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运动热潮的社会学分析

2019-10-21 12:24吴文群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阶层马拉松

吴文群

摘要:2015年以来中国业余马拉松运动越来越火爆,并受到广大中产阶层的追捧。本研究基于社会学相关理论探究人们热衷于马拉松的动因。认为:马拉松热潮基于社会空间的拓展与私人生活的兴起,经参与者共同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及参与者对自身的身体规训,进而在社会互动对自我阶层意识与所处阶层意识的强化。本研究旨在为研究马拉松运动提供一个新视角,并促进健康、理性的马拉松氛围的形成,使得城市中产阶层的文化身份认同感更为稳定,以期助推马拉松运动热潮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马拉松;文化认同;身体规训;阶层

1、前言

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古希腊,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西方体育文化的“舶来品”,在中国起步比较晚。现代马拉松运动作为一项能够吸引更多群众亲身参与的一项大众健身运动,它伴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才孕育而生,且其赛事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马拉松热潮正以强劲的势头席卷整个中国。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赛事达是134场,2016年是328场,2017是586场,预计2018年会超800场马拉松赛事,还不包括非官方举办的赛事。同时相关研究数据还显示:2014年上海马拉松3.5万个指标名额在4小时内被抢光,同年,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13小时就抢注完成;2016年广州马拉松报名人数突破10万,达1074173人3万个指标名额在一天之内被全部告罄,现在几乎所有的马拉松赛事都要以摇号抽签的方式分配参赛名额,报名的难度以经超过完成比赛的难度。每一个周末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都有2至8场的赛事报道及直播。马拉松以一种符合人的运动与文化习惯,成为凝聚城市公众向心力的纽带,表达了人类向往运动健康生活的理念,其价值本身已经脱离了跑步的本质,逐渐成为一种个人自我认知与肯定的实践路径。

马拉松作为简易的运动方式并呈现出逆袭式的发展态势。尽管如此,就马拉松参与总体人数而言,马拉松仍是运动上瘾的小众群体参与的运动项目,而马拉松赛事持续“井喷式”发展态势可谓是“非理性繁荣”。其背后文化价值与社会学原因仍有待挖掘,并需要合理引导与开发。基于此,借助社会学相关理论,对当前马拉松赛事热现象进行理性地分析,剖析马拉松的人本价值与社会学意涵,并规避其负面影响,对“全民健身计划”与“健康中国2030”的全面落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马拉松运动热潮的社会学动因分析

2.1社会空间拓展与私人生活的兴起

马拉松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主觀上,既有政府、体育社会组织的推动,也有市场的拉动。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追求多元体育生活方式的权利,随着国人健身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需求的提升,而马拉松运动开放性、包容性、整合性等特质正符合个体社会活动空间拓展与私人生活的追求。跑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个人行为而非集体行为,2010年前群众跑步没有呈现出一定社会规模的热度,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个体自主地进行长距离跑步。长距离跑步的成为集体现象是说马拉松运动,跑步本身成为一项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尚价值,且马拉松热的发起者主要是民间个体与草根社会组织,这种新的运动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内发自觉生的。学界把近年来兴起的广场舞定义为私人生活的兴起,是私人生活自发的再集体化或社群化,这种分析逻辑同样适用当前的马拉松热潮。计划经济体制下私人生活领域并未完全消失,但在国家行政机关与企业单位垄断一切社会体育资源,合法性生产与分配社会体育资源的“举国体制”下,私人动员和组织的群众长距离跑步要发展成为集体现象是不可能。马拉松运动的组织与参与主体都源自私人领域,而不是外发于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或工作单位,这是现阶段诸多社会体育活动走向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是标准的结构性社会体育事件。中国的社会转型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是社会自主空间的出现和私人生活的兴起。从马拉松运动热潮我们看到的是个人生活方式议题获得存在论和价值论的正当性,依据吉登斯的社会学观点来推理,这反映的是在当今人类社会的转型中发生的“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变”。

