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历史与时代

2019-10-28 18:06沈祖炜
世纪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省长三角区域

沈祖炜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予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尽管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但是江浙沪地域的人群因为历史、文化形成的秉性和习俗,还是会同东北、西北、四川、广东等区域的人群有所区别。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连上海城区的方言也是近代以来本地语言同苏州、宁波等地语言融汇而形成的。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由此可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形成,源来有自,是历史发展轨迹的自然延伸。

长三角一体化是时代潮流的呼唤。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尽管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是阻挡不住“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和“一带一路”倡仪。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如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市场、资源的共享共荣,产业布局的合理分工,各级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政策法规的衔接统一,等等。除此之外,心理层面的建设也十分必要。区域一体化离不开区域内人群的“共同体”意识。一群人如果拥有共同的记忆就会形成一定的同一性,如本文前面所述長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纽带,确实可以让人们产生更多的亲情。但是要让大家真正地凝聚在一起,并且起而行之,就须要培植三省一市的“认同”。在网络上看到有人留言,建议使用“长三角人”这样的称呼。我以为,尽管不必一哄而起,提出什么新的称呼,但是宣传并让大家知晓三省一市共同的远景规划,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人民大众被一个共同的区域规划激励时,那就会形成一股面向未来的强大力量。

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逻辑和理性逻辑便显得再也清晰不过了。

猜你喜欢
三省长三角区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区域联动护流域
分割区域
豪华的龙舟
擦桌子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