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培训的校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19-10-24 05:13刘香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培训

□刘香兰

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和国家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使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高职院校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逐步形成了双赢机制,即企业需要从高职院校获得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学校需要提供自己的师资力量和社会服务,二者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一、基于培训的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基于培训的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校企合作使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积累实践经验,跟踪企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增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桥梁,高职学校可介入产业群,开展项目化教育实践,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适合于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对接,为企业人才储备和再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介入企业培训是校企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的重要途径。

随着过去十年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其知识结构,企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团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落后状态。产业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再教育,而对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也是高职教育的职责。高职院校的服务目标是企业和地方经济,其定位决定了培养对象是符合职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承担起培养学生和员工的责任。

二、建立校企知识管理平台

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将学校的专业知识转移内化到企业的过程,使专业知识成为企业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高职院校办学不断面向企业和市场,越来越开放;而企业则不断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和升级,学校与企业都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管理链条才能巩固各自社会分工中的地位。通过知识共享、转化和学习吸收,外化和社会化知识可以转化为内在需求的知识,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建立涵盖专业技能和新技术知识各个方面的知识库。以实现知识在高职院校和企业范围内的共享和传播,结合知识库的设立导向企业培训管理,高职院校根据培训课程引导相关知识领域触角的延伸。

知识管理平台的建立遵循校企合作所需知识的识别、共享、整合、交流、访问、更新和创新的过程,形成知识管理系统,不断增加和积累知识量,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知识迁移的循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培训课程导向知识领域构建,设计基于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用于知识识别、知识提取、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形成知识共享的范围。第二,由知识创新导向知识设计、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转移,形成完整的企业培训课程,并落地实施。第三,是在校企合作范围内共享和传播的知识库的形成,发挥双方各自的学习能力,吸收知识组合,并由知识库构建导向新的培训课程设置,将知识触角持续延伸,形成知识显性化的循环。整个知识管理平台一方面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方面促进高职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优化高职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三、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自我强化

校企合作中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对高职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需要在涉及校企合作内容的人才培养、研发合作、员工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深度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职教师需加强实践经验。如在产学合作中,高职教师与产业界以科研项目形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与合作,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指导人员、实践岗位和前沿技术支持,高校教师则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参与企业产品开发、产学合作中。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高职教师的教学资源优势和影响力却并不凸显。以社会培训为例,一般高职教师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在大学生课堂上可以挥洒自如,甚至案例法、讨论法、演示法多种教学方法上阵,课堂气氛浓郁。但大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进高校,企业实践阅历少,即便理论教学造诣深,却在行业培训和企业服务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某些领域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培训难以达到实际效果。由此可见,高职教师需要在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加深对社会培训的认识。

(二)高职教师需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企业服务能力。高职教师的企业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到校企合作的质量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教学,但是现实中全面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企业“技能型”教师较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制约了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对接。因此,高职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和企业服务能力。一是要持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熟悉行业相关的生产管理流程,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能将专业的新技术、新知识转化为专业的教学,制定和调整适合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内容,保持培训课程和专业的动态发展。二是要提升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主动参与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项目合作。企业面临的问题常是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新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在此实践过程中,高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性和指导性,以专业之长增强对企业服务的应用性和有效性。三是优化师资配置,以教师优质资源匹配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组合成最佳的师资队伍,与行业或企业的业务需求相对接,使得各类项目的运作都有在此方面的高职人力资源接轨,提供专业的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的情境需求之间加强协调与优化,高职教师队伍个体之间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自身在优势的专业领域持续深耕细作,形成自己不可或缺的技能。

四、基于培训的校企合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建立长效机制

一般的校企合作培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的培训;二是培养具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员工;三是培训新兴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可以在新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学历教育等方面帮助企业相应缩短对员工考察和培养的过程,通过培训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成长。例如,新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学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相应缩短对员工考察和培养的过程,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还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增量,盘活企业人才资源存量,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储备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使企业得到技术服务,得到实惠,提高经济效益。

培训过程中要进行企业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落实保障措施,对培训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强化培训效果的评估。

(一)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促使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移动互联时代”跨越到“智能时代”,数字技术不仅推进着各产业的更迭,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我国面临新旧增长动能全面转换,迫切需要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高职院校为企业设计的培训内容应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设计的培训课程可以既包括制造、技术服务等基础层和区块链、虚拟现实的技术层,又包括互联网零售的直接应用层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间接应用层,在每一个层面对接企业的需求,做到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前瞻性。当然这也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师资能力和专业建设上相匹配,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创新。

以零售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传统的零售通用技能为:市场营销、品类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拓展选址、财务管理等,新零售技能除此之外还包括:AI技术、大数据及消费者洞察技术、无人技术、防损技术、数字化陈列等(如图2所示)。新技术需要新的培训内容和知识体系相配套。

图2 新零售人才胜任力模型图

(二)培训管理流程完善可行。高职院校提供的培训服务应是一种培训解决方案,要能找到岗位需求和员工能力之间的差距,以确保更有针对性地实现培训目标。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利用各种测评工具和培训需求调查,全面了解和分析参陪者的素质和能力,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并有效实施。

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培训时间和学习特性,除传统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外,力求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战演练、模拟与游戏等融入培训课堂,将行动学习、体验学习、教练式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相配合,引导学员亲身参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基于企业员工碎片式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在线开发课程资源完全可以为企业共享,MOOC(慕课)模式同样适用于企业,只是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与在校学生区别对待并有所偏重。

培训结束后及时跟进培训效果评估,不仅包括培训课程本身,还要考察培训对于员工能力、绩效提升的可行性和可移植性。寻找培训和能力发展的误区,便于纠偏,改善后续的培训管理,也为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三)建立教师对企业培训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可建立专门的培训事业部门,从各系部、各专业中选拔优秀教师组建不同方向的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平常进行教学教务工作,根据企业需求实现知识的创造,为企业做好培训工作。此外,另设有专人或者专门的团队与企业对接,除进行相关培训活动的管理外,还对项目中涉及到的培训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将其存储在知识库中以实现知识分享。

企业和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的沟通会议,加强培训的统一规划,促使信息沟通更顺畅、更高效。同时,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促进培训工作更科学更有序,使校企合作得以实现长效发展。

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中指出,“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事实上,基于培训的校企合作就是加强深度合作很好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但也需要校、企双边领导的支持与重视、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与完善,以此推进现代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培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