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

2019-10-23 04:08冯学礼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智能思维

冯学礼

我国的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大声疾呼:“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不研究当前的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发展智力上下功夫,其他方法有时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那是饮鸩止渴,岌岌乎可危”。这番语重心长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培养智能的深刻意义。

智能,一般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总和,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等各种各样的能力。智能的核心是思維,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要正确地理解事物,牢固地掌握知识,就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识的获得,技能及各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一定智能的各种因素具体发挥的结果。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中学语文课的目标任务看,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学生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和思维活动分不开,因此要提高语文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智能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智能呢?通过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及课外的学习探索与反思,在此谈几点浅薄的认识和做法。

一、对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有正确认识

在理论上,对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一点,似乎大家都无异议,但深入一步探求它的本质,认识并非一致。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这堂课上得好,主要是学生配合得好。”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反映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过去我们不少教师只考虑对课文钻深钻透,到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能够听得津津有味就算达到了“理想境界”。我认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地去获得知识。“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让学生学会“学”才是目的。因此可以说“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早已提出科学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具备语文能力,学生具备了语文能力,就不需要再“教”了。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在课堂里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老师的“教”要配合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学”来询问自己“教”得怎么样。这是很有见地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清楚,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智能是困难的。很多教师“教改”多年而成绩不显著,原因恐怕就在于教师未能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非让学生高兴怎样学就怎样学,并非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不是灌输,而是组织启发、诱导、提示、点拨。

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扎扎实实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才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水平。当前,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上的主要弊病是: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的训练培养;习惯于我讲学生听,我写学生记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虽然有些课改用问答式,但热衷于猜谜式的提问,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空耗在问问答答的表面热闹之中,结果仍没有越出老师事先框定的范围。这种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使学生永远也离不开教师,养不成独立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习·惯。因而,改革教学方法,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贵知疑”,课堂上教师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要“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这就是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通过自己“想”去获得知识。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的“讲”就应该是举例示范,启发诱导,综合归纳,通过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落、线索、结构等提出问题,引起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教师要把与教学目的有关的矛盾引进课堂,把思想的火花点燃在学生心上,引导学生质疑、兴难、于不疑处见疑。

让学生充分讨论自读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引而弗牵,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是思维语言的训练,学生要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恰当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过程。另外,引导学生联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设想《项链》女主人玛蒂尔德得知那串项链是假货之后可能产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等等,这类训练不是提问质疑,但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养成学生预习、自学的习惯,发展学生智能

养成预习、自学的习·质,要相信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各种知识。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发挥聪明才智。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不能走过场,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提出自学的任务,明确自学的要求,规定自学的内容。例如《孔乙己》的预习,可以以课文之后的思考练习题为主,我们教师再出一点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以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及对难点的注意。可将《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放在一起预习。要求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内容上讲,两篇作品同是塑造封建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他们悲苦的人生道路,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批判的锋芒都是透过个人命运指向整个社会。不同之处在于:对被科举制度毁灭掉的知识分子而言,孔乙己是通过卖弄才学来填补精神的空虚,而范进却永远沉溺于金榜题名的梦幻中。就形式而言,两篇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讽刺手法,使读者在哄笑中感到一阵阵的悲凉。不同之处还在于:鲁迅主要通过社会环境的成功描写来烘托孔乙己的不幸,而吴敬梓却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的丑态及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整个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己认真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比较思维的习惯,也加大了预习容量,促进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

四、妥当运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安排好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的智能发展,不能局限于单单抓好课业上的学习,必须把他们的智能活动延伸到多方面活动领域中去。智力活动不仅存在于认知的教学中,也存在于德育、体育、美育和勞动教育中,还存在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围绕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陶冶思想情操、发展智能、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它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克服其弊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的优秀性格得以形成,促进学生的智能得以发展。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围绕着这三个因素,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确定目的、内容,安排好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我们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注意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与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相符合的原则等等。例如:口头作文、猜灯谜、时事评述、小演讲、辩论会、诗文朗诵、即兴表演、故事会、影评剧评、参观访问、课外阅读、春游郊游等等。在一个教学活动中,需要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选择。例如,在讲话剧《雷雨》一课前,事先选派了几个学生在课下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排练,准备好一些简单的道具,在上课时先在班上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然后再讲课文。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艺术特色,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又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寒假期间就安排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抽一定时间让学生先谈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及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等问题,最后才转入正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分析,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讨论、质疑、分析、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把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课堂教材结合起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得到解决,或者课堂内的教材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引证,那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特别具有吸引力,会大大地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既能有助于语文教学,同时也教会学生欣赏文学名著,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书籍世界中去,养成他们对书籍的酷爱,这种做法无论在学习效果上或是在智能发展上都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能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智能思维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