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2019-10-22 01:26唐德才战丽彬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5期
关键词:融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张 丽 何 睦 唐德才 战丽彬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后,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众所周知,中西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上各有所长,大健康时代为既可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和健康养生文化上的特色和优势,又可汲取西医之长的中西医临床专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在汲取西医之长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自身特色和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生命科学正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向,世界医学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社会开始迈入大健康时代。与此相应,世界卫生组织于20 世纪90 年代提出“五星级医生”标准[1],要求医生应是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和健康资源管理者。本世纪初又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兼具医德行为规范、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信息管理、交流与沟通技能、健康服务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日益成为全球医学人才培养标准。就国内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全民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急需具有一定的岗位胜任力及良好的沟通、创新、管理等能力的中西医复合型人才[3-4]。因此,无论是时代需求和国内形势,还是医学发展态势,都迫切要求高等中西医临床医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医药健康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健康需求。

本团队基于大健康时代特点和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基于中国医学发展现状和趋势,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专业修人,实践育人”为出发点,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品牌专业、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条件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就如何培养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试点于广州中医药大学1991 年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开设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2001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迄今,全国已有41 所院校开办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医疗健康服务人才。但现有资料亦显示,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缺口仍旧很大,以江苏省为例,面向社会基层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尚有12 000 名岗位空缺。

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这一具有世界独创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30 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5-6]。但是由于全国范围内整体上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设立院校既有中医药院校亦有西医院校,虽然教育部2012 年专业目录中对中西临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指导性建议,但囿于专业依托院校的自身情况,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教学体系欠清晰、学生岗位胜任力有待提高等问题[7-8],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1 各校具体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差异较大

源于各中西医临床专业依托院校原有教学资源的差异,导致各校间该专业具体开设课程和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如西医院校因其西医基础及临床教研室较为齐全,相应的教学资源相对雄厚,因此课程设置通常以西医学课程为主,中医学课程相对较少,造成中医学类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反之,中医药院校同理[9-11]。故不同来源院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中西医相关课程的数量和比例有较大差异,部分院校未能很好地开设中西医整合课程,而是中西医课程分别开设[12]。同时,很多教材编写中分别以中医、西医各自学科逻辑编写,缺少彼此间的相互整合[9]。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中西医之间学科难以兼认、知识难以兼容、技能难以并存、思维难以互通等一系列问题[13]。

1.2 人才培养的岗位胜任力欠提高

我国当前中西医临床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临床诊疗轻健康服务、重医学传授轻人文塑造、重知识灌输轻创新培养等缺陷,导致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上,都存在不能适应卫生与健康行业快速发展和民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分级诊疗等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2 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培养凸显自身中西医融通的特质、适应社会需求、岗位胜任力强的中西医临床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如何打破人才培养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近专业同质化的现象,有机整合中西医教育资源,探索能真正实现中西医知识、思维、能力融通协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融通运用中西医学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最广泛适用性的医疗健康服务人才,是大健康背景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本团队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中西医思维融通,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认同中西医学科,融通中西医思维,兼具中西医技能,面对临床问题能择优辨用、融合协同”的中西医临床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引导课程-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桥梁课程”复合型课程体系,兼收并蓄,优化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健康服务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主”的整体观,弘扬医者仁心的人文素质。

2.1 整合优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重塑中西医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知识复合、思维复合、能力复合与素质复合的4 点“复合型”人才。即在知识方面,强调中医经典理论、现代医学理论、生物科学技术、医学人文知识之复合;在思维方面,强调中医宏观辨证、西医循证理念和批判性思维之交融,能力方面,强调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具备中西医两套技能与本领[14];素质方面,强调核心价值、科学精神、中西文化、艺术修养相互渗透,不断擢升大医精诚品德[15-16]。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中西医课程数量和比例的优化设置,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减轻学生负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塑符合现代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现代医学微观、具体、实证思维以及中医整体、辨证、抽象思维,并能相互融通,各取所长,整合应用的能力。构建中医学基础与临床、经典理论和学术流派、医学人文、现代医学等模块化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健康服务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主”的整体观,弘扬医者仁心的人文素质。在系统的中西医整合课程体系中,准确把握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通过构建“引导课程-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桥梁课程”复合型课程体系(见图1),打破中西医学科及东西方医学教育壁垒,不断地提出中西医学科在人体、健康、疾病认识上的思维差别,比较两种学科思维所长所短,兼收并蓄,以临床诊疗、养生康复实例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同学中西医学思维比较、取舍、融通。