2.2基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

文化认同,即是人们对某种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它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且是社会团结的内在凝聚力。马拉松运动能在中华大地形成热潮,正是因为他的文化价值属性与现阶段供给侧改革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文化建设、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价值需求高度契合,正是在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与社会民众对马拉松文化的广泛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马拉松文化是指以马拉松运动为载体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关怀。价值性是文化的本质维度和核心要义,由马拉松文化通过个人谋求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开启宣传社会经济建设成果展示的窗口,展示城市居民向往健康的精神风貌,推动城市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等。回顾1981——2017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多年的发展历程,马拉松快速融入城市发展的角度无一不是跟随着我国城市的经济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人口基础素质逐渐延伸和拓宽的。在接受马拉松赛事文化的理念中,青年人群体是首当其冲,由青年群体逐渐向中年群体弥散,从现阶段马拉松赛事的参与跑者比例来看,也是呈现参与人群的正态分布青年群体为主,中年群体为辅,老年群体和少年群体稀少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20-30岁的青年人从事的职业、运动的习惯、生存的方式、代际之间文化行为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

2.3身体规训理念下的身体重塑

历代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都高度关注人类自身身体,法国社会思想家福柯正是其中最为突出一个。他大量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人类身体是如何被规训,是怎样按照预设的方向发展,社会上的个体都会不由自主的陷入被“全景敞视监狱”的监督中,个人的身体属于属于社会而非个人。都市里的中坚青年群体大多数处于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中,处于高风险、高压力社会生活中,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狭小,青年人群需要付出艰辛才能保持现有社会阶层或向上一个阶层流动。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压力,人们找到了一种释放压力运动方式,那就是进行长距离跑步。在长跑运动的过程中,所有心中杂念、欲望、恐惧等不良心理体验都可以暂时忘却,身体属于自己掌控,或者说,此时的身体己经既存在又不存在了。人们凭借长跑过程中产生的“流畅体验”心理情景来短暂性地逃避其他东西对自身身体的规训和压制,让身体成为可预知的客体。在这样的良好的情景体验下,人们通过科学性、周期性与严格的跑步训练,自主选择对身体的“规训”,达到对自己身体掌控。

2.4互动虚拟化助推项目发展

大众进行跑步的初衷在强身健体,然而随着国内外、两岸三地众多娱乐经营、经济精英、甚至政治精英加入马拉松长跑行列,各类精英的示范作用无形助推马拉松运动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和运动时尚,深深的打上社会资本的烙印,去哪里跑、赛事级别如何、成绩如何、装备如何、以明显体现出的社会分层,参加马拉松俨然已成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成为一种阶层社会交往文化符号。因此,马拉松现阶段已成众多一线与二线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种体育文化盛景。社会中产阶级跑者试图通过马拉松所具有的社会资本价值来消解“身份焦虑”,来达到“群体认同”,似乎只要参与马拉松赛及活动事就会头顶萦绕“社会价值光环”彰显优渥社会地位,以悦跑圈、咕咚、KEEP等APP为代表的跑步软件,营造了一种理想的运动虚拟空间。在这一虚拟共同体里面,中产阶层跑者面临日常生活中压力、焦虑、恐惧、偏执、抑郁等都不存在,这里只有纯粹的跑步爱好者,通过参与线上及线下的各种“跑团”“跑吧”“跑圈”让参与者的群体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都得以确立,尽情地享受运动带来的酣畅淋漓的快感与极大的精神愉悦。因此,在这种“虚拟的运动共同体里”,浑浊的世俗乱象以幻化成澄明之境,在这里只呈现个体所挚爱并追求完美各种跑步数据;在这里跑者不仅是在健身或竞争,而且还上演着一种强调共同价值观的仪式,这就需要见证人,需要通晓表演规则与内在含义的热情观众,观看不仅不会破坏内在价值,还能使得比赛更加完善。

3、结语

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背景下,马拉松运动赛事成为全民健身的新时尚,马拉松热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整个中国,各大城市蜂拥而至去申请相关级别赛事己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影响力。马拉松跑作为一种“消费符号”并以一种热潮席卷全国,它契合了中产阶层对其阶层身份认同的渴求,是中产阶层寻求其身体规训结果,通过参与马拉松的行为方式进行身体重塑。此外,马拉松带来的不仅仅应该是对社会经济的拉动效应,以及对城市品牌的塑造;也因该是参与要认识马拉松对于人的文化体验价值、愉悦功能、坚定态度价值塑造。倡导马拉松运动,让更多的人回归“运动场”,接受更好的运动技能训练,倡导“运动场”与“户外运动”双向互动的参赛理念,是落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的最好回应。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阶层马拉松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冰上马拉松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