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及监管改革

2019-10-21 07:57葛云培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1期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

葛云培

摘 要:影子银行在繁荣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其高杠杆操作的本质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本文在梳理总结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历史阶段的基础上,对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进行剖析,并为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功能监管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改进影子银行外部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和业务透明度。

关键词: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经验;监管改革

一、引言

“影子银行 (shadow bank)”或者“影子银行体系 (shadow banking system)”及其相关概念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广泛关注。最先提出“影子银行”概念的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 (Paul McCulley) 认为,与处于中央银行监管框架内的商业银行恰恰相反,影子银行专指那些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的金融机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被广泛传播和采用。具体来讲,影子银行主要指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等一类通过放大操作杠杆来交易大量有价证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在繁荣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其高杠杆操作的本质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明确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与问题,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引导影子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二、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现状分析

1.2010-2013年:信托通道支持下的中国影子银行起步发展。

中国信贷经过井喷后,为了消化前期经济刺激政策,自2010年中国信贷逐渐收紧,为影子银行的起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该阶段,影子银行的出现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了规避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各类存贷款指标和任务。在资产驱动下,商业银行通过信托通道将银行资金贷放出去。

2.2013-2015年:严监管下影子银行通道转型。

随着金融监管的逐渐完善和成熟,原有的信托通道成本逐步攀升,商業银行不得不另寻通道和业务模式。与此同时,为活跃资本市场,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监管当局开始鼓励证券公司等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为券商资管等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通道业务也逐渐从信托转向成本更低的券商资管等资产管理公司。

3.2015年至今:资产负债双轮驱动下影子银行规模迅速增长。

2015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繁荣,商业银行将各类资金头寸和自持资产通过委外等模式进行扩张,从而使由资产驱动的影子银行发展逐步向负债驱动转型。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银行负债端竞争日趋激烈,为负债驱动影子银行快速扩张提供了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原有的规避自身资产负债表的各类存贷款指标和任务的通道业务仍才继续发展,该阶段的影子银行在资产负债双轮驱动下规模迅速增长。

相对国外的影子银行体系,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有其特殊性。从目前发展现状看,一方面,中国影子银行的杠杆率较低,这是由于国外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高,多从资本市场募集所需资金,而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但影子银行的整体杠杆率仍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影子银行的尽管难度高。中国各界对影子银行研究的起步较晚,对其概念和外延仍较为模糊,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影子银行监管理论体系。

三、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

1.影子银行的大规模扩张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引发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本质是通过募集短期资金来用于长期投资,这种期限错配就不可避免的要提高杠杆率,然而这种高危操作却游离于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外。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打破了传统银行借贷业务的边界,加剧了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框架和监管手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相交织,违约风险逐渐暴露。

影子银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着众多理财客户,而且影子银行经营方式灵活,便于吸收长尾客户,获得迅速发展。然后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并存,较高的杠杆率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改革核心内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些都将使得影子银行的经营受到影响,导致收益下降,引发流动性风险。又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缺乏有效地信用评估和保障,进而信用风险,导致最后的违约和风险暴露。

3.冲击货币乘数,削弱货币政策效果。

影子银行可以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以提供其储备金贷放给个人,从而直接创造信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和使用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从而间接创造信用。但影子银行不受货币当局各种货币政策的约束,在模糊基础货币的同时也冲击了货币乘数,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冲击。

四、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1.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目前,中国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尚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缺乏监管的顶层设计。因此,中国监管当局应抓紧制定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法规,为影子银行银行监管提供行动指南,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功能监管的双支柱监管框架

影子银行涉及金融机构的类别众多,要形成系统全面的监管难度较大。监管者应该树立宏观监管意识,构建包含影子银行体系在内的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另外,在微观监管上要逐渐改变原来事后总结式的监管,向实时监管迈进。构建微观功能框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监督作用。

3.改进影子银行外部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和业务透明度

监管当局与被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痛点就在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这样一方面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金融企业发展的合规成本。因此,行业信息的共享至关重要。监管当局可设置专门的部门监督影子银行定期披露业务数据,对影子银行进行实时现场检查,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手段要求影子银行提高其经营信息和业务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王浡力,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5):20-25.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08):61-76.

[3]周卫江.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监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3(03):9-14.

[4]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J].学术界,2012(04):59-65+284.

[5]龚明华,张晓朴,文竹.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03):41-44.

[6]袁增霆.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本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1(01):81-82.

[7]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65-66+166.

[8]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猜你喜欢
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
系统性风险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宏观审慎监管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评估
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原因及相关建议研究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及其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