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0-24 04:56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700杜静冰崔银江孔耀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牙槽骨附表骨密度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700)杜静冰 崔银江 孔耀

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患者在拔牙术后,牙齿缺损致使牙槽骨失去刺激逐渐发生失用性萎缩。牙槽骨萎缩严重影响后期的牙种植,因此,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为了观察拔牙后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在患者拔牙后对牙槽骨行不同处理及后期种植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拔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22例,年龄18~54岁,平均(31.81±0.53)岁;试验组患者男17例,女24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5±0.43)岁;经过同质化筛选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因牙周病、根尖周病、牙外伤等需要拔除的下颌后牙;②所有患者牙周组织健康且无其他口腔疾病;③无细菌或病毒感染;④无全身性疾病,无骨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⑤治疗期间可保证不吸烟者;⑥经充分沟通,患者及家属自愿在治疗知情书上签字,同意接受治疗[2]。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全身器质性病变;②临床资料不完整、丢失或无法获得随访。

附表1 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变化比较( ±s,mm)

附表1 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变化比较( ±s,mm)

组别 n 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变化比较拔牙后即刻 拔牙后第三个月 拔牙后第六个月对照组 4114.31±0.35 12.68±0.47 11.92±0.65试验组 4114.34±0.42 13.74±0.41 12.69±0.61 t 0.245 5.241 5.972 P 0.13 0.02 0.01

附表2 两组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对比( ±s)

附表2 两组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对比( ±s)

组别 n 拔牙后牙槽骨骨密度变化比较拔牙后即刻 拔牙后第3个月 拔牙后第6个月对照组 41 1.96±0.35 1.33±0.24 1.41±0.27试验组 41 1.94±0.38 1.52±0.26 1.60±0.29 t 0.157 3.748 4.362 P 0.07 0.03 0.02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进行常规检查,常规消毒铺巾,在局麻下行微创拔牙术。拔牙后,对照组患者用无菌棉球放置于拔牙创面,并给与压迫止血;试验组患者采取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于手术区颊侧做切口,从缺损区抽取部分血液和Bio-Oss骨粉混合填塞于拔牙窝内,并修整平整,然后将Bio-Gide胶原膜覆盖于拔牙创口表面,固定胶原膜[3]。所有患者在拔牙后一个星期内,口服消炎药物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拔牙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复查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牙槽骨的高度与宽度,所有患者在6个月后在拔牙窝内进行植体植入术,并在无张力下对位缝合。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

1.5 疗效评价标准 ①种植体成功标准:种植体周围无疼痛无麻木,骨质稳定、无放射性透射区,上部结构去除后种植体无松动[4]。②两组患者均于拔牙后即刻、术后第3个月及术后第6个月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根据扫描的影像学结果,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5]。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比较 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牙种植。试验组患者牙种植成功率为97.56%(40/4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37%(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比较 两组患者拔牙后即刻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拔牙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对照组患者牙槽骨宽度及高度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3 两组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对比 两组患者在拔牙后即刻,牙槽骨骨密度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拔牙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对照组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拔牙时首先分离牙龈,然后安放牙钳,拔出病牙,最后检查拔出的牙齿及拔牙创面的处理[6]。在拔牙后,牙槽骨就会逐渐发生骨吸收和骨萎缩[7]。可导致拔牙后牙周细胞数目变少,体积变小,因此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发生变化。据研究显示,拔牙初期2年内,牙槽骨吸收总量的70%~80%是在拔牙后3个月内发生,拔牙后6个月后,牙槽骨水平吸收平均为4.4㎜,垂直吸收度为1.2㎜[8]。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的降低为后期牙种植带来难题,也会影响种植后颌面部的美观,因此,位点保存技术在拔牙后续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牙种植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拔牙后位点保存是指在进行拔牙的同时或随后,采用相应的方法或不同的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牙槽骨的废用性吸收,从而为后期牙齿的种植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和良好的骨质。目前位点保存技术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以及即刻种植三种。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位点保存技术,被大多数临床医师和患者所接受。引导骨组织再生实现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再生,最后形成牙周新附着。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中,Bio-Guide屏障膜应用最多。本次实验即将Bio-Gide胶原膜覆盖于试验组患者的拔牙创口表面进行研究。Bio-Guide屏障膜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在体内进行降解,因此不需要二次手术,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从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牙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治疗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牙槽骨宽度、高度及骨密度比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

综上所述,拔牙后位点保存技术可显著降低牙槽骨吸收,保存残余牙槽骨骨量,为拔牙后牙种植提供良好的牙槽骨条件,提高牙种植后美学效果,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牙槽骨附表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牙齿松动,越拖越难治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附表3 湖南省2018年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名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