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的“术”与“道”

2019-10-28 01:49刘建平赵晓天
人民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集团化样本办学

刘建平 赵晓天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逐渐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地方经验”,上升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重要举措。同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东莞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2018年东莞市推出“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培育”等一系列方案,加快了教育整体、均衡和优质发展的步伐。

相较于周边广州、深圳等地,东莞的集团化办学刚刚起步,急需成功的本土经验为后续集团化办学提供借鉴和参考。2018年,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与寮步镇西溪小学在2017年“共建”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签约集团化办学(简称“松溪样本”),成为东莞市首批跨镇街集团化办学试点单位,开启了一条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之路。

《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集团化办学亦如此,只有心中有道、手中有术,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不至于“人走茶凉”“潮退无声”。

“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从“道术合一”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以集团“品牌课程”植入为“术”,以“内生型”文化生成为“道”,以教师队伍的生态发展为纽带,通过“植入、整合、新生”三部曲的实践探索,快速实现学校形态的全面转型。

课程植入之“术”为用,引发项目到共振的品质嬗变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纵观国内外集团化办学案例,不论紧密型或松散型,多是以“管理输出”和“教师输出”的方式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从“术”的角度提出以“全人课程”植入为抓手,是因为集团龙头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所建构的“全人课程”体系,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到教育效果,在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社会认可度高,尤其是普通教师可学习、可操作,易于移植。课程植入,既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又很好降低了跨镇街集团化办学的文化阻力和行政内耗。

“松溪样本”的课程植入主要有改良、补白和整合三种方式,旨在解决集团化办学发展的内在“技术”问题。

1.改良原有课程

改良就是借用集团龙头学校资源和力量对成员校原有问题多、问题大的课程进行改造和完善,快速提升该课程的品质和效率。

例如语文课程教学,采用的就是课程植入的改良方式。

语文“主题教学”是集团化办学课程植入的重点内容,首期历时2个月的植入试点,由龙头学校选派植入导师开展一对一辅导,主要培养改良语文课程教学的破冰者。在此基础上,集团启动语文“主题教学”二期植入工程,为期一学年,主要聚焦语文“主题教学”的串联型阅读和生成性语用两种课型。从课例的学习模仿,到课型的扩展设计,再到课理的疏导整理,完成了语文“主题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实操的系统性研究,语文课程教学品质得以大幅提升。植入试点也随之逐渐扩展到整个语文课程组,并成为语文课程组的研究常态。

2.补白原有课程

补白原有课程就是通过对成员校原有课程不完备或欠缺的部分进行填补和充实,使原有课程更加周密、完整。

“全人课程”之“一门兴趣爱好课程”,隶属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集团通过引入舵手、引入模式、改善场室、培训师资等措施,补白课程内容、开展方式和策略以及课程师资等,学校社团活动呈现出蓬勃生机,形成并总结出一系列优秀的课程实施经验,如社团二级志愿填报与录取、社团项目与课程教学衔接、社团梯队建设等,在较短时间里使其课程的品质和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3.整合原有课程

这里所说的整合,主要是指将成员校某些课程的原有优势予以保留,并与植入课程的优势融为一体。西溪学校原有的游泳和科幻画项目教学颇有特色,但品质不高。“松溪样本”将其统一归置到音体美课程教学中,与集团龙头学校的音体美课程“1+X教学”相整合。就学习内容而言,这个“1”,在音乐学科为葫芦丝和歌唱,在体育学科是花样跳绳和游泳,在美术学科是创意科幻画。“x”,则是指新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音体美各项学习内容。“1+X教学”,即运用整合思维,突出音体美专项技能的学习力度,构建“技艺一能力一素养”递进发展的深度联系,快速并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体美整体素养。

实施音体美“1+X教学”,“1”是抓手,是媒介;技能习得是要求,素养培育是目标,而整合是关键。“松溪样本”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整合教学课型、转变教学范式、整合评价内容等措施,实现“1”的连续性和阶梯性实施,专项技能的快速提升,有效促进了学生音体美整体素养的发展。“松溪样本”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拥有一项艺术特长。

迄今为止,“松溪样本”课程植入共计聚焦语文“主题教学”、音体美“1+X教学”等六个项目,有12位教师、12个班级、600多名学生参与试点。这些数据看似微不足道,但在课程植入过程中涌现出的“招募令”“工作坊”“俱乐部”等已经发生“蝴蝶效应”,最初的项目已不再是项目,而是共振的发源地。

文化自觉之“道”为本,唤醒集团化学校崛起的内生力

“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充分相信内生的力量,自觉提出了“溪月松风”文化定位。松风,即松山湖中心小学吹拂来的集团改革之风,起到点燃唤醒的作用;溪月是永恒的,西溪學校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内生崛起之力。

“松溪样本”的文化生成主要在认同、转型和自觉三个方面着力,旨在解决集团化办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1.塑造文化认同

认同是一种心理体认上的肯定性、情感上的趋同性,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是共识达成的前提。

秉承龙头学校历经十余年凝练成的学校精神和文化品牌,“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坚持以“课程植人”为抓手,推动“松湖风”吹开“西溪月”,内生为“溪月松风”文化,成就西溪学子“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比如植入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思想是学校的方向标,没有一致认同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学校文化的融合很难发展到实质层面。“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植入龙头学校办学思想,即“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并将其竖立在进校大道的最显眼处,与学校原有的高大的“爱”字刻石组合在一起,成为全校师生日常关注的焦点。

