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用人智慧

2019-10-23 03:51韩巍巍
共产党员·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选人唐太宗

韩巍巍

选人用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在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对选人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高度总结了选人用人的智慧。

选人:德才兼备,以德统才

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司马光讲述了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的故事,其中以较大的篇幅记叙了智氏被灭的事件,由此总结了选人用人的原则与标准。

春秋后期,晋国的实权由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个家族把持,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智家的家主智宣子想让儿子智襄子(智伯瑶)做接班人,遭到家族军师智果的强烈反对。智果指出,智襄子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品德低劣,没有仁爱之心,“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但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选择了智襄子为家族继承人。智果为免受牵连,改姓为辅。

智襄子上位后,邀请韩氏和魏氏两大家族的首领韩康子、魏桓子做客。酒宴间,智襄子几次出言戏弄韩康子,侮辱韩康子的策士段规。有人劝他说,“一宴而耻人之君相”,灾祸很快就要降临到头上。智襄子听了却满不在乎。此后,智襄子又索要韩、魏两家的城池,韩、魏假装顺从,献城池于智襄子。智襄子进而贪得无厌地向赵家索要土地,遭到断然拒绝。智襄子大怒,率韩、魏两家讨伐赵氏,而对他积怨已深的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与赵家里应外合打败了智氏,杀死了智襄子。智氏家族因此覆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当初改姓的辅果。而韩、赵、魏三家由此强大起来,最终瓜分了晋国。

司马光指出,智氏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在选择接班人时,过于看重才能而忽略了品德。司马光按照“才”“德”有无将人分为四等:才德俱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而在选人时,得不到圣贤,只有小人和愚人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宁可选择愚人,切莫选择小人。因为愚人虽然无德,却也无才,破坏力不强。小人固然有才,但没有道德底线,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和麻烦。司马光的言论虽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德才兼备、以德统才,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中选人用人的主流原则。

用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关于“用人”,司马光推崇唐太宗的“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据《资治通鉴》记述,唐太宗即位之初,要求担任宰相的封德彝去考察和举荐人才,但封德彝许久都没有推荐出一人,还分辩说:“不是臣不尽心尽力推举贤能,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唐太宗生气地驳斥道:“难道古代的君王都是从别的朝代找到的人才吗?”

实践证明,由于唐太宗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工作,各方面的人才都陆续提拔到了合适的岗位上,朝中集聚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人才班底。在一次酒宴中,唐太宗命王珪点评众臣,王珪回答说:“要论全面打理朝政且忠心耿耿,我不如房玄龄;要论随时可以带兵出征、才兼文武,我不如李靖;要论为皇帝上传下达而能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无误,我不如温彦博;要论在繁杂的日常政务中分清轻重缓急、做到众务必举,我不如戴胄;要论通过自己的谏诤,使君主克服弱点,成为圣明的君主,我不如魏征;但我在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方面,要比他们五人都强。”由王珪的评论可见,在唐太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方针指导下,朝中呈现出了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在贞观后期的纪事中,司马光专门选取了唐太宗关于自己用人方面的五点总结,其中有一点就是“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方法: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选人有“以德统才”的标准,用人有“各取所长”的原则,但在选人和用人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人尽其才?司马光给出的方法是“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为代宗守丧期间,面对积压的大量人事安排,便授权宰相崔祐甫加以办理。崔祐甫在担任宰相不到200天的时间里,安排提拔了直接或间接认识的800多名亲信和熟人。德宗皇帝问他:“为什么你选的都是认识的亲戚或熟人?”崔祐甫回答说:“臣不认识的人自然无法知道他的才能和品德如何,怎敢加以任用呢?”德宗皇帝觉得很有道理。

但对崔祐甫的做法,司马光并不认同。他指出:仅凭一人之力,熟识的人总是有限的,即使完全出于公心,也不可能没有遗漏。因此,就要“举之以众,取之以公”。大家都说某个人是贤才,自己虽然不够了解,但仍可以先任用他,如果他干不出什么成绩,就辞退他;如果他干出成绩来了,就提拔他。凡推荐了贤才的人就给予奖赏,推荐错了的就惩罚。这样一来,进、退、赏、罚都是众人共同选择的结果,中间没有掺杂个人的丝毫私心。如果按照这一方法去施行,就不会出现埋没人才的问题了。

司马光阐述的有关选人用人的方法和原则,尽管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得到应用,但却是中国古代对选人用人问题极为深刻的思考和最贴近民风国情的论述。

智慧: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资治通鉴》中蕴含的选人用人观,彰显出独特的政治智慧,不但切中了古代君主选人用人的要害,到今天仍具有值得借鉴的宝贵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原则和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地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的提煉、总结和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如何严把选人用人质量关,精准科学地选拔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好干部的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此后,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忠诚、干净、担当,要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这些要求,是好干部标准的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好干部标准的内涵。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则更为明确地阐述了选人用人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2019年3月,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式印发。作为规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总章程,《条例》为进一步吸引和凝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资治通鉴》早在近千年之前,就提出了选人用人的政治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以培养选拔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解决了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选人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选人用人求精准
唐太宗 善听劝谏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选人用人求精准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