2.1.1 强化引导课程 通过资深中西医专家成才之路的访谈交流、新生研讨课、专业负责人负责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以及将核心课程学习方略纳入课程计划,多措并举,构建多元化引导课程群,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洞悉学习途径,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2.1.2 整合基础课程 中、西医基础课程分科并举,整合开设《中医辨治学》和《基础医学教程》等课程。如整合《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开设《中医辨治学》,课程前期分别讲授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精华,再结合临床应用,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整合中药和方剂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及早构建中医辨证思维。整合解剖、组胚、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结合临床实践,开设《基础医学教程》,以系统、器官为主线,引导学生构建医学整体思维。

2.1.3 一体化临床课程 分步系统整合中西医临床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以现代病症为主线贯穿中医辨证思维,既系统介绍相关疾病的中医药诊疗特色,又充分吸收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择优施治、综合评定”的理解。开设《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等多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临床技能课程,引导学生中医辨证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的相互融通。

2.1.4 构架桥梁课程 通过开设《中西方文化》、《预防医学》、《中医养生学》、《医患沟通学》、《中医误诊误治辨析》等一系列思辨性课程,从较高层次引导学生系统架构中西文化兼通融合[17]、中西思维整合融通、互补兼容的方法桥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强调“大健康”理念,传承“治未病”思想,提升创新素质。

2.2 兼收并蓄,紧密围绕中西医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具体能力分解指标,优化教学内容

应对大健康时代到来、医学模式转化,打破中西医学科及东西方医学教育壁垒,吸收世界医学教育之长,弘扬中医学科及人才培养特色,紧密围绕中西医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具体能力分解指标,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及世界卫生组织“五星级医生”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整合中西医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而形成的复合能力。

2.2.1 中西医教学内容融通 改变中西医临床专业旧有教材中、西医相对分隔的教学内容,以临床实际应用为核心,整合中西医教学内容,编写中西医融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等创新教材并付诸教学实践。

2.2.2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紧密追踪现代科技及中西医临床发展,及时引入本专业最新知识,通过MOOC 等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18]。

2.2.3 各类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发挥医教协同优势,从医德人文、知识固化、技能实践、中西医思维、综合创新5 方面将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按照“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思路,从中医基础到经典,从形态到结构,从门诊到床边,为课堂实践、床边教学、临床实习提供可靠平台[19-21]。实践课程体系,见图2。

2.3 机制改革,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改革培养机制,以行业准入标准为导向,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临床实习”单一培养路径,以研究性教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为纽带,以形成性评价、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制度为抓手,以优势学科、重大科研平台、丰富的临床资源为保障,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在线网络研习”“课外活动与竞赛”“校外实践体验”4 课堂联动、兼通互补的形式创新培养路径,实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中西医思维融通、中西医知识融合、临床复合能力及创新素质培养层层推进、逐步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图2 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

2.3.1 优化课时安排,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积极推动中西医课程实践环节全覆盖(实验实训、课堂见习不少于20%),自主学习时间占课时(10%以上)。从中医基础到经典,从形态到结构,从门诊到床边,将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翻转课堂、实验实训、课间见习,带动网络资源利用、平台实践、跟师临床、课外活动有机联通。

2.3.2 整合教学平台,网络平台打破课堂时空 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虚实结合的中西医思维实训平台,网络在线课程、高校联盟共享课程等课外学习平台,共同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及情境体验平台,为学生课后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

2.3.3 课堂学习与临床体验有机交替,拓展传统课堂优化培养学制,实行课堂教学-床边教学交叉进行的“2.5+1+0.5+1”学制改革,即2 年半在学校学习理论,1 年在医院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一体化,半年回校学习中医经典及中西医学前沿课程,最后1 年在医院实习52 周。理论学习与临床体验有机交替,不断深化。

2.3.4 改革学分管理机制,全方位培养岗位胜任力 以中西医临床医学协会为主体,实施素质工程,构建完整的学科竞赛体系,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并纳入学分管理,与科创成果一起,构成学业评价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医疗基层的社会服务,弥补传统课堂、网络课堂的不足,除强化知识、提升能力、拓展素质外,更能在体验式学习中发现创新线索,体察社会需求。

3 展望

大健康时代下,随着世界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中西医结合事业前途无限,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中西医本领兼备、能融通协同服务的具有一定岗位胜任力的专业人才。而本团队所探索的“引导课程-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桥梁课程”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课程体系和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中西医教学内容融通、各类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以及学时学制、平台、学分管理等多方面机制改革创新,将有效提高中西医临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大健康产业的需要,使所培养的人才学生自身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产生积极有益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融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