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2019-10-23 03:20陈彩彦
微型电脑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育

陈彩彦

(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105)

0 研究背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在“互联网+”、“一路一带”、“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中国要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期望通过实施“新工科”教育,在培养工程科技人员具有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2017年2月18日,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国内30所综合性高校及工科优势高校,在复旦大学召开了“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围绕新工科发展路径选择、新工科内涵建设和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激烈争辩,并最终达成了十点共识(复旦共识)。针对新业态、新经济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本文试图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知识,能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技能型工科人才。

1 存在问题

1.1 在国内某高校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016年,我国工科本科在校生538万人,毕业生123万人,专业布点17 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当前国家对这类大量工业科技人才的市场需求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

1.2 “新工科”教育体系建设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和突破口。首先,从国家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指导意见来看,将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种创新”已得到了全民共识;其次,新的经济模式来看,未来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将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先导,结合生命科学、新材料、物联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业态,将诞生一批高新技术及创新型朝阳企业,那些既具备创新能力又掌握新技术的工科人才将成为人才争夺战的宠儿成为必然;第三,从近几年人才培养来看,除了掌握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和相关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将会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

1.3 创新创业只近几年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学科体系,没有前期的积累和沉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从事创新创业的专业指导老师,目前从事或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老师通常都是兼职或相近学科教师,他们大多数都没有从事过创新创业工作实际经验,做创新创业教育也都是纸上谈兵;其二,缺乏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科学系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大同小异,经不起市场长期考验;其三,缺乏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平台,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学生自身受消息闭塞影响,对了解和探知外界创新创业的信息渠道有限,大多数只能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教学等网客的形式改善和提升自己,缺乏实际操作性,由此学校应建立一个线上线下互动的创新创业网络平台,以解决学生交流不畅、信息闭塞、资源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宣传和帮扶有创新能力、创业梦想和潜质学生。

2 应对方法

2.1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有二十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创业街区”、“创业基地”等,但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架构,有的学校在没有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采取两个部门一套班子,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临时挂靠在教务处或就业指导中心等某一职能部门下,主管领导也是兼任。要打破这种固化传统思想,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从机构建设入手,创建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任命具有开拓思维、创新理念、年富力强的主抓领导主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我国由于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自成一个独立学科,在筹建创新创业学院及学科建设方面,国家及地方各高校,无论从政策和财务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和发展通道,积极鼓励和吸纳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只有把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及学科建设三方面真正落到实处,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后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具体实施方面分为3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

第一层次:根据教育部近年来颁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与通识教育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系列讲座手段,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启蒙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普惠型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体验双创氛围,从时间维度来看这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大一学生;第二层次:通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抓手,指导和培养学生开展相关实践学习和创新创业方面训练,通过学科竞赛及大创项目申报等活动,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性,从时间和内容维度来看,这个层次主要是与专业教育结合,针对的大二、大三学生;第三层次:与个性需求和职业发展愿景相结合,充分利用创业导师“传、帮、带”的指导作用,通过项目孵化、项目路演及成果转化等手段,初步形成企业雏形。这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甚至是毕业后三年内的学生。

2.3 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首先,专业课模块一定要不断更新和学习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动向,努力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专业发展现状、不足及未来发展前景,要始终保持专业核心课与行业发展前沿相衔接;其次,革新教学手段,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现代化新型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式、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努力转变过去那种以“课堂、课本、教师”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再次,推行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一些能够与本学科专业产生交叉应用的选修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部分专业前沿交叉应用方面的创新知识点,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多维度来解决分析问题,锤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建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平台建设,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与相关行业企业签订长期稳定校企合作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走进企业进行企业挂职锻炼,采用访问企业家、参观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

2.4 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培养

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且没有建立相应学科,既有丰富实践阅历和创业经历,又有扎实过硬的创新创业理论学术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从业教师刚从学校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就直接步入学校走上讲台,没有任何创业经验的积累。大多数创业师资都是从相近学科转换或通过强化培训和短期集训构成。俗话说:“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但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师要有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一潭活水,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工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具体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提升教师综合水平,一方面,邀请具有创业经验好创新能力的成功校友、企业家或社会精英作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创业导师,不定期为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和项目指导,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3 总结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经过近70年的发展,相关研究颇多,但是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仅不足2年,涉及新工科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较多。有些高校思想观念守旧,还没有意识到面临新工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工科建设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更无从谈起;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有关的通识课程,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些高校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有些高校缺少基本的组织机构、资金支持及政策保障,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所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新的突破,有待解决问题还有很多,尤其是当前新工科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产业升级是相当长时间内永恒的话题。

猜你喜欢
工科专业教育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国外教育奇趣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题解教育『三问』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