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未来:放弃人口红利,抓住“人才红利”!

2019-10-22 03:13庄文静
中外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外籍人才需求红利

庄文静

中国“人口红利”

向“人才红利”的

转移大势

才是更值得

关注的

大历史、大机遇

“预计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简称FESCO)董事、总经理郝杰,在第五届“人才经济论坛”上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表示。

那么,面对中国人口结构巨变、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巨大挑战,中国企业该怎样转型才拥有未来?

“虽然人口红利消失了,但人才红利到来了。”郝杰对此信心十足地判断。郝杰强调企业发掘“人才红利”要特别注意的两点:首先,企业要关注人才的质量,而非数量。并且要立足于“人才存量的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提升企业现有人才的价值和效率;其次,组织内多代际员工并存,“多元化管理”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对组织的巨大挑战。那么,更具体的,企业如何把握“人才红利”,应对多代际、多元化之下的员工管理问题呢?

人才富矿要“两头挖”

人才红利是个富矿,但这个矿怎么挖?

“一方面是把存量人才激活,另一方面是挖掘人才增量。”郝杰勾勒了一个人才红利开发图景。

先看“存量人才”怎样激活。郝杰认为:挖掘“存量人才”的机遇,主要针对“银发”劳动力。如文章开头所述,几年之后我国就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虽然60周岁在政策上是界定老年人口的标尺,但是,其实很60岁的人正当年,无论从管理经验、社会地位、财富积累,还是从精力和心智的状态看,相当大一部分都可以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典型如:褚时建、柳传志、任正非等企业家,都是在六七十岁走上了人生巅峰。而这个阶段的人一旦决定做事,更多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外的价值。比如:个人价值的实现、服务社会等精神追求。这是企业必须考虑开发的人才金矿。

“如何为银发劳动力提供更多用工形式,在企业中找到位置、机会,也是我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商业机会。”郝杰坦陈。

再看“增量人才”怎样发掘。

从增量角度来看,老一代人退休,新一代人接班的规模相当大。“像今年就新增800多万名毕业生。而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历偏高、能力偏低、薪水要得多、干活干得少。这些年轻人应试能力强,真正的实践能力有限,这就使企业演变成了一个大的Training Schoo(培训学校)。”郝杰对《中外管理》就“增量人才”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说道:“往往企业招到优秀毕业生,一两年培训好后,他就跳槽了!这都是企业面临的挑战。”

那么,怎么实现新生代员工从实习到就业——这段“前入职”阶段的能力转化?如何让他们在职场中发挥对应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职场道德观、价值观?包括确立自己的职场定位?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角度看,这也必然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人才服务市场空间。

即使是北京,也面對人才增量难题

看起来,如何发掘“增量人才”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二三四线城市,不是一线城市的难点。

但郝杰不这么认为。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外籍人口有27.5万人,真正在北京就业的是14.5万人,还有9万多留学生,以及几万名外籍旅游者。“而对一个国际化都市来说,国际人口需要占到常住人口的5%-10%,也就是北京现有2300万人口,至少得有一两百万的外籍人口,才称得上国际化大都市!”

那么,巨大增量的外籍人才,从哪儿来?北京在硬件上日新月异,但在‘软件上,有没有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的能力?其实还很少。“要靠事业来吸引,如果没有外籍人士的就业平台,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来。”郝杰认为。

具体而言,北京能怎样给“增量外籍人才”创造条件?郝杰认为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高端,一个是专业。”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企业其实依然需要大量高端的、有一定管理经验、有一定全球影响力、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外籍高端管理人才加入,这是对外籍“高端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层面,北京要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无一离不开外籍高精尖人才。如何像硅谷一样吸引来全球的专业人才?这是北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之变

在郝杰看来,目前即使是外资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比如:曾经热衷招“管培生”的外企,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也明显下滑。因为,外企发现:花了一两年培养的优秀人才,经常转眼就被“BAT们”高薪挖走了。因此,不少外企也把人才需求的重点,转为有一定工作经验、具备管理经验或某些专业技术水平的成熟稳定的人才上了。

如今,外企在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抢人大战”中,已经不具优势。过去,中国人才是以进入“世界500强”为荣,现在则是“BAT们”更受青睐。以往,外资企业很看重外语能力,而现在,能“本地化”即可。因此,无论内外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都进入了“关注质量”的阶段。

“人才红利”也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当前,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急剧升级,一些企业启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裁员。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郝杰透露:2019年中国企业整体的招聘和就业形势,反而是“稳中有增”。就在今年5月,FESCO获得的中国人才需求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已经较2018年同比增长了20%。这个数据,从某个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在郝杰看来,尽管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关停并转,但它们多是中低端制造企业,这是代表着人口红利消失的现象。

而中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移大势,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大历史和大机遇!

猜你喜欢
外籍人才需求红利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