又如建设校训主题文化。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内敛式的再提炼,是学校精神和文化的集中反映。“松溪样本”植入龙头学校校训并以校训为主题统整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办学思想和精神,使之不再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建设之外。

再如加强文化内涵解读与宣传。学校编制《集团办学工作手册》,把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以及“一训三风”文化内容和内涵解读等印制其上,人手一册,成为文化引领的载体。同时,重新设计了学校文化标识系统,定期编印《溪月松风报》、推出学校微信公众号,全面报道集团化办学带来的点滴变化,让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对集团化办学的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逐步塑造起对学校文化的深度认同。

2.引导文化转型

“松溪样本”积极引导学校文化转型,意在变凌乱为有序、有力,变平庸为有效、优秀。

集团校建设了“悦读空间”,营造读书文化。“松溪样本”结合学校实际,打造了颇具现代品位的“悦读空间”,把课程学习内容呈现其上,以便师生共览共学。学校在“悦读空间”里建设了多个阅读书吧,孩子们不论是课问还是上学放学时段,都能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阅读正在成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集团校中,我们倡导“为用型”教研范式,引导“学习归己”的教师发展文化。我们提出了“自己研究问题,研究自己的问题”的“为用型”教研范式,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为用型”教研范式的植入,推动教师组建“教学技能研修”项目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得教师工作更能得心应手,增强了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逐渐形成的“学习归己”的教师发展文化,正引领教师队伍由被动培训走向自主发展。

集团内,我们还进行了作业方式改革,实行寒暑假“生活超市”,推动学生作业文化转向。寒暑假“生活超市”是在学生寒暑假作业形式上的创新举措,它以生活为主线,以“任务式清单”设计作业样式,以“超市货品”的形式呈现,打造必选、自选的两种“商品”(即两类作业形式)。学生寒暑假“生活超市”,其作业纯属“私人定制”,独此一份!这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的“作业革命”,打破了作业“边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与生命活力。

3.培育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松溪样本”对于培育文化自觉,采取的是迁移法即“顺手牵羊”。比如,在植入“全人课程”扁平化管理的过程中,顺势培育“主人翁”的学校文化。

“扁平化”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简单,各任其责;尊重,赋予中层干部“全部”责权利;引领,用人所长,先行一步。“松溪样本”实施扁平化管理,培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得心应手,释放教师的内驱力和领导力,让大多数教师都能成为各项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改变了以往学校行政和课程组长只当传声筒和通讯员的简单做法。学校管理和建设不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只要教师有想法、有能耐、有专长,都可以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

在植入“全人课程”之“主题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主题活动实施,顺势培育了“精神家园”班级文化。

课程组把“全人课程”主题活动与建设班级文化相融合,以建设代替管理,以自主代替任务,以生活代替说教,涵养班级“精神家园”文化。独特的班级个性化命名,精致的读书角,唯美的诵读栏、黑板报,开放的绿植自主养护区,整齐而有序的桌椅、书包柜……孩子们对班级的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营造出家园、乐园的文化氛围。

以人为上,把教师发展永远立于办学“术”“道”的核心

教師改变,学校才会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才会改变。不论是有形的课程植入,还是无形的文化生成,“松溪样本”始终把教师发展立于道与术的核心,成就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教师群体自主发展态势。

1.“复合型”教师成长模式

高效率的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把“全人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培训与测评的岗前集中学习和日常的“主题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在较短时间内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在办学思想、教学理念、班级管理与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实现与集团化办学思路的对接,初步完成“单一型”教师向能够胜任全人课程的“复合型”教师转变。

2.“内生型”教师成长模式

“松溪样本”通过选派龙头学校骨干教师作为“种子教师”(首批6人)和交流教师(首批5人)交流到西溪学校,分别担任学校行政和课程组长,并以集团教研为支点,直接领导、参与全人课程的植入与整合工作,传播、贯彻全人课程理念和模式操作,引领教师团队快速成长。

同一时段,西溪学校选派教师(首批6人)作为交流教师赴龙头学校开展跟岗培训,期限为一学年。学校拟在三年时间内,通过每年大约10%一20%并最终有超过1/2的教师完成跟岗交流,以期培养出西溪学校本土的优秀教师队伍,催生学校内生的力量。

在种子教师、交流教师以及集团导师的引领下,“松溪样本”的“领头雁”教师成长工程得以快速推进。如以他们为代表的体育“跳绳技能”研修俱乐部、语文“主题教学”工作坊、“案例研修例会”、“音乐葫芦丝”技能研修俱乐部、“一手硬笔好字”课程技能研修俱乐部等。这些研修项目的开展,聚拢了一批想发展、能发展的教师群体,有效带动了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学校师资队伍正逐渐形成“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个人发展”到“群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以课程植入为抓手,研究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及其“价值逻辑”,从“术、道、人”三个方面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突出打造集团化办学课程植入、文化生成和教师发展的“铁三角”,在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和教师层面建构起互联互促、共生共进的发展样态,为集团化办学的快速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道为本,以术为用,以人为上,共同构成“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集团化样本办学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融合共生:新时代高中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集团化办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再论集团化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