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康复护理在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2019-10-24 04:56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集团罗湖医院518000邓丽琼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附表活动度腰椎间盘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集团罗湖医院(518000)邓丽琼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机制是椎间盘髓核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以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程长、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有效的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腰部、下肢疼痛。有研究表明,本病的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方法及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2]。本文从我科室选取了6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康复护理模式,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科室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中女12例,男18例,平均年龄(34.43±8.31)岁;平均病程为(4.15±0.43)年;观察组中女14例,男16例,平均年龄(35.23±7.84)岁,平均病程为(4.33±0.2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②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③有手术指征。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恶性肿瘤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长期服用镇痛药物。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髄核摘除、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加纤维环射频消融术,对照组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介绍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1)术前护理:包括情志护理、中医技术开展、用药护理;(2)术后护理:包括体位护理、饮食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指导、麻木护理及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体位护理具体为:术后平卧4~6小时,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保持脊柱在同一水平线,术后24小时尽量不下床,不坐立,术后第2天开始佩戴腰围下床活动,避免弯腰,术后3天内尽量在床上大小便,若必须下床大便,须佩戴腰围。中医康复功能锻炼具体如下:①术后1~3天直腿抬高训练,3~5次/d,100下/次,行踝泵、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术后第4周开始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飞燕式锻炼,遵循不引起疼痛的原则。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3)出院指导:嘱患者①术后3周内卧硬板床休息,床上行直腿抬高、踝泵、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术后4周可逐渐负重。纠正不良坐姿、睡姿。②活动时佩戴腰围,需佩戴4~6周。③避免长久站立、坐立,9个月内避免从事弯腰及重体力的劳动。④继续腰背肌功能锻炼,运动量以腰腿部无不适为宜。⑤观察下肢活动情况,不适随诊,定期复查,6个月后检查腰椎MRI。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的比较( ±s,分)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7.05±0.86 1.03±0.55对照组 30 7.11±0.73 3.19±0.48

附表2 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的比较( ±s,分)

附表2 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的比较( ±s,分)

组别 n 侧屈活动度 旋转活动度 屈曲活动度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40±11 50±8 39±10 49±12 52±9 61±4对照组 30 41±6 46±4 40±11 44±10 51±10 54±11

附表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例数(%)]

1.5 评价指标 护理前及护理后6个月,①采用NR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0~10代表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剧痛,数值越大疼痛越剧烈。②对比护理前后患者腰椎活动度,包括侧屈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屈曲活动度。③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好:NRS评分0分,无肢体麻木,下肢活动正常。较好:NRS评分1~2分,肢体轻微麻木,活动行走大于500米、直腿抬高70°、下肢肌力轻度较弱;一般:NRS评分3~5分,麻木可忍,经常发作,行走小于500米、直腿抬高30°~70°、下肢肌力明显减弱;差:NRS评分6分以上,麻木不忍,持续不止,行走小于100米、直腿抬高小于30°、下肢明显无力。有效率=(好+较好)例数/总例数。

1.6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RS评分的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腰椎侧屈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屈曲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以腰痛、下肢放射性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迁延不愈及反复发作的特点[4]。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降低生活质量[5]。手术是目前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大量研究表明,临床疗效及预后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成功,还取决于术后有效的康复护理[6]。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腰椎活动度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更高的治疗有效率。表明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加快恢复进程,提高手术疗效。这主要是由于:心理护理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对躯体的损害,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亲切的指导、亲友的支持鼓励可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早期进行下肢锻炼,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早期指导患者腰背部的锻炼尤为重要,可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脊柱的灵活性、稳定性,缓解腰腿疼痛。充分的康复宣教则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站立、坐位及携重物的姿势,保证脊柱处于正常的生理屈度。

综上所述,相比常规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附表活动度腰椎间盘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
附表4 湖南省饲料添加剂企业名单(2021 年1 月1 日—2021 年2 月28 日)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附表3 湖南省2018年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名单(二)
湖南省2017年饲料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名单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