事里的狼
玉之器
让莲花自由开放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