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19-10-24 04:56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5000胡永利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5000)胡永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例,女35例,年龄45~83岁,平均(67.31±6.72)岁。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8~83岁,平均(64.33±5.84)岁;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5~82岁,平均(69.47±6.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1995年制定的《无症状性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颅内降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凝血等常规治疗,服用硫酸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首次300mg,之后75 mg/d,1次/d。观察组静脉注射前列地尔(哈高科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072),10ug前列地尔+10ml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缓慢静注,1次/d,两组均进行疗程治疗,1疗程/4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比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

1.4 评价标准 ①两组血清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采率;②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DNS评分标准[1]。显效:DNS评分减少≥21分,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自理;有效:DNS评分减少≥8分,功能部分正常,生活部分自理;无效:DNS评分减少<8分,功能未恢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瘫痪、植物人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观察临床不良反应情况为:消化道出血、腹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67,P<0.05)。

2.3 对两组病例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组消化道出血1例、腹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无发生,对照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腹泻、消化道出血均无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据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碎片增多,引发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前列地尔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小板的高反应和血栓素水平,同时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游离,抑制血管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有效促进脑血管的微循环功能[2]。氯吡格雷和前列地尔两种药物都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凝集、溶栓、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的病症对脑神经功能性的损害,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缓解病症,提高治疗效率。两组不良事件无差异,说明两种药品联合用于治疗,无明显使用风险。

附表 两组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s)

附表 两组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比较( ±s)

肿瘤坏死因子-α(ng/ml)组别 n C反应蛋白(mg/L)血小板采率(%)观察组44 2.85±0.64 1.27±0.31 46.71±11.65对照组44 3.57±0.85 2.18±0.45 58.57±9.92 t 5.024 4.185 5.658 P<0.05 <0.05 <0.05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病症,可有效降低病症指标,减轻病症对脑神经的损害,有效改善,安全性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血小板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恶性肿瘤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无效性输注临床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